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来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15例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特点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5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9(19-89)岁;男性7例,女性8例,首发症状均为骨痛;15例患者病理类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Has分型GCB亚型5例(5/15),Non-GCB亚型10例(10/15).15例患者中,11例(11/15)患者接受化疗,3例(3/15)患者接受手术治疗,1例患者未治疗(1/15),中位接受化疗疗程数为5(1-9)疗程.评估近期疗效,8例患者达CR(8/15),3例达PR(3/15),1例SD(1/15),1例失访(1/15),1例未治疗(1/15),1例PD(1/15).年龄、病理亚型、性别、分期、β2-MG水平、LDH水平、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与完全缓解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IPI评分与近期完全缓解率相关(P<0.05).中位随访时间19(1-38)个月,10例存活,其中6例仍完全缓解,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5(1-38)个月.结论:原发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首发症状以骨痛为主,病理亚型以Non-GCB为主,治疗以联合化疗为主,IPI评分与治疗预后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海口地区育龄夫妇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基因型和构成比,为本地区的地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跨越断裂点PCR、PCR-反向点杂交及PCR-电泳法,对婚前或产前地贫筛查的2494例被检者进行基因检测.结果:2494例样本中共检出1037例地贫基因携带者,检出率为41.57%,其中α-地贫、β-地贫及α-β复合型地贫分别占75.02%、18.61%及6.36%.α-地贫778例,以缺失型为主,占76.99% (599/778),共检出20种基因型,占比最高的依次是——SEA/αα(33.42%,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micoRNAs的表达量与Th1/Th2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30例ITP患者(ITP组)及15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2组外周血中6种miRNA(miR-107、miR-205-5p、miR-138-5p、miR-326、miR-1827、miR-185-5p)和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AimPlex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技术检测T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在高强度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点并探索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8月本院初诊AML患儿56例,分析总结其在诱导、巩固期感染的发生率、病原菌及感染部位.结果:AML患儿各阶段感染率在93.4%-96.4%之间,严重感染率平均值为16.0%(11.3%-19.6%),发生感染相关的死亡为10.7%.不明原因性发热是感染主要原因,而血流感染则常见于严重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率为35.7%.结论:儿童AML各化疗阶段均出现高感染发生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阳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22例MPN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JAK2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脾增大和血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相关性.结果:122例MPN患者中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6例(29.5%)、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6例(45.9%)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30例(24.6%).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为64.6%(79/122),PV、ET
冷冻干燥血浆在战伤救治等紧急情况下具有一定的应用优势.然而,冷冻干燥血浆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血浆病原体污染,研究表明,以病原体包膜或核酸为靶点的血浆病原体灭活技术可以保证其安全性;二是冷冻干燥后的质量损失,研究表明,向血浆中添加柠檬酸和甘氨酸可以有效维持复溶后血浆pH和蛋白活性.目前国外已有3种冷冻干燥血浆产品上市,我国尚无此类产品.因此,了解冷冻干燥血浆的研究进展,对于推进我国同类产品的研制有参考价值.
部分非编码RNA作为功能性RNA分子,虽然缺乏编码蛋白质的潜力,但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基因的表达和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心血管疾病是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其可能与患者自身相关,也与疾病本身、药物治疗等有关.非编码RNA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和细胞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是改善病情和预后评估的重要候选靶标.本文就近年来在多发性骨髓瘤导致的心脏淀粉样变性、炎性因子对心脏的损害和化疗药物导致的心脏病变中,非编码RNA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目的 探讨盆底肌治疗仪在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00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2019年12月~2020年6月)和观察组(2020年7~12月),每组400例.对照组采取Kegel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盆底肌治疗仪进行干预.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分级,盆底功能指标,压力性尿失禁(SUI)、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周时,两组患者盆底肌力分级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β-地中海贫血为单基因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由于β-珠蛋白链合成部分或完全受抑制而造成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目前,根治该病的方法是重塑造血系统,利用基因改造的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移植,可避免传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困难和免疫排斥等问题.β-地中海贫血基因治疗策略主要有基因整合与基因组编辑,前者依赖慢病毒载体的开发,在染色体上添加了有完整功能的HBB基因;后者随着特异性核酸酶的研发而迅速发展,可对HBB基因进行原位修复.本文对此2种基因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不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和平时期,及时、有效、精准止血都是提高伤员生存率与治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不同类型的止血材料,以期能在紧急情况下降低伤患出血量,为后续转运及救治创造有利条件.现阶段,商品化的止血材料主要分为天然生物类、合成生物类、矿物质类及凝血成分制剂等,但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对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天然有机高分子多糖类止血材料的分子结构特点、生物医学特性、国内外研发与应用进展以及与其他止血材料的应用对比进行综述,并对其可优化和创新之处提出展望,为研制集止血、抗菌、止痛、促进伤
造血干细胞(HSC)位于造血系统层级的顶端,并具有分化为不同潜能造血祖细胞(HPC)和各系成熟造血细胞的能力.目前,对于造血干祖细胞在稳态与应激状态下如何分化形成完整造血系统的过程并不十分清楚.体内示踪技术通过标记并追踪单个细胞及其子代细胞的分化路径为HSC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体系.传统的谱系示踪主要基于影像技术,利用荧光染料及核酸类似物等实现细胞的标记和追踪.如今,多种新型示踪技术的产生以及DNA测序技术的联合使用在单细胞水平上为细胞状态、细胞命运以及细胞谱系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本文将对新型谱系示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