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痨”不可摧?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为纪念罗伯特·郭霍先生发现结核杆菌100周年,将每年的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目的是引起全社会对防治结核病的重视。
  在各种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的今天,也许人们对“结核”这种古老的传染病已经不太重视,并已被大多数人遗忘,但种种迹象表明,结核病并没有灭绝,并敲响了新的警钟——
  “痨”真的不可摧吗?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痨”:
  早在公元3世纪以前,我国古代医学曾记载过一种极为严重的慢性传染病:“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转旁人,乃至灭门”。以后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肺痨”,为染“痨虫”所致,在我国民间广泛流行“十痨九死”之说,甚至不少地方还形成了一种风俗,即“痨病”者死后需用棉球堵塞其鼻孔,以免“痨虫”爬出来传染他人,可怖之处可见一斑。
  后来,西方的一些科学家在解剖中发现这类病人的肺内有一个个坚实的团块,好像花生类植物的根上块茎,就将这种病称为Tuberculous,即结节的意思,这就是结核病命名的由来。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柯霍在这些病人中发现了结核分支杆菌(简称结核菌),并且确定结核菌是结核病的唯一病因。人体各个脏器都可以因感染结核菌而发病,但以肺结核为多,占所有脏器结核的80%以上。
  18世纪中叶,结核病曾成为当时世界上危及人们生命的“第一杀手”。直到1944年,抗结核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等相继问世,才使结核病的传播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球范围内又出现结核病流行的大回升,结核病再次成为传染病的首位“杀手”。全球有结核病人约2000万,每年新发病人约900万,每年死亡人数高达300万。目前我国是世界上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患者数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其中80%的患者在农村。现在,结核病仍是我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主要疾病之一。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尽管追求健康任重而道远,人们也从未放弃过努力。谁说“痨”不可摧?大家携手抗击病魔,就一定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其他文献
摘 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业而言,掌握作业布置的时机,采取恰当的方法,采用科学的策略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教师布置作业应采用单一类型作业与多种类型作业相结合、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统一性作业与差异性相结合、教师布置与家长布置相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作业布置;初中思品;布置方法;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61-1  对初中
作者忠告:“作为家长,你需要扮演的一个基本角色就是创造健康的环境,反过来,一个健康的环境可以促使一个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新的挑战”,拥有了合理的计划,生活会变得更有条理,事情也办得更有效率。更重要的是,你会发现孩子将有充分的时间用来休息和娱乐了。”    我的儿子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从幼儿园生活进入到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幼小衔接。《如何才能让男孩有条理》来的正是时候。很庆幸:自己摸索的不少方法和书
博士小城堡特邀主持人简介  在小学阶段,写人和记事的文章是最常见的了。其实写人和写事是密不可分的,就拿写人的文章来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总是通过他们所做的一件件具体的事来反映的。要想让文章中的人物栩栩如生,那就要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感人,具有吸引力。  写人的文章有时候是通过描写一件事来反映人物的品格,我们可以称之为“一事一品法”;有的是通过几件事来反映一个人某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