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视作品中的音乐应用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gzj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作品作为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因其形象直观、画面生动、音响逼真等特点,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独领风骚,其中影视音乐的作用不可小觑。譬如:音画共建、点明场景、抒情表意、诠释心理、参与叙事、隐喻主题等等。因此,影视与音乐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灵活、恰当、适度地应用音乐能够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欣赏效果,提升艺术美的享受。
  关键词:影视 音乐 应用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即使在娱乐形式层出不穷、文化消费市场日趋多元的今天,影视作品作为最大众化的一种艺术形式,仍具有最广泛的受众和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它以覆盖面广、包容性强、渗透力大等现代化大众传播的优势,增强和改善着人们的审美情趣,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同时由于其形象直观、画面生动、音响逼真、音乐流畅等特点,更是在众多的艺术种类中独领风骚。美国已故著名电影作曲家赫尔曼曾说:“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影视作品中音乐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欣赏效果。
  一 音画共建,营造立体视听体验
  音乐与画面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一个诉诸听觉,一个诉诸视觉。它们在影视艺术中,既相互支撑、相互限定,又相互分离、相互并行,两者相辅相成,使各自所具有的多义性趋于稳定。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在欣赏影视作品时,如果仅有视觉画面上的充塞和转换,缺乏听觉上的渲染与烘托,或者缺乏影视音乐隐含在其中的一种填补和流动,那么人们内心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宛如吃到一盘未曾添放盐和调料的菜肴索然无味,情感上的愉悦感几乎无从谈起。而如果配以音乐,影视剧目里所需要表现的形象或气氛顿时跃然而出,故事立刻丰满立体起来。因此,影视画面需要声音的支撑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声音也离不开画面的配合,音画共建可营造出独特而完美的立体视听体验。只有把观众置身于多元化的音乐和多彩的画面共同交织而成的立体视听空间中,才能真切体验到感同身受的内心认同感,从而缓和因画面静默所带来的压力。对此,德国电影音乐学家汉斯·艾斯勒解释道:“音乐正足以当做影像的解药,因为观者目睹近乎真实世界的一切活动时,却听不到一点相对应的真实声响,必然引发感官上的不适应……因此,音乐不只用来填补影像所欠缺的真实生命感,更可以解除受众在看影片时所产生的不适应以及恐惧。”
   二 点明场景,传递时代地域色彩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是广义的,它所传达出来的内涵也是丰富的。其中音乐也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为影视作品点明场景,传递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色彩,辅助影视内容的表达,带给人们欣赏过程中最直接的审美愉悦感。譬如国产影片《骆驼祥子》,主旋律音乐选用的是单弦儿,它是老北京市民们最喜闻乐见的曲艺表演之一。电影中让单弦儿的声音回荡在老北京那些弯曲回转的青砖小胡同上空,一下子就攫住了观众们的心思,也点明了影片表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最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故事,让观众随着音乐不但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同时也沉浸在对老北京种种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联想中,加深对故事本身的理解。又譬如影片《日瓦戈医生》,片头和片尾采用的是富有俄罗斯音乐特色的主题音乐《拉拉主题》,配以白桦林的油画画面,使观众很快就融入到俄罗斯的文化背景中,留下深刻印象。再譬如影片《黄土地》中,由民族乐器演奏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天游音乐,使人感受到浓郁的陕北黄土高原的生活气息。影片《阿依古丽》中,具有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特色的配乐,伴随着画面上翩翩起舞的新疆姑娘,传达出强烈的维吾尔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氛围。类似这样的音乐表现,还有影片《人生》中的北方民歌风味、《红旗谱》中的河北梆子的韵调、《冰山上的来客》中的维吾尔族的配乐、《牧马人》中悠扬辽阔的敕勒歌等等,这些音乐都无一不清晰、透彻地从直觉上感染人们,传递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深郁的地域色彩。
  三 抒情表意,渲染影视画面气氛
  一直以来,渲染情绪和气氛是音乐的特长。在影视作品当中,音乐不仅可以对画面中的某种环境、景物做出描绘,而且可以通过把握画面上呈现出的视觉形象,用相应的音乐来加以渲染和烘托。譬如影片《红高梁》中,作曲家赵季平编写的《颠轿歌》、《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洋溢着浓厚乡土气息和豪放粗犷气势的歌曲,它们在融入影片后,成为了刻画人物的重要笔触。其中“野合”那场戏中的音乐,用几十支高低不同的唢呐组成的乐队,同声高奏,仰天齐鸣,配之以大鼓有力地敲击,热烈地歌颂了生命与爱情,渲染了一种震憾天地的悲怆气氛。又如电影《与狼共舞》中,射水牛的那场戏,音乐铺天盖地,相对完整、壮烈的狩猎场面和铜管乐恢宏大气的音乐相互衬映,表现出天地人一体的震撼人心的壮美。
  另外,还有很多的悬疑片也经常使用古怪、阴冷的音乐来营造某种诡异气氛,引发人们的某些猜想,从而产生一种恐慌感受和不确定性。譬如影片《沉默的羔羊》,反映的是美国社会的犯罪问题,是一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编导成功地运用了人物之间的职业错位来制造连环式的戏剧悬念,并以此竭力制造出恐怖的氛围,音乐和音响在渲染气氛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甚至是主导作用。类似这些营造气氛的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它们深化了视觉效果,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
  四 诠释心理,塑造影视人物形象
  影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通过音画共同构建而成的,其中音乐作为一大声音元素,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强度来补充、诠释画面所不易表达的人物心理,从而帮助塑造出人物形象。譬如影片《甲午风云》,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面对日本海军的多次挑畔,为民请命被革职,他悲愤交加,闭门在屋吹箫,那如怨如诉的箫声表达了他内心繁杂的感受。紧接着他又弹奏了金戈铁马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伴随着铿锵有力的乐曲声,影片依次幻化出:邓世昌指挥军舰开炮,敌舰中弹爆炸的画面……深刻诠释了邓世昌忧国忧民以及誓与侵略者决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塑造出了一位民族英雄高大而伟岸的形象。又譬如国产影片《平原游击队》中,采用日本民间曲调写成的日军大队长松井的形象音乐,那粗糙刺耳的旋律、机械短促的节奏,把日本侵略者的凶残、狡猾的丑恶嘴脸活脱脱地暴露出来,以至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听到这首乐曲,便脱口而出:“鬼子进村了”。再譬如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中,音乐对人物的塑造也相当成功,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对应着他的主题音乐。如第4集中,武则天过生日,各位皇太子携带礼物祝寿,因每个人性情迥异,所送礼物完全不同,剧中的配乐也紧跟着人物进行转换,如:皇子贤出场时是锣、笙充斥着的威严的典型宫廷音乐;皇子显出场时是柔和雅致的抒情音乐;皇子旦出场时是伴随着箫音响起的安宁淡定的家乡民歌《彩云飞》;太平公主出场时则是俏皮可爱的音乐;太子弘出场时笛声在低音区阴郁地响起,伴着风声般缥缈的人声哼鸣,没有唱词,只有“啊”声,苍白而虚幻……通过这些音乐让我们对剧中人物加深了了解。
  一段成功的影视音乐在塑造人物时,有时并不是机械地随着人物的出现而出现,更不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它还应该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人物心理的变化等多种因素,而进行多种手法的变奏发展,从而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譬如美国作曲家杰利·戈德史密斯为影片《巴顿将军》作曲时,根据巴顿性格的3个方面,设计了3种不同的主旋律:巴顿开始时,用嘹亮的小号吹奏出象征灵魂再生的主旋律;当银幕上出现巴顿指挥军队的镜头时,使用的是军队进行曲的主旋律;提示他的宗教信仰时,用赞美诗合唱旋律。影片最后,当巴顿在战场上发号施令、乘胜前进时,他的三重性格趋于统一,3种音乐主题交织出现,使巴顿将军这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形象立刻完整、生动起来。
  五 参与叙事,推动影视剧情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视音乐既可如同电影旁白一样属于直接的叙事线索,亦可以成为隐含的叙事工具,放在不同情节,配合不同画面,依靠观众的接收与想像加以发挥,推动影视剧情发展,让观众从中真切感受到剧情的跌宕、人物命运的多变。譬如影片《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著名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在影片中先后出现3次,3次重复都呈现出不同的含义,它和人物、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甚至可以说是该影片的情节线。歌声第一次以女声独唱的形式轻轻响起,将人们带入阿米尔和古兰丹姆那青梅竹马却又悲惨的少年时代;第二次出现,是杨排长授意阿米尔唱起此歌试探假古兰丹姆;第三次出现,歌声成为阿米尔和古兰丹姆相认的“证明”,从而解开真假古兰丹姆之谜,并将故事推向剿匪的高潮。
  另外,还有一些音乐故事片、歌舞片等,其音乐作品本身就是影视故事的组成部分,也是情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直接参与叙事,推动剧情发展。倘若缺少这些音乐段落,故事的发展就不完整。譬如反映音乐家传记的《莫扎特传》中,影片自始自终流淌着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片断《唐·璜》、《费加罗婚礼》、《后宫诱逃》、《魔笛》以及《弦乐小夜曲》、《c小调弥撒》、《安魂曲》、《钢琴协奏曲》等等,剧中通过这些天籁之音来诠释出莫扎特一生的传奇经历。另外,其他还有如《翠堤春晓》、《一曲难忘》、《音乐之声》等等影片莫不如此。
  六 隐喻主题,深化影视思想内涵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一个要表述的主题思想,其所有的影视元素都应紧紧围绕着它铺层展开,各尽所能地深化主题思想内涵,影视作品中的主题音乐也不例外。譬如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当德国纳粹投降后,辛德勒即将离开他的工厂和他救下的1000多名犹太人时,工人们打造了一枚戒指,上面用希伯来文刻着“救一人等于拯救全世界”的名言,依依不舍赠予辛德勒。辛德勒激动地接过戒指,这时小提琴独奏的主题音乐响起,那悲悯、苍凉、如泣如诉的曲调配以依依惜别的场面,不禁使人潸然泪下。这首音乐不仅抒发了辛德勒与犹太人之间难舍难分的情感,而且也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心灵的救赎。又譬如影片《黑狱女杰》中,选用了家喻户晓的《苏珊娜》做插曲,表示影片主题是赞扬敢于向独裁暴政斗争的姑娘,同时也是美国人民品格的体现。在国产电视剧《敌营十八年》中的主题歌曲《曙光在前头》,其歌词直接描述了共产党员江波为完成党交给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巧妙周旋,关键时刻当机立断,急中生智,粉碎了敌人的阴谋诡计,终于迎来了解放的电视剧的主题内容。而其中的音乐更是与歌词密切配合,从低音la开始悄悄进入,前部分的音乐低沉、节奏平稳,形象地展示了我地下工作者的特殊身份和神圣使命,歌曲结尾处则出现了歌曲的最高音,曲调昂扬激越,隐喻着胜利即将来临。
  综上所述,凡是成功的影视作品一定有成功的音乐,影视与音乐已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音乐在影视剧中的运用形式和方法各具特色,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和艺术目的也不尽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现代电影艺术中音乐的手法也更加趋于多元和多样,随之带来的艺术效果和艺术享受也必将是多种维度和多个层面的综合性态势。
  
   参考文献:
   [1] 李俊梅:《电视剧音乐艺术》,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袁智忠主编:《影视鉴赏》,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 杨少平编著:《影视艺术鉴赏与实践》,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 高廷智:《电视音乐音响》,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5] 刘书亮主编:《电影艺术与技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
   [6] 李南:《影视声音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
   [7] 晓兵:《音乐在参与型电视节目中的功能分析》,《音乐传播与传播音乐——中国音乐传播论坛第二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作者简介:李霜,女,1973—,江西吉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与经济,工作单位: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正>翻转课堂因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等诸多优点,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接受和利用。如何挖掘翻转课堂的潜力,将德育教育与智育教育有机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