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业碳汇,这个大多数人还略感新鲜的词语,是来自四川省阿坝自治州的“90后”藏族大学生郭鑫目前醉心其中的事情,他摸索出的“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已在我国多地推广,他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他撰写的商业计划书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这个昔日在灾区失去亲人的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低碳达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回报、服务社会。
碳汇林模式
每一个人都只有经历一些苦难,才会有所顿悟,获得成长,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当时刚刚上初中三年级的郭鑫失去了外婆和爷爷,面对曾经生活的美好家园变成一片废墟,心灵的痛苦深深折磨着这位不满16岁的少年。同时,大灾之后出现的一幕幕感人场面在这位少年的内心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他暗暗下定决心: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回报别人。
郭鑫在进入南开大学后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份介绍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材料。他看到这些地区的农民因为退耕还林,被迫放弃以往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状况每况愈下。在郭鑫看来,这些为生态环境牺牲了自身利益的农民兄弟,需要有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的生存发展做出努力,而他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为了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郭鑫奔波在去农村调研的路上。刚刚开始调研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北方农村的情况,他无数次被当地居民赶出来,被受访者恶言相向;无数个夜晚,一个人坐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流下了疲惫和委屈的泪水。调研的条件极其艰苦,因为经费紧张,很多次在调研地,五六个人挤在一间房里面,郭鑫多是在桌上合着衣服睡去。但煎熬过后,换来丰硕的成果,郭鑫和团队掌握了所调研地区大量第一手资料。
根据掌握的资料,郭鑫发现这些退耕还林林地大部分都符合国际碳汇林标准,即使少数不符合的,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改造达到标准。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后期走访,郭鑫发现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正因为碳排放超标,遭到欧美国家各种形式的排挤,大量碳关税外流,而根据国际规则,超标部分可以通过碳汇林的方式加以抵消。郭鑫发现,通过种树农民和出口企业的互动,可以把本来就大量外流的碳关税留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反哺给农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况。
这样的发现,让郭鑫感到极大的振奋。郭鑫在导师的帮助下,申请了国家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在计划资金的资助下,郭鑫和团队开始将这一发现进一步细化。郭鑫在回报社会这一强大信念的支持下,反复将之前采集到的资料和最新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比对、修正、再比对、再修正。历经了近2个月的艰苦摸索之后,他提出了“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
实践才是硬道理
模式的提出,没有满足郭鑫回报社会的信念。在他看来,一个纸上的模式,对改变种树农民的生存状况所能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在导师的建议下,郭鑫和团队选定了之前调研的河北邯郸邱县作为模式的第一个试点基地。为了让第一个基地能够取得良好的效益,文科生郭鑫硬是自学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他和团队一道将国际认可的碳汇林标准引进,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技术标准。这套技术标准,在之后的实际操作中,被证明既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郭鑫和团队成员不厌其烦地向当地农民传授相关技术,始终保证技术标准的真正落实。
同时,郭鑫还积极联系碳汇的买家,短时间内在江浙地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渠道,为种树农民能够早日获得收益、提高收入创造条件。
在基地建设的那些天,正如团队其他成员所说的那样,郭鑫就算前一天忙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也会很早就精神焕发地出现,快速地投入工作,解决基地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既然应该做,就要把事情做好,这样才对得起那些曾经不远万里来帮助过自己的人。
试点基地最后以惊人的成绩回报了这群热血青年。基地所涉及的家庭,一年户均增收2000元,同时当地的各种配套建设也日趋成熟,整个试点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在郭鑫的努力下,南开大学在当地建立了学生基地,长期为当地输送各类人才,帮助当地可持续地发展。
基地的成功让郭鑫有了自信,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抱着这一想法,郭鑫把自己林业碳汇商业化的模式以及邯郸试点的情况,整理成内参,报送给了相关的部门。他希望他的模式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在建议提交后不久,郭鑫和团队收到了江西省林业厅的邀请。当地亟待转变国有林场发展模式和扩大森林覆盖率,希望郭鑫的团队能够用林业碳汇商业化的模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推动现代林业转型。郭鑫和团队在政府的支持下,走访十余地,在依据江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发展林业碳汇产业提出了组织建设、市场机制、流动渠道、国际化策略等若干建议,部分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看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被认可、被用于社会服务,郭鑫感到无比的欣慰。
2012年年底,郭鑫回到家乡,在家乡推广自己的模式。他认为:家乡灾后重建,为了稳定地质,很多地方都只能种树固土,要是这些地方的农民能靠自己的模式,提高经济收入,他的价值就实现了。在这一过程中,郭鑫加入了四川环境交易所,利用假期时间为交易所推广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同时发挥自己所长,为主管部门撰写相关政策建议。尽管做的是小事情,所能起的作用也不大,但他觉得就这样做好一点一滴,最后能够对改善别人的生活有帮助就够了。
一手创业,一手公益
科研和公共咨询的成功,并没有让郭鑫满足。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林业碳汇,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让广大的农民在短时间内受惠,要想大规模的推广,离不开市场的力量。
在一想法的指引下,郭鑫选择了创业。他想通过创办一家能够盈利的社会企业,在直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碳汇产业中来,让更多的人受惠,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回报社会。
为了让自己的模式更好地转化成创业实践,郭鑫选择了攻读商学院的第二学位。这一选择意味着郭鑫本来就不多的课余时间更少了,他每天除了学习好本专业、做好调研、改进自己的模式,还要攻读商科方面的书籍。巨大的压力下,郭鑫还是顺利地撰写好了商业计划书,他为自己的公司取名探元,希望公司能够探索第一,带动整个行业,帮助更多的农民改善生活。这份计划书获得了成功,在2012年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郭鑫也成为创赛以来年级最低的金奖团队队长。因为科研和创业方面的突出成绩,郭鑫获得了天津市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和天津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在郭鑫看来,贡献的大小并不重要,服务社会的心才最重要。郭鑫在学校,除了用自己的成果服务社会之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他是中国注册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小时,在天津大运会期间当志愿者,在排球项目中服务比赛。他说不管事情是大是小,只要自己所作所为对这个社会有利,他就会去做。
现在,郭鑫担任学校某社团的主席,社团旨在促进更多的同学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努力,为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做贡献。他说:“我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
碳汇林模式
每一个人都只有经历一些苦难,才会有所顿悟,获得成长,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让当时刚刚上初中三年级的郭鑫失去了外婆和爷爷,面对曾经生活的美好家园变成一片废墟,心灵的痛苦深深折磨着这位不满16岁的少年。同时,大灾之后出现的一幕幕感人场面在这位少年的内心种下了感恩的种子。他暗暗下定决心:别人帮助了我,我也要用自己的双手回报别人。
郭鑫在进入南开大学后不久,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一份介绍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活状况的材料。他看到这些地区的农民因为退耕还林,被迫放弃以往稳定的经济来源,生活状况每况愈下。在郭鑫看来,这些为生态环境牺牲了自身利益的农民兄弟,需要有人关注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的生存发展做出努力,而他想成为其中的一员。
为了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郭鑫奔波在去农村调研的路上。刚刚开始调研的时候,因为不熟悉北方农村的情况,他无数次被当地居民赶出来,被受访者恶言相向;无数个夜晚,一个人坐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流下了疲惫和委屈的泪水。调研的条件极其艰苦,因为经费紧张,很多次在调研地,五六个人挤在一间房里面,郭鑫多是在桌上合着衣服睡去。但煎熬过后,换来丰硕的成果,郭鑫和团队掌握了所调研地区大量第一手资料。
根据掌握的资料,郭鑫发现这些退耕还林林地大部分都符合国际碳汇林标准,即使少数不符合的,也可以通过简单的技术改造达到标准。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后期走访,郭鑫发现我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型出口企业,正因为碳排放超标,遭到欧美国家各种形式的排挤,大量碳关税外流,而根据国际规则,超标部分可以通过碳汇林的方式加以抵消。郭鑫发现,通过种树农民和出口企业的互动,可以把本来就大量外流的碳关税留在国内,通过市场机制,反哺给农民,改变农民的生存状况。
这样的发现,让郭鑫感到极大的振奋。郭鑫在导师的帮助下,申请了国家大学生创新科研计划。在计划资金的资助下,郭鑫和团队开始将这一发现进一步细化。郭鑫在回报社会这一强大信念的支持下,反复将之前采集到的资料和最新形成的理论成果进行比对、修正、再比对、再修正。历经了近2个月的艰苦摸索之后,他提出了“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
实践才是硬道理
模式的提出,没有满足郭鑫回报社会的信念。在他看来,一个纸上的模式,对改变种树农民的生存状况所能起的作用极其有限。
在导师的建议下,郭鑫和团队选定了之前调研的河北邯郸邱县作为模式的第一个试点基地。为了让第一个基地能够取得良好的效益,文科生郭鑫硬是自学了大量的植物学知识,他和团队一道将国际认可的碳汇林标准引进,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技术标准。这套技术标准,在之后的实际操作中,被证明既符合实际又行之有效。在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郭鑫和团队成员不厌其烦地向当地农民传授相关技术,始终保证技术标准的真正落实。
同时,郭鑫还积极联系碳汇的买家,短时间内在江浙地区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渠道,为种树农民能够早日获得收益、提高收入创造条件。
在基地建设的那些天,正如团队其他成员所说的那样,郭鑫就算前一天忙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也会很早就精神焕发地出现,快速地投入工作,解决基地运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他看来,这些事情都是自己应该做的,既然应该做,就要把事情做好,这样才对得起那些曾经不远万里来帮助过自己的人。
试点基地最后以惊人的成绩回报了这群热血青年。基地所涉及的家庭,一年户均增收2000元,同时当地的各种配套建设也日趋成熟,整个试点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在郭鑫的努力下,南开大学在当地建立了学生基地,长期为当地输送各类人才,帮助当地可持续地发展。
基地的成功让郭鑫有了自信,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抱着这一想法,郭鑫把自己林业碳汇商业化的模式以及邯郸试点的情况,整理成内参,报送给了相关的部门。他希望他的模式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在建议提交后不久,郭鑫和团队收到了江西省林业厅的邀请。当地亟待转变国有林场发展模式和扩大森林覆盖率,希望郭鑫的团队能够用林业碳汇商业化的模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推动现代林业转型。郭鑫和团队在政府的支持下,走访十余地,在依据江西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发展林业碳汇产业提出了组织建设、市场机制、流动渠道、国际化策略等若干建议,部分建议被当地政府采纳。看着自己的辛勤劳动被认可、被用于社会服务,郭鑫感到无比的欣慰。
2012年年底,郭鑫回到家乡,在家乡推广自己的模式。他认为:家乡灾后重建,为了稳定地质,很多地方都只能种树固土,要是这些地方的农民能靠自己的模式,提高经济收入,他的价值就实现了。在这一过程中,郭鑫加入了四川环境交易所,利用假期时间为交易所推广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同时发挥自己所长,为主管部门撰写相关政策建议。尽管做的是小事情,所能起的作用也不大,但他觉得就这样做好一点一滴,最后能够对改善别人的生活有帮助就够了。
一手创业,一手公益
科研和公共咨询的成功,并没有让郭鑫满足。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新兴事物的林业碳汇,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很难让广大的农民在短时间内受惠,要想大规模的推广,离不开市场的力量。
在一想法的指引下,郭鑫选择了创业。他想通过创办一家能够盈利的社会企业,在直接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碳汇产业中来,让更多的人受惠,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好地回报社会。
为了让自己的模式更好地转化成创业实践,郭鑫选择了攻读商学院的第二学位。这一选择意味着郭鑫本来就不多的课余时间更少了,他每天除了学习好本专业、做好调研、改进自己的模式,还要攻读商科方面的书籍。巨大的压力下,郭鑫还是顺利地撰写好了商业计划书,他为自己的公司取名探元,希望公司能够探索第一,带动整个行业,帮助更多的农民改善生活。这份计划书获得了成功,在2012年的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郭鑫也成为创赛以来年级最低的金奖团队队长。因为科研和创业方面的突出成绩,郭鑫获得了天津市创新创业特等奖学金和天津市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在郭鑫看来,贡献的大小并不重要,服务社会的心才最重要。郭鑫在学校,除了用自己的成果服务社会之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活动:他是中国注册志愿者,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00小时,在天津大运会期间当志愿者,在排球项目中服务比赛。他说不管事情是大是小,只要自己所作所为对这个社会有利,他就会去做。
现在,郭鑫担任学校某社团的主席,社团旨在促进更多的同学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努力,为改变他们的生存状态做贡献。他说:“我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用自己的行动,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