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方言由“咋的”构成的反问系统研究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阳方言中有一些由“咋的”构成的表达反问语气的疑问句式.这些疑问句式包括特指问、是非问及选择问三个大类共八个小类,其中每个小类都相应地表达了一种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反问语气,因此,我们从总体上将由“咋的”作谓语构成的疑问句所表达的反问语气从弱到强分为八个等级.“咋的”在沈阳方言中的这种独特用法是普通话中的其他疑问代词所不具备的.
其他文献
根据课标“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的思路,尝试运用大概念的教学理念,对教科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整合,以大观念、大任务、大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有深度的历史认知.对《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6课和第7课进行了整合教学,围绕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三大要害问题——人事、行政与赋役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以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玄宗等统治时期在这三方面的政策制度及其实施为主要脉络,将制度建设、社会发展、民族关系等内容有机融合,置入历史情境,进行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这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本文尝试以“甘蔗”为小切口,带领学生从甘蔗的世界之旅,领会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各方面表现;引领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从而观察新航路开辟之后的“大历史”.
本文从课程意义上的单元教学理念和特征,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历史研究的特性入手,提出了单元教学与史学编纂范式的相容性和适切性.论述了大历史的学术观念与大单元的教材框架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阐释一般课程意义上单元整体架构作为教师教学的基本单位和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策略.在此前提下,进一步从历史课程单元教学的特征、单元内容的整合、单元学习的机理等方面,论述了单元教学在历史学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方面的价值与作用.
大概念讨论,是近年来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思维转向”趋势下的产物.大概念的本质就是历史观,对它的认识可以按照一阶概念、二阶概念和大概念的结构来进行.大概念不仅能够解释历史学科中的二阶概念,更重要的是它还能起到整合历史知识的作用.就中国中学历史教学实际而言,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学科的大概念.唯物史观不仅能够培育学生因果探究、历时性观察、实践检验认识和整体史观等历史学科深度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意义,进而培育其世界观和人生观.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 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三个标准化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对某高校2020级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在学校层面开展普适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院层面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充分应用测试数据,积极推广心理育人实践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时序观念作为时空观念的子项,是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素养之一.英国历年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均将时序(时序的理解)作为学生应掌握的首要成就目标或核心概念,历史教科书的设计和历史教学中均注重对学生时序观念的培养.我们可以汲取英国同仁培养学生时序观念的有效经验,提高对时序观念的关注、处理好时序与主题的关系、重视讲述“延续”与“变迁”.
在新课程、新教材理念下,本文就“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进行了创新设计.依托“工业革命”这一史论概念,围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能否被称为革命”这一核心问题,创设学术争端情境,设置“非革命说”和“革命说”两大探究环节,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工业化为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历史解释素养.
新教材容量大和课时少的矛盾日益凸显,利用在还原或引入历史情境中进行知识或逻辑脉络的演绎,勾连零碎庞杂的知识.在重要的历史概念、承上启下的知识或新增却无基础的知识等关键节点处提供多则史料构成的“史料菜单”,让学生选择和辨析相关史料来突破对这些关键节点知识的理解,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促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全球航路的开辟”之“新型航海图”微探,紧扣课程标准和中心问题,通过由课文导图衍生的疑惑、虚往实归的波特兰航海图、虚实相生的《郑和航海图》、任重道远的后续探究四个思维环节来探究航海图的“实”与“虚”,旨在建构指向问题质疑、分析论证、类比生成、反思评估的历史研习范例,以供中学历史“图像入史”教学研讨参考和借鉴.
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本文通过精读文本,正确引导,引领学生感悟体会在那场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誓死斗争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认同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