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考察社会排斥、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在大学生囤积行为与抑郁之间的多重序列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囤积量表修订版、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人际需求问卷和Beck抑郁量表第二版对6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囤积行为、社会排斥、归属受挫、累赘感知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社会排斥在囤积行为与抑郁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3)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在囤积行为对抑郁的影响中分别起单独中介作用;(4)社会排斥、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在囤积行为与抑郁之间起多重序列中介作用,其中介路径为囤积行为→社会排斥-→归属受挫→抑郁和
【机 构】
: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佳木斯大学,佳木斯154047;佳木斯大学,佳木斯154047;台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台州318000;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考察社会排斥、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在大学生囤积行为与抑郁之间的多重序列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囤积量表修订版、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人际需求问卷和Beck抑郁量表第二版对63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囤积行为、社会排斥、归属受挫、累赘感知和抑郁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社会排斥在囤积行为与抑郁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3)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在囤积行为对抑郁的影响中分别起单独中介作用;(4)社会排斥、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在囤积行为与抑郁之间起多重序列中介作用,其中介路径为囤积行为→社会排斥-→归属受挫→抑郁和囤积行为→社会排斥-→累赘感知→抑郁.结论:囤积行为不仅对大学生的抑郁有直接影响,还通过社会排斥、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的多重序列中介路径产生间接影响.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新生儿父母产后抑郁对其育儿压力及育儿胜任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上海市某区妇幼保健院招募277名新生儿父母,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父母育儿胜任感量表、简式育儿压力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母亲育儿压力在母亲产后抑郁和母亲育儿胜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父亲育儿压力在父亲产后抑郁和父亲育儿胜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母亲育儿压力与母亲育儿胜任感的关系(即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受到父亲育儿胜任感的调节.结论:育儿压力在产后抑郁与育儿胜任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而随着父亲育儿胜任感的提高,母亲育儿压力对
目的:考察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困难与网络成瘾之间的纵向关系.方法:在1年内对江苏省某高校865名大一新生进行4次纵向追踪研究,每次间隔3个月.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筛查量表》中的“学校适应困难”和“网络成瘾”筛查指标进行测查,采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处理.结果:①学校适应困难均分有下降的趋势,网络成瘾均分有先升后降的趋势.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学校适应困难与网络成瘾的时间主效应显著.②相关分析表明,学校适应困难与网络成瘾的同时性和继时性相关显著.③交叉滞后分析表明,前一次的学校适应困难均能显著预测后一次
目的:探讨工作特征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旺盛感的影响以及组织支持感和胜任力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特征问卷、组织支持感量表、教师胜任力测验和工作旺盛感量表对323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显示,工作特征的工作挑战和工作资源与组织支持感、胜任力及工作旺盛感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工作阻碍与组织支持感、胜任力及工作旺盛感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且组织支持感、胜任力和工作旺盛感之间两两相关.②工作挑战通过三条间接路径对工作旺盛感产生影响:组织支持感和胜任力的单独中介及两者的链式中介;工作阻碍通过两
目的:调查大学生的睡眠状况,探讨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手机成瘾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反刍思维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江苏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518份.结果:①有12.55%的大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②手机成瘾不仅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还能通过焦虑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睡眠质量;③手机成瘾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以及焦虑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均受到反刍思维的调节.结论:焦虑在手机成瘾与睡眠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直接路径中低反刍思维时手机成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特岗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社会支持量表、职业使命感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和离职倾向量表对1325名特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会支持可以负向预测特岗教师的离职倾向.②职业使命感是社会支持与特岗教师离职倾向间的中介变量.③工作满意度是社会支持与特岗教师离职倾向间的中介变量.④职业使命感和工作满意度在社会支持与特岗教师离职倾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结论:社会支持不仅直接影响特岗教师的离职倾向,还通过职业使命感和工作满意度影响特岗教师离职倾向.
目的:探讨童年期心理虐待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脆弱性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大学生羞耻感量表、自我同情量表与心理危机脆弱性量表对72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童年期心理虐待与羞耻感、心理危机脆弱性均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同情与童年期心理虐待、羞耻感、心理危机脆弱性均呈显著负相关.②童年期心理虐待不仅能够直接正向预测大学生心理危机脆弱性,而且能够通过羞耻感的中介作用进行正向预测.③童年期心理虐待对羞耻感的影响受到自我同情的调节.结论:童年期心理虐待可以直接或通过羞耻感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目的:考察团体和自助模式的认知行为干预对大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测设计,纳入118名在校大学生,团体实验组(32名)和自助实验组(36名)分别进行以认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干预和自助练习,对照组(50名)不接收任何心理学相关训练,持续8周.用自尊量表、贝克抑郁量表及一般健康问卷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团体组的后测自尊得分高于前测(出0.86),后测抑郁和心理健康得分低于前测(出-0.73,-0.53);自助组的后测自尊得分高于前测边缘显著(出0.46),后测抑郁和心理健康得分与
隐喻作为重要的比喻性语言,对孤独症儿童的社会关系、社会参与和学业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梳理了隐喻与隐喻常规度、孤独症儿童隐喻理解的相关研究和解释以及干预,认为执行功能是提高孤独症儿童结构性语言技能和认知技能,进而促进隐喻理解的关键.有必要从执行功能入手,制定孤独症儿童隐喻理解的干预措施和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