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同时《新课标》强调,要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不要过多地考虑课程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要考虑以学生发展为最终目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养成数学学习良好品质和有效提高数学学习质量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是显著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核心。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自主为前提,以探索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在提供的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下,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释疑尝试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促进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全面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数学教师已经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营造自主探索氛围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极力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让他们发自内心想去探究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1.生活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背景越贴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程度越高,建构新知识的思维就越活跃。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小数乘法》我创设了一个真正的购物场景,从小店借来了各种学习用品,明码实价,为了确保真实性,我还请来了小店的售货员参与,每个小组去买小组想要买的学习用品,购买之前要想好物品名称、单价、购买数量、总价钱和你是怎样计算的?在轻松的购物中同学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交流,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购买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小组汇报时使用数学语言:我们小组买的物品是本夹,单价是一元五角,购买数量是三个,总价钱是四元五角。我们是这样算的,三个一元是三元,三个五角是一元五角,总共有四元,加上剩下的五角,所以一共是四元五角,也就是4.5元。还有的小组汇报:我们小组买的是铅笔,单价是五角,也就是0.5元,数量是7枝,总价钱是三元五角,也就是3.5元。我们是这样算的,7个0.5相加是3.5。这时我抓住了机会,接着引导7个0.5相加能简算吗?他一下子明白了,7×0.5是3.5。又引导你是怎么算的呢?顺其自然就回到了本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发现,你就会有所收获。
2.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潛在意义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图形的底和高各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图形面积的多少?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的问题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操作活动尤其是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显示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1.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2.实践性操作,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5减9不够减怎么办?只能打开一捆,这样就不是4捆,而是3捆。
四、合作交流,引导自主建构
合作能取长补短,交流能集思广益。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自主探索学习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口“动”起来,学生喜欢自主探索学习,乐于自主探索学习,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数学教师已经明确了自己肩上的责任:培养小学生数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营造自主探索氛围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渴望获得科学的文化知识,并着力去认识它、探索它的一种倾向,是内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推动极力学习的最有效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等情感,使教学过程自始自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让他们发自内心想去探究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动机
1.生活情境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在学生的生活之中到处充满着数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背景越贴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程度越高,建构新知识的思维就越活跃。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重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小数乘法》我创设了一个真正的购物场景,从小店借来了各种学习用品,明码实价,为了确保真实性,我还请来了小店的售货员参与,每个小组去买小组想要买的学习用品,购买之前要想好物品名称、单价、购买数量、总价钱和你是怎样计算的?在轻松的购物中同学用规范的数学语言交流,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购买的过程中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小组汇报时使用数学语言:我们小组买的物品是本夹,单价是一元五角,购买数量是三个,总价钱是四元五角。我们是这样算的,三个一元是三元,三个五角是一元五角,总共有四元,加上剩下的五角,所以一共是四元五角,也就是4.5元。还有的小组汇报:我们小组买的是铅笔,单价是五角,也就是0.5元,数量是7枝,总价钱是三元五角,也就是3.5元。我们是这样算的,7个0.5相加是3.5。这时我抓住了机会,接着引导7个0.5相加能简算吗?他一下子明白了,7×0.5是3.5。又引导你是怎么算的呢?顺其自然就回到了本课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只要用心发现,你就会有所收获。
2.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潛在意义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拼成图形的底和高各是原来三角形的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图形面积的多少?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用底乘高再除以2?这样的问题既有逻辑性又有启发性,不仅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动手操作,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
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结论,还要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操作活动尤其是一些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积极探究、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机会,为学生感知具体数学知识的显示背景、来源创造了条件。
1.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抽象概括水平极低,主要还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研究表明:“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或属性,他们更多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的实际意义。”从这一规律出发,充分的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掂一掂、试一试,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性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
2.实践性操作,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探究性操作,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如:在教学退位减法,45-9时,我是这样引导的:“45-3”你会用小棒摆吗?(从4捆5根拿走3根),“45-9”你也用小棒摆摆看,会发现什么?5减9不够减怎么办?只能打开一捆,这样就不是4捆,而是3捆。
四、合作交流,引导自主建构
合作能取长补短,交流能集思广益。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总之,自主探索学习是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里,教师要突出一个“活”字,让学生的情感“活”起来,口“动”起来,学生喜欢自主探索学习,乐于自主探索学习,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合自主探索的氛围,满足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需要,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