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比较策略的单元整体教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4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单元整体解读及教学思路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是关于父母之爱。“语文要素”中,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称之为“大”。
  统整教学的前提,是单篇文本的自足理解。只有对单篇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组群、建立单元整合行为才更有意义。各单篇文本的个性特点可称之为“细”,“大”“细”要兼顾,“大”是方向,“细”是依托。
  1.“细”的比较
  对本单元整体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文本细读后,发现各单篇课文在语言表达、文章结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个性,简要梳理如下:
  经过细读比较,笔者以为:编者在三篇课文的选取和排序上作了精心思考和安排,在内容、涵义和形式上,都充分考虑到课文语言表达风格和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关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阶梯式递升。
  从情感主题看,《慈母情深》具体记叙一件事,写得非常生动、具体,慈母的深情,学生相对容易发现和感受;《父爱之舟》一课,因为在梦中,梦境朦胧,再加上回忆的事情较多,文字有一定的跳跃感,要全面理解父亲的爱意,可能要难一些;相对较难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面对同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而父亲为什么说“糟糕透了”?隐秘、深沉的父爱,作者许多年以后才真正明白,作为读者的学生,也需要用心品味,方能明白个中真味。
  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感受和体会,来自语言,来自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学生会自主发现。比如,文中非常经典的两处“慢镜头”和“快镜头”描写。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其话如其画,他的画是“变异”的,他用语言绘就的场景和细节相对含蓄,学生理解起来需要用心思考、细细揣摩。如同吴冠中先生所说的,“我在繪画之余写文,倒在文中寄寓了画中所难尽的情思……我想会有一二知己或知音在我的文与画中探寻到隐秘的通途,看见两岸景色,其实也是一番风光”。而巴德·舒尔伯格在文中写得较多的是母亲和“我”的细节,恰恰是学生难以理解到的父爱,只是借助简洁的语言和几个关键动作,一带而过,大量留白。更多留白的是母亲和父亲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是学习的难点。
  2.“点”的把握
  单元整体教学的“大目标”是“面”,以“面”为核心展开整合教学,要找到单元所有教学资源之间共同的“点”,即切入点,也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毫无疑问,这个“点”就是场景和细节。
  抓住场景和细节,才能体会到母亲、父亲的深情,才能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彩。抓住场景和细节加以细细体会,是阅读方法的掌握。
  同样,“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也都隐含、贯穿了场景和细节。“口语交际”是由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选材料,也是场景和细节。
  “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前提是针对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一些事。这里有一个潜在的习作预设,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必然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单元整体教学当然要将阅读和习作进行整合和渗透,单篇课文就提倡“读写结合”,单元整组教学更要追求“读写融合”。而融合的“点”自然是场景和细节描写。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是学习方法的总结,“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部分从“写”的角度“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并安排了一段话的练笔:结合课文细节,写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这样,就找到了单元各教学资源中的“共同点”——“场景和细节描写”。这些“点”如同一粒粒“珠”,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
  3.“线”的构建
  这根“线”就是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关键策略,不是偶尔用之,而是总在执行。一以贯之,方显统整。聚焦各单篇课文场景、细节描写时,我们发现,三篇课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下图:
  这些“对比”写法,除了第三篇课文外,学生往往很难独立涉及、感悟到。如采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对于落实教学“大目标”是极为有益的。借助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比较学习,课文内比较、课文与课文比较、课文与原文比较。以比较这根“线”,串起各个“点”,教学显得更为大气、简约。
  基于以上思考,本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分解、设计为以下五大主题:
  二、学习任务设计与思考
  任务一:小小“朗读者”
  主要内容:提前布置学生认真朗读本单元三篇课文,主要完成三项任务:(1)小组内推选2~3人,选取其中一篇课文,录制朗读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所有成员集体朗读某一篇课文,反复排练。(3)每个人都充分准备一个课文片段的朗读(三篇课文中任选),以备上课时现场展示。
  上课时模仿央视《朗读者》节目,由学生主持,推选“朗读者”逐一展示。《慈母情深》单人朗读,《父爱之舟》小组展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多人上台朗读。同时,主持人请“朗读者”分享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看法,相机结合交谈中涉及课文的某个场景、细节,以抽取或自愿形式,请学生上来朗读片段。重点比较、讨论这三篇课文在情感上的不同。
  设计思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课文学习的开始和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三篇课文的主题、内容及蕴含的丰富情感,都非常适合学生朗读,是用来训练学生提升朗读能力的绝佳载体。通过反复、大量的朗读,学生感知内容 ,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入展开语文学习活动。
  当然,通过朗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三篇课文的情感、态度进行比较,读出真滋真味。《慈母情深》情感相对浓烈,饱含着作者的各种心灵感触,《父爱之舟》亲切质朴而意蕴深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洋溢着一种儿童的可爱、真诚。   任务二:细节“发现者”
  主要内容:教学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体现“父母之爱”的某个场景、细节,以标题形式归纳;第二,和同学交流,就某一处场景、细节,结合关键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以“爱在(
其他文献
“开放语文”在丹阳实小“鸣凤文化”的肥沃土壤上扎根,在张学伟老师团队的实践中绽放。我们解读“开放语文”,应从更高的文化层面上去解读。语文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开放语文”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它的持久力、穿透力、影响渗透力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太阳。它的本体存在是真,它的和谐温馨是善,它的七彩缤纷是美,它的光芒四射是人类的智慧之光和人格之光。那么,“开放语文”从文化这个层次来
文本解读  《日月水火》是统编本一上识字4的课文。本课采用象形字识字法,通过图文结合的方法展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禾”8个生字,揭示了汉字从图画到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变过程,8个生字,4字成串,合辙压韵。  对一年级学生而言,这8个字学生已基本认识。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着重帮助他们总结生活中的识字方法,比如“看电视识字法”“看牌识字法”“看包装袋识字法”“看书识字法”……触
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提高识字、写字复习效率的必要性不言而喻。除了讲究外显的复习方式外,更应梳理内在的复习内容体系及要点,让复习不仅指向汉字音形义等系统知识的掌握,更指向独立识字兴趣与能力的培养,真正为阅读和写作夯实根基。为此,不妨做一个“讲理”的语文老师。  一、讲究学理,强化部首认知  掌握整字,往往离不开对构字部件(笔画)的解析。有限的课时应花在“刀刃”上,因此,作为识字的起步阶段,部件中
“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组元,是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语文要素”的提出,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笔者结合具体课例,提出了语文要素教学要做到“强化意识,聚焦要素;有机融合,实现统整;适当复现,持续深化”,这样,语文要素就更容易落地生根。  一、强化意识,聚焦要素  统编本教材中的“语文要素”,从低学段到高学段有序分布,是课标各学段
陶继新:陈老师,近年来,“素读”经典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您当初是怎么想到要提出这种理念的?  陈 琴:素读,是中国古代自有教学活动开始就一直在用的教学法。只不过,中国人没有对这个方法做过概念定义,是日本人把我国古代私塾中的教学方法称之为“素读”。  我个人的实践活动其实极其有限,不足以彰显其功过。“素读”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老师们关注并信服,乃是其本身具有特别的教学优势,契合我们的母语学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Web的远程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该平台分为管理员模块、教员模块和学员模块等三个逻辑功能模块;物理实现上包括管理员测试子系统、个性化教学子系统、答疑子系统和子系统。  关键词: Web远程教学平台;个性化教学;同步智能答疑;网上视音频考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1-489X(2007)05-0064-03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
摘要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是强调操作性、实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因此如何上好高职院校的实践课程是目前重点讨论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针对高职“Photoshop”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设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模式图,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求异思维、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
统编本教材在不同学段都选编了一些长课文,这给学生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学生素养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长课文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教好长课文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在长课文教学中加快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  思维敏捷性是良好的思维品质之一,具体指思维主体在思维过程中对客观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除了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应当发展学生的思维。最新发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也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学生思维的培养在语文课堂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低段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现状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语文课堂片面强调知识传授,忽视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认为教师的职责只
不同的文体,表达方式不同,其关键语句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诗歌可能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散文可能是一句含义深刻的话,说明文可能是一个观点,小说可能是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中的精彩语句。每篇文章关键语句出现的位置也不一样,有的在文章开头,有的在行文当中,有的在文章末尾等。要找到这样的语句,我们可以从文眼——题目、事件发展的高潮、作者情感的沸点、文章的矛盾点以及含义深刻富于哲理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在阅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