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长期以来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如何搞好作文教学,更是人们呼吁已久、期待已久的事。为了写好作文,老师,学生都上下求索,备尝艰辛。有的主张多写多练、熟能生巧:有的主张由说到写,降低难度;有的主张作文指导课生动活泼,让学生愉快作文;还有的主张评议作文多就少改,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这些都不失为作文教学的好方法,也的确使作文教学大为改观。但是能否把这些都浓缩起来,使作文教学再上一新台阶?今天,为给我们今后的教学创造有利条件,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借以此,我把自己的几点见解发表如下,希望大家都能共同研究、探讨。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把握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文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在动笔之前,先是胡乱翻看资料,瞎编胡凑,因而完成的习作让老师看后感觉太平淡缺乏新意,材料不够典型。然而如何叫他们去选择、确定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如果以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们就视作文为负担,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形成怕写与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这就造成学生去编、去借,滋长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不良风气。我认为,学生作文的取材应当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及已认识的客观现实。凡是学生生活中有的、头脑里想的都可以拿来写,拿来练笔,只要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就行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他们贮存了七彩的作文素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观察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始终坚持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说自己想说的话。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记日记,让学生自由选题,就地取材。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可以谈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等。久而久之,学生把它当作“朋友”。这样帮助学生记载了真实的生活,既为学生的正式作文提供了“初级产品”,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形成。
总之,我认为对学生的取材,要贴近生活,力求真实。让学生多观察、多搜集,并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活跃习作课堂,创造乐作氛围。
以往的习作课,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这样的课堂枯燥刻板。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次我都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主要话题,引导学生思维,然后由说到写,从述引作。总而言之,长期这样坚持口头作文与笔述作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大家共同发现问题。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启发学生写作的创造性,尤其是那些笔述困难的同学。同时进行分类抽查,以发现学生口述和笔述中的倾向性问题。我还指定几名学生朗读初稿,再次进行评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大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第三,发挥学生积极性,采用多种批阅法。
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积极组织学生讲评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评议过程中,我遵循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这样的规律。
1.教给方法,学生自评自改。作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作文是改出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改写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言: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变教师改为学生自己改,把作文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当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改文时,教师应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适时给予适度点拨,激发学生在改文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引导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从改文章材料、改结构层次、改词句表达,改标点符号、改错别字人手,循序渐进,形成能力。具体步骤:一读,读读文章是否琅琅上口,语句是否通顺;二想,想想文章内容是否合情合理,立意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三改,进行必要的删、增、改之后再通读全文,不当之处再改,再读……进而使学生养成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能自觉进行修改的习惯。并让学生借鉴叶圣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逐词、逐句加以推敲,不时地圈勾划。有时选一两段具有典型性的习作,抄在黑板上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修改,教师同时作示范性地改批,逐渐培养学生自评、自悟、自改的能力。
2.小组评议,有针对性地批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写作方式也不同。在进行完自评自改后,学生的作文在字、词、句等方面都已有进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写作水平,我在班级内成立了“作文评改组”并挑选几位写作功底较深厚的任组长,从而针对不同的写作内容、习作环节安排相应的评改方式。这样同学间相互吸取经验,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扬长避短。
3.教师评改。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之后,多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学生的作文经过自改、小组评改已成“成品”了,有待于教师给予点评。根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我在批改作文时采取激励性评语,及时发现其进步及习作中的可取之处予以表扬,以激发学生的作文主动性。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给他们上进的动力。如:“这篇作文立意新颖,条理清楚,用词造句恰如其分。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话写得真好!”等。有时对用得好的词、句或段来个喝彩,“好!”“妙!”等。如一位同学在《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中,结尾是这样写的:“这个勇敢、坚强、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这句话中“铭刻”一词用得好。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我都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其作文的积极性。我还采用“班级发表”的形式,开设 “小作家”、“小明星”等在校内刊登有代表性的作文。所有这些,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以上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还有待于大家给予指导,希望我们共同为语文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一,联系生活实际,把握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文往往感到“无从下笔”、“无话可说”,在动笔之前,先是胡乱翻看资料,瞎编胡凑,因而完成的习作让老师看后感觉太平淡缺乏新意,材料不够典型。然而如何叫他们去选择、确定具有典型意义的题材?如果以这样的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他们就视作文为负担,毫无乐趣可言,从而形成怕写与不会写的恶性循环。这就造成学生去编、去借,滋长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大话的不良风气。我认为,学生作文的取材应当是他们自身的生活及已认识的客观现实。凡是学生生活中有的、头脑里想的都可以拿来写,拿来练笔,只要有具体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就行了。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他们贮存了七彩的作文素材,因而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观察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景物映入学生的脑海,丰富学生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始终坚持指导学生进行以真实生活为题材、以生活需要为目的的写作练习,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说自己想说的话。为此,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记日记,让学生自由选题,就地取材。可以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可以谈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等。久而久之,学生把它当作“朋友”。这样帮助学生记载了真实的生活,既为学生的正式作文提供了“初级产品”,又有助于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形成。
总之,我认为对学生的取材,要贴近生活,力求真实。让学生多观察、多搜集,并养成勤动笔的习惯,这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第二,活跃习作课堂,创造乐作氛围。
以往的习作课,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写,这样的课堂枯燥刻板。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每次我都为学生创设情境,提出主要话题,引导学生思维,然后由说到写,从述引作。总而言之,长期这样坚持口头作文与笔述作文,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大家共同发现问题。我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充分启发学生写作的创造性,尤其是那些笔述困难的同学。同时进行分类抽查,以发现学生口述和笔述中的倾向性问题。我还指定几名学生朗读初稿,再次进行评议,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使大家互相启发,取长补短。
第三,发挥学生积极性,采用多种批阅法。
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积极组织学生讲评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整个评议过程中,我遵循学生自评——小组评议——教师评这样的规律。
1.教给方法,学生自评自改。作文教育家汪广仁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作文是改出来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改写作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言: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自己的能力。为此,我们应变教师改为学生自己改,把作文修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作文修改的全过程。当然,教师不能放任自流。改文时,教师应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适时给予适度点拨,激发学生在改文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在引导过程中,要启发学生从改文章材料、改结构层次、改词句表达,改标点符号、改错别字人手,循序渐进,形成能力。具体步骤:一读,读读文章是否琅琅上口,语句是否通顺;二想,想想文章内容是否合情合理,立意是否明确,结构是否清晰;三改,进行必要的删、增、改之后再通读全文,不当之处再改,再读……进而使学生养成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能自觉进行修改的习惯。并让学生借鉴叶圣陶老先生为肖复兴修改作文的方法,让学生逐词、逐句加以推敲,不时地圈勾划。有时选一两段具有典型性的习作,抄在黑板上组织全班同学讨论、修改,教师同时作示范性地改批,逐渐培养学生自评、自悟、自改的能力。
2.小组评议,有针对性地批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写作方式也不同。在进行完自评自改后,学生的作文在字、词、句等方面都已有进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写作水平,我在班级内成立了“作文评改组”并挑选几位写作功底较深厚的任组长,从而针对不同的写作内容、习作环节安排相应的评改方式。这样同学间相互吸取经验,学习他人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扬长避短。
3.教师评改。学生在完成一篇习作之后,多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学生的作文经过自改、小组评改已成“成品”了,有待于教师给予点评。根据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点,我在批改作文时采取激励性评语,及时发现其进步及习作中的可取之处予以表扬,以激发学生的作文主动性。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给他们上进的动力。如:“这篇作文立意新颖,条理清楚,用词造句恰如其分。祝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句话写得真好!”等。有时对用得好的词、句或段来个喝彩,“好!”“妙!”等。如一位同学在《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中,结尾是这样写的:“这个勇敢、坚强、活泼可爱的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这句话中“铭刻”一词用得好。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我都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其作文的积极性。我还采用“班级发表”的形式,开设 “小作家”、“小明星”等在校内刊登有代表性的作文。所有这些,旨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
以上只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还有待于大家给予指导,希望我们共同为语文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