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人被藏化过程研究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华大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21世纪,各民族之间的
  关系表现的尤为重要,对于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来说,了解和处理各民族关系可谓是国家政务中的重中之重。此文就民族关系中的蒙藏关系为例,通过介绍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文化迁移现象和分析其过程和原因,揭示民族之间微妙的关系及其性质和影响。
  关键字:河南蒙古族自治县 蒙古人 藏化 文化涵化
  一 河南县蒙古族的历史起源
  蒙古民族并非青海地区的世居民族,所以谈起如今青海省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起源,首先必须要谈谈青海蒙古族的历史。青海蒙古,以蒙古族徙居青海而得名,蒙古民族最早徙居青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受命南征大理,兵分三路南下,西路从临洮、河州南经河曲地进入四川。当时,土默达尔吾部受命率部进入作格朗地区设立驿站、马场。在今四川省红原县唐克附近建阿以伯站,在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境黄河北岸建术赤站,保证前方的马匹供应及信息传递。战后,这部分土土默特达尔吾部众留居当地,成为青海南部河曲地方最早的蒙古先民。
  后来,蒙古汗窝阔台汗的时候,卫藏、朵康地区成为他的第三子阔端王的封地。明代时期东蒙古亦卜剌、俺答汗、吉囊、却图汗相继进居青海,公元1636年西蒙古卫拉特联盟盟主顾实汗应达赖和班禅求助率部进入青海,灭喀尔喀蒙古却图汗,卫拉特蒙古的和硕特部、土尔扈特部、绰罗斯部等移牧青海,建立了和硕特汗廷,以和硕特蒙古顾实汗子孙为号令,汗廷经历了顾实汗、达延汗、达赖汗、拉藏汗四代,清朝时期,由于准噶尔部进兵西藏,结束了顧实汗在西藏的统治,但是青海地区的蒙古族依附于清王朝,并且依旧以和硕特蒙古为首领统治着青海地区的蒙藏民族,直到1723年青海王罗卜藏丹津号召和硕特部恢复自己祖先顾实汗的事业,脱离清朝的管辖,举起了反清的旗帜,而当时察汗丹津和额尔德尼克托克托鼐拒绝听从罗卜蔵丹津的命令,不愿背叛清朝,和硕特内蒙古内部掀起了内讧,清王朝派川陕总督年羹尧率兵平乱,与察汗丹津联合击溃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部。
  综上所述,青海蒙古族从和硕特蒙古顾实汗的统治到罗卜藏丹津的反清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朝使青海蒙古族各部束缚在一定的地域之内,失去了统治其他蒙古和藏族各部的权利,和硕特蒙古的势力大大下降。尽管如此,和硕特察汗丹津因扶助清朝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有功,又是顾实汗的二世孙为和硕特部的正统,察汗丹津成为青海蒙古中唯一的一位和硕亲王,每年蒙古各部祭海还是以察汗丹津为首,而今的河南蒙古族就是以察汗丹津为第一世亲王的和硕特蒙古的后裔。
  二 河南县蒙古人被“藏化”现象和原因
  1表层文化向藏族文化的嬗变
  河南蒙古族表层文化的嬗变表现为:语言上从讲卫拉特蒙语到讲藏语并学习藏文字,服装上从穿蒙古袍到穿藏装,宗教上从最初信仰的萨满教到完全信仰藏传佛教,饮食习惯也开始以糌粑为主食,酥油的制作方式也与蒙古族不同了,其中宗教信仰的变化引导了其他各个方面的变化。
  河南蒙旗作为青海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蒙古族最为聚集的地方,可就是这么多蒙古人却不再讲自己民族的语言,不再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字,这个现象近年来得到了一些研究工作者的重视,可是他们大多都得出了河南蒙古族已经走上藏化的道路。比如中央民族大学班班多杰教授在《和而不同:青海多名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一文中认为河南蒙旗经过长期与藏民族的交流、融合,已从信仰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已向藏文化深度涵化;郭晓虎和郎维伟在《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为例一文中也认为河南蒙古族采借和适应了藏族文化,被藏民族文化所涵化。
  此处,我们需要理解涵化一词的意义,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指“由个别分子所组成的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涵化”不同于“同化”,同化是指“民族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列宁也指出:民族同化就是“丧失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
  2 民族认同的深层坚持
  如上所提文化涵化不同于同化,河南蒙古族还没有被藏民族完全同化,在表层文化被深度涵化的情况下,河南蒙古族的人民仍然坚持自己是蒙古族的观点,他们对自己是蒙古族的历史记忆仍然很清晰,民族意识还很强烈,甚至有些地方的老人还能讲蒙语,蒙古人这几个字不仅写在他们的身份证上,并且刻在他们的骨髓里。尽管会讲蒙古语的人少了,可是他们仍然通过各种方式传承着蒙古文化,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都将蒙古语文教育列为主要提案,多次尝试在学校教授蒙文课,河南蒙古族保留有传统的蒙古族居所——蒙古包,房屋里除了挂佛像还挂有成吉思汗的像。
  3 表层涵化与深层坚持的原因
  (1)对藏传佛教的完全信仰。察汗丹津与一世嘉木样活佛联手建立了拉卜楞寺的建立,使藏传佛教成为河南蒙古族人民唯一的信仰,而拉卜楞寺所在地夏河甚至一度成为河南蒙古族的经济文化中心,蒙古人民做生意买东西要到夏河,去转经朝拜要到夏河,去接受教育还是到夏河的拉卜楞寺。河南亲王不仅给拉卜楞寺活佛和僧人土地和财宝,还赐给很多的奴仆和属民。久而久之,河南蒙古族学习藏语言、文字,促成了河南蒙古族对藏族文化的认可和接受。
  (2)清王朝“扶藏抑蒙”的政策,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清王朝便开始对青海蒙古族进行分封而治,使蒙古族各部落孤立不相统属,使蒙古族失去了对藏族的统治权。从而使后来的河南蒙古族形成被藏民族包围的局面,失去与其他蒙古族的联系,促使河南蒙古族不得与周边藏民族交流、通婚,形成蒙藏混居的状态。
  (3)“藏多蒙少’的结果所致,原本两个不同的民族交往,双方都有可能被同化,但是河南蒙古族在与周边藏族的交流中,之所以蒙古族被藏文化涵化比藏族被蒙古族文化影响的程度严重,是因为蒙古族作为外来民族与世居青藏地区的藏族人口数量悬殊,如今的青海有藏族120多万人,而蒙古族只有7万多人,而河南地区的蒙古族与周边藏族的人数悬殊更大,导致了河南蒙古族人民即使会蒙语也不再实用。   三 河南县蒙古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
  自中国共产党依据全国实际情况决定在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以后,1954年10月20日河南蒙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5年6月将河南蒙族自治区改称河南蒙族自治县,1959年又经国务院批准,河南蒙族自治县由黄南藏族自治州代管,1964年10月27日,将河南蒙族自治县改称河南蒙古族自治县[4]。如今的的青海省黄南州河南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青海省的东南部,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南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西北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北与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为邻,是全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是很有代表性的蒙藏历史文化的融合点。
  河南蒙古族与藏族关系的现状可以用“和而不同”四个字来表述,和而不同,蒙藏两个民族相互融合,有很多相像,可并不是完全相融而没有区别,以河南蒙古族地区为例,这里的蒙藏关系在历史上就以和平相处为主流,但是形成如今河南蒙古族丧失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能力的情况是有多重原因的,即使这样,他们也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河南蒙古族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对语言文字复兴的不懈努力。以河南蒙古族为例,不难看出,蒙藏关系一定会更加友好和平的发展。河南蒙古族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并不可能完全脱离藏族和藏族文化的影响而恢复到最初的蒙古族的状态,但是依现状来看,河南蒙古族有可能出現既保留藏族文化和语言,也继承蒙古族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从而不同于以往的形式而更有特色的发展,毕竟在如今的社会一个人掌握三种语言和文化也并非不可能。蒙藏两个民族都有着宽广的胸怀可以接受和给予别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思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大统一的现状下,蒙藏两个民族必将会更加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并且能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昌盛不衰。
  参考文献
  [1] 王辅仁,陈庆英编著.蒙藏民族关系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委会著.河南县志(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
  [3] 索端智.文化涵化与群组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08(1)
  [4] 哲仓·才让 编著.黄河南蒙古志[M]甘肃民族出版社,2010
  [5] 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6] 乌力吉巴雅尔.蒙藏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藏学出版社,2004
  [7] 索端智.文化涵化与群组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
  [8] 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http://www.cnki.net/KCMS/detail/detail, 2014年3月访问.
  [9] 班班多杰.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处经验考察[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10] 郭晓虎、郎维伟.蒙藏关系下的文化变迁和民族认同[J].西藏研究,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才让德吉(1991--):女,24,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人,蒙古族,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2014级逻辑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逻辑学与藏传因明学。
其他文献
【摘要】:川端康成以其优美隽永的笔触、委婉动人的情致和深邃凝练的内涵创造出一个个独具魅力的人物和故事,将日本文学推向了世界文学的舞台。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日本传统文学情节,尤其是擅长通过女性形象,来表现日本传统文学的理念和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分析《雪国》中的自然景色、人物特征、故事情节等来探寻作品中的女性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女性之美  一、关于《雪国》  川端康成由于幼年生活的影响而造就
期刊
摘要:人格发展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阶段为幼儿的人格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对幼儿教育提供了诸如重视早期经验、培养健全人格、重视欲望的满足、进行性教育、提供发泄途径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人格发展理论 幼儿教育 启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作为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在西方世界掀起了一场庞杂而持久的精神分析运动。人格发展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的
期刊
[内容摘要]:从帝王到囚徒的沧桑巨变,使李煜词具有鲜明的印记,呈现出不同的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多描写他继位前和作为帝王时的“清愁”,后期的词多抒写国破家亡,身为囚徒时的“悲苦哀愁”。。本文将联系其作品,分析李煜词中“愁情”的具体内涵,提炼其所表现的文学意义。  [关键词] 李煜 词 愁情  李煜(937—978),字重光,中主李景第六子,25岁做南唐国主。975年李煜降,宋以他屡召不降封之违命侯。臣
期刊
摘 要: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与科技的逐步发展,原本的传统手工苗族刺绣被机器所取代,传统的苗族刺绣制作技艺已濒临危机。对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苗族刺绣基本现状;特色特点;苗绣遇到的问题;办法措施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拥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富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就是其中之一。而当前在各种因素的影响
期刊
【摘 要】作为“武术之乡”,佛山武术兼收并蓄,纳百家之长,逐渐形成一套具有佛山特色的武术体系。然而,在繁荣的武术技击实践背后却是佛山武术历史资料的遗失、散乱、不成体系的现实。武术史料的研究和整理严重滞后于武术技术实践,不利于对佛山武术的深入研究和佛山武术产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呈佛山传统武术之现状,探索武术文化逐渐式微的主要原因,以弘扬佛山武术文化传统。  【关键词】佛山传统武术;研究现状;武术发展
期刊
形与神在传统的中国美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画论中最主要的范畴之一,是长期影响中国化学思想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问题。所谓“形”,即客观物象与生命个体的存在形式。所谓“神”,则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方面它是指客观事物自身的精神。宇宙万物有形也有神,它们都具有可感可见的外部形态,也都具有内在的自身规律。如同人各有其气质一样,不同种类的万物也都有其不同的意趣。这样,艺术在表现这些客体事物时就不能简单停
期刊
[提 要]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和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一所有着鲜明大学精神的大学往往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目前,中国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许多大学也更加注重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凝练。从哲学视角出发,审视大学精神所包含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和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总结阐释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
期刊
摘要:《金刚经》是佛经中流传广泛的一部经典,是大般若经的精华所在。在中国,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直至今日,仍有很多人研读《金刚经》。那么,《金刚经》到底能对人产生何种影响,它又具有何种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金刚经》的主要思想,这三个方面也是菩萨修行的三级次第,以此来说明《金刚经》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金刚经》;发心;空性;破执;无所住  《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
期刊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历史瑰宝,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保护历史文化名称,弘扬中华文明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我国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误区,并分析了当前的保护工作过于注重形态保护,而忽略了文脉传承的问题,二者应相辅相成,不能分离。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形态保护;文脉传承;统一  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保护历史文物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各个地区都对其所在区
期刊
摘要 中国民俗学研究素来有把民间歌谣和民间文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传统。《侗歌民俗研究》一书从多学科的视角进入,将“侗歌”的音乐、文学以及民俗三方面相互整合,试图寻找新的研究路径。本文主要以“侗歌”作为侗族人世代相传的民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情况及期间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做出讨论。  关键词 侗歌 民间歌谣 文化传承  一、研究背景——“侗歌”研究何以可?  民间歌谣与民间文学向来是我国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