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密不可分。文化赋予德育意义、目的及内容;学校德育行使着文化的使命与旨意。校训是学校历史传统的积淀和凝聚,是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的提炼和总结,是学校文化的写照。
【关键词】 校训;导向功能;实践
学校文化作为德育的载体使德育具有文化品位和审美观照,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它应该成为我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国家教育方针个性化的表现,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1 学校校训的异同比较及其内涵分析
1.1 学校校训的异同比较
(1)提倡良好学风,指出应该掌握的治学方法。
有的校训充分表达了办学者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他们希望求学者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
(2)彰显教育目的和办学理念。
有的校训比较明确地表达了教育活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目的,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3)培养高尚的人格,期待承担社会责任。
有的校训具体地昭示了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人格,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拥有的人生追求。
1.2 学校校训的内涵分析
中小学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从萌芽到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可塑期,蕴涵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校训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校训这个视角切入,可以透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
经过分析,学校校训具有以下特性:
(1)稳定性。我们所说的稳定性是指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指绝对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校训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2)时代性。一个学校的校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校训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制约的特点。
(3)个性化。校训最本质的内容反映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与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制建设、学科设置都息息相关,因而每个学校的校训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4)导向性。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小学进行科学办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也具有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2 学校校训导向功能的三个维度
校训是学校为了发挥社会功能和完成价值使命而制定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上,它主要起导向和激励功能。
(1)校训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理想信念导向就是通过校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理想信念具有指向性、确信性、稳定性的特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所遵循的价值观准则来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对符合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和选择,对有悖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则取否定的态度。
(2)校训的奋斗目标导向功能:奋斗目标导向通过校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帮助师生努力成为“四有”新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并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分析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教育主题和内容,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自我价值、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校训的行为规范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导向,二是法纪规范导向。道德规范导向是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教自律的方式进行行为导向。
3 学校校训对师生产生导向功能的策略
校训属于学校理念形态的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本质属性。
校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以观念形态,行为、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学校师生的内心深处,又以独特的校风、教风、学风、传统习惯等方式作为外显标志。一个学校,如果只是推祟建设现代化的校园环境,只注重提供良好的外部办学条件,而忽视内在校园精神和学校校训的建设,那么这种没有“根基”的外部办学条件只能是徒有其表的外壳,是决没有可持续发展办学能力的,更不能为办好学校提供强大的凝聚效应以及抵御困难的精神动力。
4 学校校训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校训是校长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校长对全体师生(主要是学生)提出的训词,是学校规定的对全体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它对师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提出了方向性、针对性、规范性的要求。
从学生发展的评价角度看,校训的导向应有以下几方面的 评价指标:
4.1 知识与能力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4.2 过程与方法
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它体现在学生发展过程的时时刻刻。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校训体现着一所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她影响着学生文化特质的形成。
5 学校校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学校文化的深刻反映,我区中小学的校训反映了各自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理应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然而,现实中的校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5.1 重视不够,流于形式
虽然校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学校和社会认可,但由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校训的制定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依然有许多学校对校训的功能与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5.2 内容重复,缺乏特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办学特色是办学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校训既要体现学校的类别特征,符合学校的独特定位,反映学校的办学传统,又要与学校所处的独特地理和人文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
5.3 思想空乏,内涵单薄
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好的校训应该有思想深度,内容独特,文字优美。对千千万万学子来说,校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的校训思想空乏,内涵单薄,内容空洞,“勤学”、“团结”、“求实”、“创新”等之类词语滥用,毫无特色;校训形式单调,二言八字句式占据一半以上。很多学校校训视野较窄,仅局限于学校管理者所定的规则,把校训等同于“学训”。
总之,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让校训不断发展、深化、向前推进,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才能使校训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推动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前进。“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校训,犹如海上的灯塔、夜空的明星,指引着学校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校训,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学校思想和精神,以其高度的统摄力控驭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她,是学校发展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融化在整个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胞和角落里,从而促进师生素质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和谐发展。
【关键词】 校训;导向功能;实践
学校文化作为德育的载体使德育具有文化品位和审美观照,校训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的概括和抽象,它应该成为我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国家教育方针个性化的表现,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
1 学校校训的异同比较及其内涵分析
1.1 学校校训的异同比较
(1)提倡良好学风,指出应该掌握的治学方法。
有的校训充分表达了办学者在学习方面的严格要求,他们希望求学者努力养成什么样的学风,掌握什么样的治学方法。
(2)彰显教育目的和办学理念。
有的校训比较明确地表达了教育活动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目的,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3)培养高尚的人格,期待承担社会责任。
有的校训具体地昭示了受教育者应该具备的人格,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应该拥有的人生追求。
1.2 学校校训的内涵分析
中小学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从萌芽到逐渐定型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正处在性格的可塑期,蕴涵正确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校训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校训这个视角切入,可以透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
经过分析,学校校训具有以下特性:
(1)稳定性。我们所说的稳定性是指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指绝对稳定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的校训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2)时代性。一个学校的校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校训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等因素制约的特点。
(3)个性化。校训最本质的内容反映了学校的文化传统和办学理念,与该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制建设、学科设置都息息相关,因而每个学校的校训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
(4)导向性。校训作为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小学进行科学办学的理论基础,从而也具有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2 学校校训导向功能的三个维度
校训是学校为了发挥社会功能和完成价值使命而制定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上,它主要起导向和激励功能。
(1)校训的理想信念导向功能:理想信念导向就是通过校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帮助师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并通过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激发动力,指导行为。理想信念具有指向性、确信性、稳定性的特点。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理想信念所遵循的价值观准则来分析问题,评价事物,选择态度和行为。对符合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和选择,对有悖于自己理想信念的各种事物和思想行为,则取否定的态度。
(2)校训的奋斗目标导向功能:奋斗目标导向通过校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帮助师生努力成为“四有”新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并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分析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教育主题和内容,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活动,让学生成为具有健康自我价值、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校训的行为规范导向功能:行为规范导向就是按照道德、法纪的准则、要求进行导向。行为规范导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导向,二是法纪规范导向。道德规范导向是通过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教育,道德习惯的养成,以社会舆论、自教自律的方式进行行为导向。
3 学校校训对师生产生导向功能的策略
校训属于学校理念形态的文化,是校园精神的本质属性。
校训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以观念形态,行为、心理状态等形式存在于学校师生的内心深处,又以独特的校风、教风、学风、传统习惯等方式作为外显标志。一个学校,如果只是推祟建设现代化的校园环境,只注重提供良好的外部办学条件,而忽视内在校园精神和学校校训的建设,那么这种没有“根基”的外部办学条件只能是徒有其表的外壳,是决没有可持续发展办学能力的,更不能为办好学校提供强大的凝聚效应以及抵御困难的精神动力。
4 学校校训对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校训是校长的教育思想的体现,是校长对全体师生(主要是学生)提出的训词,是学校规定的对全体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它对师生如何做人和做学问,提出了方向性、针对性、规范性的要求。
从学生发展的评价角度看,校训的导向应有以下几方面的 评价指标:
4.1 知识与能力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
4.2 过程与方法
校训是一所学校教育教学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它体现在学生发展过程的时时刻刻。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校训体现着一所学校文化的核心内容,她影响着学生文化特质的形成。
5 学校校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学校文化的深刻反映,我区中小学的校训反映了各自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深层次的精神底蕴与人文内涵,理应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然而,现实中的校训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5.1 重视不够,流于形式
虽然校训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学校和社会认可,但由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校训的制定并没有硬性的规定,依然有许多学校对校训的功能与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5.2 内容重复,缺乏特色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办学特色是办学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校训既要体现学校的类别特征,符合学校的独特定位,反映学校的办学传统,又要与学校所处的独特地理和人文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
5.3 思想空乏,内涵单薄
校训是学校文化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最集中、最本质的表现。好的校训应该有思想深度,内容独特,文字优美。对千千万万学子来说,校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然而,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校的校训思想空乏,内涵单薄,内容空洞,“勤学”、“团结”、“求实”、“创新”等之类词语滥用,毫无特色;校训形式单调,二言八字句式占据一半以上。很多学校校训视野较窄,仅局限于学校管理者所定的规则,把校训等同于“学训”。
总之,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让校训不断发展、深化、向前推进,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才能使校训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传承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推动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前进。“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学校的文化,一种经过几年校园生活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校训,犹如海上的灯塔、夜空的明星,指引着学校的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校训,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学校思想和精神,以其高度的统摄力控驭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她,是学校发展的文化之魂,精神之魂,融化在整个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胞和角落里,从而促进师生素质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