巧用“生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ar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里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如何巧用“生成”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一、 创造生成,发展思维
  这里所说的“创造生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重难点的需要创设出来的某个教学动态过程,学生以为是课堂上即兴发生的。这个过程如果运用得好,将有助于推动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优化教学效果。
  那么“生成”如何“创造”呢?
  根据教学任务创造。一次,去听一位老师的作文课,铃声响过,简单的开场之后,老师突然双手捂着肚子,双眉紧蹙,嘴里轻轻发出“哎哟”声。这时有同学问道:“老师,您怎么了?”“老师,您没事吧?”老师轻轻地说:“没事的,我突然胃有点疼。”又有同学说:“老师,您坐下休息一下。”“老师,我去给您倒杯热水,喝点热水会舒服一些。”说着,这位同学就冲出教室,不一会儿端来一杯热水,递到了老师的手里。又有同学问:“老师,您办公室有药吗?我给您拿去。”老师说:“没有药,没事的,一会儿就会好的。”老师又放低声音轻轻地说:“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就不讲了,你们就把刚才发生的事情经过写下来吧,要重点写清楚大家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教室异常安静,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接下来,老师请两位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段放到投影上读给大家听,读后请其他同学进行评议,帮助提修改意见,课堂效果非常好。创造的这一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由于是刚刚发生的,学生亲自参与事情的过程,学生能够言之有序,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教学任务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根据教学重难点创造。教学重难点的落实与突破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有时“不经意”的“生成”,会使教学重难点土崩瓦解。一次,我教《春联》一课,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春联特点之后,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欣赏几副春联。好吗?(教师说着,便走近讲台去拿课前准备好的几副大红春联,刚把春联拿起,却“不小心”散落到了地上)糟了,糟了,这春联乱了,怎么办?谁来帮老师整理整理。(请六名学生上台)
  师:你们讨论讨论这三副春联该怎么整理。(六名学生组成临时学习小组边读边讨论)
  生1:我觉得“高居宝地财兴旺,福照家门富生辉”是一副,因为它们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
  生2:我觉得“绿柳迎春舞,青山披锦绣”是一副,因为它们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生3:我不同意。因为“舞”是第三声,“绣”是第四声,它们都是仄声。春联应该是仄起平收。我觉得“绿柳迎春舞,红花应节开”是一副,“青山披锦绣,绿水润中华”是一副,因为这样都做到了字数相等,词类相当,仄起平收。
  在这个创造的“生成”环节,不仅进一步落实了《春联》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二、 诱发生成,发展思维
  虽说“生成”是即兴发生稍纵即逝的,但是,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的情境诱发出“生成”资源,激发学生思维。
  一日,教学卢纶的《塞下曲》: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在经过通读、熟读等教学环节之后,我引导学生:大雁,同學们看过吗?
  生1:我在电视上看过。
  生2:我在动物园里看过。
  生3:我以前读过的课文上说,秋天到了,一群大雁向南飞……
  生3还没有把话说完,有一个同学急着插话说:“老师,这首诗写得不对吧,大雁在秋天就飞向南方了,而这首诗里还说‘大雪满弓刀’,秋天哪来的大雪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被激发了。有的说,这首诗是写错了。有的说,作者是大诗人,怎么会写错呢?有的说,他读过一本课外书,上面写夏天还下雪呢?我并不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大家把这个问题带回家进行探究。通过探究,第二天上课,同学们的意见基本一致:这首诗写得没有错,塞外秋天下雪的现象是会发生的,有一首诗中说:“胡天八月即飞雪。”
  这一“生成”是在老师的诱发下产生的,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毕竟是有限的,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告诉”远不如学生“经历发现”效果好。教师诱发这一“生成”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时在无疑处存疑,在有疑处解疑。在存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 优化生成,发展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但学生难免对课堂的生成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优化课堂生成,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课堂上,我正在执教白居易的《池上》一诗,一个女生坐在下面小声嘀咕了一句:“这个小孩子画得不好。”我转过头去问她:“你刚才说什么?”“课文插图上这个小孩子画得不好。”她又说了一遍。我转而问大家:“小蔡同学说书上这个小娃画得不好,你们认为呢?”正当大家要举手发言时,我说:“不急,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吧。”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的说,画得蛮好的,小孩胖乎乎笑眯眯的,很可爱;有的说,画得不好,因为小娃直直地站在小艇上撑着竹篙,从他的动作和表情上一点都看不出“偷采白莲”的感觉;有的说,小娃很天真,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偷”,不然他能“不解藏踪迹”啊!我觉得这样画,更能看出小娃天真可爱。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并逐步把思维引向了深入,同学们对诗眼“偷”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能感受到小娃的天真可爱。
  总之,语文教学不单单只是关注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提升和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巧用“生成”,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很不错的方法之一。当然,这其间需要教师的智慧和机智,以及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唐文国,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阳光分校校长)
其他文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当下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重由教“课文内容”向教“课程内容”转变。笔者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中,关注课文内容背后的课程内容,努力找寻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能力。  一、说一说——“能用‘瞻仰’说一句话吗?”  师:(映示课文第6自然段,“瞻仰”一词变色)这是本课的生词,谁来读?  生:瞻仰。  师:正确、响亮。请你带领大家读
期刊
一、抓住古诗的标题  诗歌的题目常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往往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是读诗之中“精思”的着力点。  1. 从标题看写诗的情感触发点。比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诗题中的那个“幽”字就是诗作情感的触发点,是理解全诗的钥匙。诗作开门见山就写居处的“幽”:闲居一
期刊
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来看,三个学段“口语交际”的目标重在三个方面: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使用普通话,态度大方,有礼貌,有自信,积极参与;二要认真地听。听别人的讲话能了解讲话内容,听故事等能复述大意及感兴趣的情节;三要积极地表达。能较完整地讲小故事,能讲述感兴趣的见闻,敢于发表意见。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对照学生的情况,紫竹苑小学在“积极地表达”方面制定如下目标:  第一学段:乐
期刊
一、 上课前,借助“勤练习”书写规范字  语文教师,平时在备课中必须“勤练字”。练习中不但提高自身的书写水平。重要的是,你练了,才会知道哪些字是难点,哪个笔画不易写规范,及时思考突破难点的策略,进行指导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长期实践表明,老师每天照着《习字册》上的位置,用田字格认真练习写五个字,每个字写一行,教什么练什么,能快速提高教师的正书基本功,课堂教学中写字指导的效率能大大提高。  二、 上课
期刊
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古诗词特有的言语表达形式,不仅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教者结合古诗词课堂教学实践,探路问道,把准切点,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探寻有效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言语技能技巧。  策略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用兴趣点  由于古诗词时空跨度大,学生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必须使用多媒体或图片创设情境,让课堂丰富多彩。例如,
期刊
苏教版小语四下《习作7》是“记一次体验活动”,怎样创设习作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我做了一些尝试。  一、课前3分钟互动跳操,导入“体验活动”  1. 嗨,大家好!我是来自南师大附小的陈老师,因为我热情开朗,喜欢跳广场舞,所以同学们都叫我“广场舞大叔”。今天,我就把凤凰传奇的《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分享给大家,这也是我们的热身操喔。先听我的口令有节奏地跟着我拍手,1
期刊
欧阳修说:“作文之体,初欲奔驰。”在习作教学中,我一直坚信:只要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他们就会写出童言、童趣、童心,在习作这块广阔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我觉得习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还是老师的教学设计,特别是要设计有趣的习作话题。不过只依靠教师的灌输或学生自我体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得在习作教学时,让学生获得启发,或者得到老师有效地帮助,说得直白些,就是既有内在体验又有外在支撑。  在习作中,我们不断强调学
期刊
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起读课题。  师: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看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樟树?想想作者是怎么写樟树的?(生自由读课文)  师:如果让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来写一写我们所读到的樟树的样子,你会用课文中的哪几个词语?  生:蓬蓬勃勃、四季常青。  师:很好,请同学上黑板把它们写下来。(指名一位学生板书)  师:我们来看黑板。要注意这个“蓬”字是上下结构
期刊
一、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开始  我们的教学惯于由老师导入新课,鲜有由学生提出问题开局的。这样的教学都是为老师落实预先制定的教学方案的。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必须真思考,思考自己的真问题。何为真思考?就是思考那些属于自己的问题或者学习同伴的问题。教师不能把教学仅仅局限在理解和接受教材内容上,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激发思考的欲望。  根据多元
期刊
《画杨桃》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依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层层比较、步步深入的方法,以具体语言为载体,让学生深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片段一】和“我”换位思考,体会“我”的一丝不苟  探究: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形呢?  师:如果是你在画杨桃,你看到的杨桃跟平时不一样,跟别人画中的杨桃也不一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师:文中的“我”又是怎样做的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