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待视野解读古诗英译中视觉意象的翻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采用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概念,探讨如何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在中诗英译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原文视觉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带来的美感。视觉意象的翻译,必须满足读者部分的期待视野,才能使译文为读者所接受,但是又必须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引导读者构建新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 期待视野 古诗英译 视觉意象
  
  1.引言
  中国古诗历来注重构建优美生动的画面来反映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因此诗人花费大量心血,精心遴选和组合意象,构成具有独特韵味的意境。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意象中,视觉意象占比例最大,也最具表现力。古诗中视觉意象通过组合叠加等方式,投射出一种画意美。鲁道夫·阿恩海姆提出“视觉思维”的概念,认为视知觉是思维必不可少的工具,视知觉与思维是统一而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诗以视觉意象为操作单位,反映出诗人在特定情境下的思想和感情。翻译诗歌,必须注重对视觉意象这种感情传达的媒介的翻译。
  2.期待视野对视觉意象翻译的启示
  德国学者汉斯·尧斯在海德格尔的“前结构”及伽达默尔的“视野”等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说法。“期待视野”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对于文学接受课题的预先估计与期盼。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读者依照自己的期待视野来解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只有在吻合读者的期待视野,才易于被读者理解和欣赏。但是一部好的作品应不断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帮助读者调整并扩展自身的期待视野,形成新的视野,提升审美愉悦。尧斯将新作品和读者的既定的期待视野之间的距离定义为审美距离,认为“新的作品通过对熟悉的经验的否定或将新的经验提升到能被认知的程度,达到改变期待视野的效果,那么审美距离,具体来讲,就是读者的反映和评判性批判”(尧斯,1982)。
  3.满足读者部分的期待视野
  中英诗歌因历史文化迥异,视觉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差别巨大,但诗歌又绝非不可能被翻译和欣赏的。尧斯在《挑战》一书中写道:“一部文学作品,即使看起来是一部崭新的作品,在信息真空中也绝非完全新的,而是通过某种预告,明显或隐含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含蓄的提示让读者能从某方面接受这部作品……”视觉意象是诗人主观情志与客观外物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视觉意象及其组合,不管有多新奇,其客观基础决定了它是能被读者接受和欣赏的。下文将讨论采取哪些翻译策略建立满足期待视野的基础。
  3.1衔接词的运用
  因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在古诗中视觉意象中间不需要任何“闲”字,即少虚词,但英语是分析性语言,必须运用必要的连接词或介词等虚词,形成严密的语法结构。在翻译古诗时,必须添加使英文连贯的虚词,读者才有可能正确解读诗文中的意象及其关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林》
  Mournfully chirr the cicadas,as the shower of rain stops.
  And we face the roadside pavilion at dusk.
  Tr.by Xu Yuan Chong
  诗的语言必须简洁,因此“在傍晚的时候我们对着长亭”“在骤雨初歇的时候”,这两句话入诗时都省略了“在……的时候”。翻译为英语时添加“as”、“the”、“at”等词是必需的,这种不符合英语文法的诗歌,与读者的审美情趣差距太大,读者可能对诗歌产生抵制接受。
  3.2固定视觉意象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异常灵活自由,虚词被大量省略,因而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明确。这种行文习惯能够被中国读者接受,但对于讲究逻辑关系的英文来说,这样的结构太过怪异。例如“松风”和“云山”,这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若直接译为“pine wind”和“clouds mountain”,则连最基本的可读性、可理解性都受到损害,读者会拒绝接受这样的译文。英文大多翻译成如下几种表达:“winds in the pines”、“winds through the pines”和“clouded mountain”、“cloud like mountains”、“mountains in the clouds”。“松”和“风”、“云”和“山”两个意象是并置的,它们的关系是模棱两可,呈现给读者的感受是两者之间若即若离,欲定关系却又不欲定关系,译成英文则必须定位、定时。
  3.3省略视觉意象
  汉语中的视觉意象能唤起读者无限的想象,比直接叙事或抒情要好。然而视觉意象的审美必须建立在读者已有的视野的基础上,对距离期待视野太远的意象,往往得不到读者的认同。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李商隐《无题》
  A gold toad gnaws the lock.Open it,burn the incense.
  A tiger of jade pulls the rope.Draw from the well and escape.
  Tr.by A.C.Graham
  When doors were locked and incense burned,I came at night;
  I went at dawn when windlass pulled up water cool.
  Tr.by Xu Yuanchong
  “金蟾”就是金蛤蟆,富贵人家用金蟾来装饰门锁,“烧香”则指古人常在书房、大庭烧香,发出香味,古人多在夜间熏炉烧香时,因此上句指在夜间时进入富贵人家的大门。“玉虎”则指井上的辘轳,丝是井索,古人习惯在清晨打水摇辘轳,这句诗意思是在清晨人们打水的时候回去。这一联的大意是,在燃起熏香的时刻,情人秘密潜入来欢会,在辘轳报晓时分情人恋恋不舍地离去。这两句诗,每句只强调个别物象,一个写香炉,一个写轱辘,这两种物象成了女主人公回想往日生活的一种媒介。前三个翻译虽将“金蝉”和“玉虎”意象翻译出来,但这两个意象对于揭示诗的主题帮助却不大,反而让译文读者倍增迷惑。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略去意象不译,译出诗句的意义来更为妥当。
  4.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
  “一部文学作品在其出现的历史时刻,对他的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这种方法明显地提供了一个决定其审美价值的尺度”(尧斯,1982)。伊瑟尔说:“好的文学文本在唤起读者期待的同时更应否定它、打破它,而不是去证实它、实现它。”(朱立元,2004)中国古诗的审美价值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在满足读者部分的期待视野之后,更需要修正并拓宽读者原有的“期待视野”,这就要求译者巧妙地保留原作的艺术特点,突破读者的预设。
  4.1保留生动用词
  中国古诗用字精辟简洁,字字推敲,所选之词往往富有活力。比如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如代之以“过”、“渡”、“到”等字,“春风”和“江南岸”两个意象平凡无奇,视觉上的美感消失大半。如果此句译为“spring win makes the south bank of the river green again”,这句话无法表达原句的张力。英语中有“whiten”、“blacken”,如果仿之,造一个新词“greenen”来译此句或许效果更佳。
  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You’ll see a face thinner than yellow flower.
  Tr by Xu Yuanchong
  As compared with chrysanthemums,
  I look slimmer e’en at my best.
  Tr by Xu Yuanjie
  李清照在离别心爱的丈夫之后写下此词,表示无边的寂寞和刻骨的相思,相思有多深?“人比黄花瘦”,短短一语,憔悴尽现。常有“人比花娇”之说,鲜少人说“人比花瘦”,此句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味在里面。而一个“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力。许渊冲的译文里选用“thin”来译瘦,使诗人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徐元杰的翻译用“slim”,描写的是诗人的体型苗条,改变了原诗的意蕴。
  4.2保留原诗特有的空间感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有一种习惯:在表现物的过程中尽量保持语法中的“自由” ——若即若离的指意行为。诗人不是事先将他所要表现的物既定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是不加干预地将之呈现出来,于是,读者解读在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自由地发挥。在翻译某些诗歌的过程中,不妨尽量保持原文语法中的“自由”——若即若离的指意行为。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The waving tops of bamboo groves aspire,
  In fleeting change the summer clouds to tire,
  While from the emerald peaks of many hills
  The sparkling cascades fall in fairy rills.
  Tr by Charles Budd
  And to the breeze in sparkling seas the bamboos roll in green.
  From younder verdant peak depends the sheeted waterfall.
  Tr by W.J.B.Fletcher
  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因山像一大筐,故得名。古时道院一般建在山腰或山顶。“野竹分青霭”中的野竹,既可以认为是从山腰看山底的野竹生于烟雾迷蒙的青色云气之中,也可能诗人从山腰看远处或者山顶的野竹,也可能诗人身在竹林之中仰视,观察的角度并不固定。在第二个翻译中,从“roll in green”来看,译者采取的是远景镜头来观察。“野竹”“青霭”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已经大打折扣。
  4.3保留中国古诗特有的语法结构
  中国古诗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表意含蓄抽象。所有的翻译人员都认识到中英语之间的巨大差别,许多翻译家都认为汉语诗歌尤其是古诗是不可译的。即使在已经出现并被接受的大量译文中,几乎所有的译文都忽略了中国古诗特有的句法结构,千篇一律地变成了英诗的结构,因而在形式上使人无法从译诗中领略中国古诗的性质。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Cocks crow,small inn and the moon.
  Footprints,boards of bridge and frost.
  Tr.by Ren Zhiji
其他文献
去年冬天的一个午夜,突然出现难忍的腹痛,老公送我去急诊。抽血化验,白细胞18800(正常值为4000~10000),严重炎症。留在急诊室,吊盐水,仍痛得口中嘘气、头上冒汗,直至东方发亮,才渐渐平息。翌日清晨大夫来检查,阑尾炎?胃肠炎?都像,又都不像。于是B超、肝功能、X线……均无结果。感谢庆大霉素,压下了白细胞。折腾数日,不了了之归家。  如此遭遇,我已有过3次。总是过两三年来一次,不堪忍受。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外作业就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开放式的、个性化的、多元化
摘 要: 语音正确性目前在大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对于英语师范生来说,语音却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影响。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的语音教学,应该培养学习者标准语音,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来克服负迁移,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一些方言中也有可对第二语言语音的学习产生正迁移的音素,应该加以利用。  关键词: 英语师范语音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    1.引言  语言的形式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