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单元整体解读及教学思路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是关于父母之爱。“语文要素”中,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称之为“大”。
统整教学的前提,是单篇文本的自足理解。只有对单篇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组群、建立单元整合行为才更有意义。各单篇文本的个性特点可称之为“细”,“大”“细”要兼顾,“大”是方向,“细”是依托。
1.“细”的比较
对本单元整体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文本细读后,发现各单篇课文在语言表达、文章结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个性,简要梳理如下:
经过细读比较,笔者以为:编者在三篇课文的选取和排序上作了精心思考和安排,在内容、涵义和形式上,都充分考虑到课文语言表达风格和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关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阶梯式递升。
从情感主题看,《慈母情深》具体记叙一件事,写得非常生动、具体,慈母的深情,学生相对容易发现和感受;《父爱之舟》一课,因为在梦中,梦境朦胧,再加上回忆的事情较多,文字有一定的跳跃感,要全面理解父亲的爱意,可能要难一些;相对较难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面对同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而父亲为什么说“糟糕透了”?隐秘、深沉的父爱,作者许多年以后才真正明白,作为读者的学生,也需要用心品味,方能明白个中真味。
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感受和体会,来自语言,来自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学生会自主发现。比如,文中非常经典的两处“慢镜头”和“快镜头”描写。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其话如其画,他的画是“变异”的,他用语言绘就的场景和细节相对含蓄,学生理解起来需要用心思考、细细揣摩。如同吴冠中先生所说的,“我在繪画之余写文,倒在文中寄寓了画中所难尽的情思……我想会有一二知己或知音在我的文与画中探寻到隐秘的通途,看见两岸景色,其实也是一番风光”。而巴德·舒尔伯格在文中写得较多的是母亲和“我”的细节,恰恰是学生难以理解到的父爱,只是借助简洁的语言和几个关键动作,一带而过,大量留白。更多留白的是母亲和父亲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是学习的难点。
2.“点”的把握
单元整体教学的“大目标”是“面”,以“面”为核心展开整合教学,要找到单元所有教学资源之间共同的“点”,即切入点,也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毫无疑问,这个“点”就是场景和细节。
抓住场景和细节,才能体会到母亲、父亲的深情,才能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彩。抓住场景和细节加以细细体会,是阅读方法的掌握。
同样,“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也都隐含、贯穿了场景和细节。“口语交际”是由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选材料,也是场景和细节。
“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前提是针对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一些事。这里有一个潜在的习作预设,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必然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单元整体教学当然要将阅读和习作进行整合和渗透,单篇课文就提倡“读写结合”,单元整组教学更要追求“读写融合”。而融合的“点”自然是场景和细节描写。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是学习方法的总结,“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部分从“写”的角度“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并安排了一段话的练笔:结合课文细节,写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这样,就找到了单元各教学资源中的“共同点”——“场景和细节描写”。这些“点”如同一粒粒“珠”,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
3.“线”的构建
这根“线”就是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关键策略,不是偶尔用之,而是总在执行。一以贯之,方显统整。聚焦各单篇课文场景、细节描写时,我们发现,三篇课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下图:
这些“对比”写法,除了第三篇课文外,学生往往很难独立涉及、感悟到。如采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对于落实教学“大目标”是极为有益的。借助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比较学习,课文内比较、课文与课文比较、课文与原文比较。以比较这根“线”,串起各个“点”,教学显得更为大气、简约。
基于以上思考,本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分解、设计为以下五大主题:
二、学习任务设计与思考
任务一:小小“朗读者”
主要内容:提前布置学生认真朗读本单元三篇课文,主要完成三项任务:(1)小组内推选2~3人,选取其中一篇课文,录制朗读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所有成员集体朗读某一篇课文,反复排练。(3)每个人都充分准备一个课文片段的朗读(三篇课文中任选),以备上课时现场展示。
上课时模仿央视《朗读者》节目,由学生主持,推选“朗读者”逐一展示。《慈母情深》单人朗读,《父爱之舟》小组展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多人上台朗读。同时,主持人请“朗读者”分享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看法,相机结合交谈中涉及课文的某个场景、细节,以抽取或自愿形式,请学生上来朗读片段。重点比较、讨论这三篇课文在情感上的不同。
设计思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课文学习的开始和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三篇课文的主题、内容及蕴含的丰富情感,都非常适合学生朗读,是用来训练学生提升朗读能力的绝佳载体。通过反复、大量的朗读,学生感知内容 ,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入展开语文学习活动。
当然,通过朗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三篇课文的情感、态度进行比较,读出真滋真味。《慈母情深》情感相对浓烈,饱含着作者的各种心灵感触,《父爱之舟》亲切质朴而意蕴深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洋溢着一种儿童的可爱、真诚。 任务二:细节“发现者”
主要内容:教学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体现“父母之爱”的某个场景、细节,以标题形式归纳;第二,和同学交流,就某一处场景、细节,结合关键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以“爱在(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是关于父母之爱。“语文要素”中,阅读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习作要素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本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称之为“大”。
统整教学的前提,是单篇文本的自足理解。只有对单篇文本进行透彻的理解,组群、建立单元整合行为才更有意义。各单篇文本的个性特点可称之为“细”,“大”“细”要兼顾,“大”是方向,“细”是依托。
1.“细”的比较
对本单元整体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深入的文本细读后,发现各单篇课文在语言表达、文章结构、思想情感、写作意图及写作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个性,简要梳理如下:
经过细读比较,笔者以为:编者在三篇课文的选取和排序上作了精心思考和安排,在内容、涵义和形式上,都充分考虑到课文语言表达风格和学生认知、理解能力的关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呈阶梯式递升。
从情感主题看,《慈母情深》具体记叙一件事,写得非常生动、具体,慈母的深情,学生相对容易发现和感受;《父爱之舟》一课,因为在梦中,梦境朦胧,再加上回忆的事情较多,文字有一定的跳跃感,要全面理解父亲的爱意,可能要难一些;相对较难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面对同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而父亲为什么说“糟糕透了”?隐秘、深沉的父爱,作者许多年以后才真正明白,作为读者的学生,也需要用心品味,方能明白个中真味。
学生对课文感情的感受和体会,来自语言,来自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这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梁晓声的《慈母情深》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学生会自主发现。比如,文中非常经典的两处“慢镜头”和“快镜头”描写。吴冠中的《父爱之舟》,其话如其画,他的画是“变异”的,他用语言绘就的场景和细节相对含蓄,学生理解起来需要用心思考、细细揣摩。如同吴冠中先生所说的,“我在繪画之余写文,倒在文中寄寓了画中所难尽的情思……我想会有一二知己或知音在我的文与画中探寻到隐秘的通途,看见两岸景色,其实也是一番风光”。而巴德·舒尔伯格在文中写得较多的是母亲和“我”的细节,恰恰是学生难以理解到的父爱,只是借助简洁的语言和几个关键动作,一带而过,大量留白。更多留白的是母亲和父亲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这是学习的难点。
2.“点”的把握
单元整体教学的“大目标”是“面”,以“面”为核心展开整合教学,要找到单元所有教学资源之间共同的“点”,即切入点,也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毫无疑问,这个“点”就是场景和细节。
抓住场景和细节,才能体会到母亲、父亲的深情,才能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彩。抓住场景和细节加以细细体会,是阅读方法的掌握。
同样,“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也都隐含、贯穿了场景和细节。“口语交际”是由学生选择恰当的材料谈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所选材料,也是场景和细节。
“习作”要求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前提是针对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一些事。这里有一个潜在的习作预设,学生在本次习作中必然要有场景和细节描写。单元整体教学当然要将阅读和习作进行整合和渗透,单篇课文就提倡“读写结合”,单元整组教学更要追求“读写融合”。而融合的“点”自然是场景和细节描写。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是学习方法的总结,“阅读时,品味印象深刻的场景、细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词句段运用”部分从“写”的角度“说说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并安排了一段话的练笔:结合课文细节,写写“成长中的第一次”。
这样,就找到了单元各教学资源中的“共同点”——“场景和细节描写”。这些“点”如同一粒粒“珠”,还需要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
3.“线”的构建
这根“线”就是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关键策略,不是偶尔用之,而是总在执行。一以贯之,方显统整。聚焦各单篇课文场景、细节描写时,我们发现,三篇课文都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下图:
这些“对比”写法,除了第三篇课文外,学生往往很难独立涉及、感悟到。如采用比较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对于落实教学“大目标”是极为有益的。借助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比较学习,课文内比较、课文与课文比较、课文与原文比较。以比较这根“线”,串起各个“点”,教学显得更为大气、简约。
基于以上思考,本单元整体教学可以分解、设计为以下五大主题:
二、学习任务设计与思考
任务一:小小“朗读者”
主要内容:提前布置学生认真朗读本单元三篇课文,主要完成三项任务:(1)小组内推选2~3人,选取其中一篇课文,录制朗读视频,发到班级微信群。(2)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所有成员集体朗读某一篇课文,反复排练。(3)每个人都充分准备一个课文片段的朗读(三篇课文中任选),以备上课时现场展示。
上课时模仿央视《朗读者》节目,由学生主持,推选“朗读者”逐一展示。《慈母情深》单人朗读,《父爱之舟》小组展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多人上台朗读。同时,主持人请“朗读者”分享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看法,相机结合交谈中涉及课文的某个场景、细节,以抽取或自愿形式,请学生上来朗读片段。重点比较、讨论这三篇课文在情感上的不同。
设计思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朗读是课文学习的开始和基础,也是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本单元三篇课文的主题、内容及蕴含的丰富情感,都非常适合学生朗读,是用来训练学生提升朗读能力的绝佳载体。通过反复、大量的朗读,学生感知内容 ,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有所触动,有所感悟之后,才能进一步深入展开语文学习活动。
当然,通过朗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三篇课文的情感、态度进行比较,读出真滋真味。《慈母情深》情感相对浓烈,饱含着作者的各种心灵感触,《父爱之舟》亲切质朴而意蕴深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则洋溢着一种儿童的可爱、真诚。 任务二:细节“发现者”
主要内容:教学分三个板块进行:第一,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体现“父母之爱”的某个场景、细节,以标题形式归纳;第二,和同学交流,就某一处场景、细节,结合关键词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以“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