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K2基因突变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

来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阳性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22例MPN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JAK2基因突变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细胞、脾增大和血栓出血事件发生率等相关性.结果:122例MPN患者中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36例(29.5%)、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56例(45.9%)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30例(24.6%).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为64.6%(79/122),PV、ET和MF各组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分别为77.7%(28/36)、60.7%(34/56)和56.7%(17/30),PV组的JAK2基因突变率与ET组突变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JAK2基因突变组血红蛋白(Hb)水平[(150.0±39.6) g/L]较野生型组[(129.4±38.9)g/L]明显升高(P<0.05);JAK2基因突变组白细胞数(WBC)[(9.5±4.7)×109/L]较野生型组[(8.4+46.9)×109/L]明显升高(P<0.05).在PV组中,JAK2基因突变组血小板(PLT)数[(370.2±113.1)×109/L]较野生型组[(264.8±63.9)×109/L]明显升高(P<0.05).MPN患者脾增大发生率为35.2%(43/122),MF组患者脾增大发生率是63.3%(19/30),且MF组中JAK2基因突变组脾增大发生率为82.4%(12/17),较野生型组的脾增大发生率(38.5%,5/13)显著升高(P<0.05).结论:MPN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较高,PV患者JAK2基因突变率比ET和MF患者更高;MPN患者中JAK2基因的突变与血象指标有关;MF患者脾增大发生率最高,且脾增大与MF患者中JAK2基因突变的发生相关.
其他文献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又名Diamond-Blackfan贫血(DBA),是以单纯红系再生障碍和先天性畸形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以贫血、身体发育异常和肿瘤易感性为主要临床特征.核糖体蛋白质(RP)基因突变是DBA的主要发病机制,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为RPS19基因突变,目前已在DBA患者中发现了19个RP基因的杂合突变及其他非RP基因的突变.本文对基因突变引起DBA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输注血浆引起的过敏性输血反应(ATR)是输血主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目前,主要通过输血前药物预防和过敏后对症治疗进行防治,还缺乏体外试验等预防措施.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组胺是IgE介导过敏反应的主要介质之一.血清特异性IgE检测、IgA和抗IgA抗体检测、类胰蛋白酶和组胺检测、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等可用于识别过敏体质患者或含有过敏原的血浆成分,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还可用于血浆体外功能性匹配.建立ATR体外试验有利于指导血浆精准输注、减
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micoRNAs的表达量与Th1/Th2失衡的关系.方法:纳入30例ITP患者(ITP组)及15例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2组外周血中6种miRNA(miR-107、miR-205-5p、miR-138-5p、miR-326、miR-1827、miR-185-5p)和Th1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Th2特异性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细胞,AimPlex流式细胞术高通量技术检测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