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气象 氤氲满纸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045556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代诗人苏轼,一生几经沉浮,屡遭贬谪,也正因此,他的足迹遍布北宋疆土,北至宋辽边境,南到海南岛,这使他能够遍览祖国壮丽河山,认识到风土气候的南北差异,也更增强了爱好大自然的诗人本性。影响到诗人诗歌创作,便使他所描摹的山山水水不只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就是“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山谷原本是静止不动的,在暴风雨的袭击之下,居然动起来了,仿佛在奏着音乐,这样的想象是何等奇妙,气势是多么雄壮,而这种动态描写,只能通过风云气象的变化才能达到,在几首苏轼的小诗中,集中体现了他有意无意将天气或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融入诗中的形象思维特征。
  
  一、静态的天气特征描写
  
  朝云暮雨,早晚有别,冬雪夏雨,四季分明。苏轼在他的诗中,对这些纷纭多变的各色各样的天气,常常能形象而又十分准确地描绘出来,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苏轼两度在杭州做官,当地青山绿水引发他很大的诗兴,使他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1073年的春天,他到富阳一带巡视,这是他第一次在杭州,在这一时期创作的《新城道中》一诗中,他对春季的田野景色大加赞美。其一前四句是: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天朗气清,初升的太阳被树木掩映着,仿佛像面挂在树上的铜钲(钲,古代行军敲打的一种乐器),所谓晴云是指纤维束般的卷云,标志着晴朗天气,它随风飘荡,飘过较低的山头,似给山头戴上露出白色棉絮般的帽子。这样的天气只能是久雨新晴的春晨,而非其他。
  再来读《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的首句:“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这又是另一种天气——冬季阴沉的酿雪天气,和前诗中所描写的晴朗明媚天气判然不同。天空中的阴云从四面八方低垂下来,令人感到阴沉压迫,按气象术语,这种云叫做层云,高度较低,多呈横向层状分布,看上去像是堆满湖上似的,说是“云满湖”,表现得相当逼真;另外,再抹上一笔飘忽不定的雾,使建筑物和山峦隐现不定,景色因此更见阴沉。其实,雾也属于层云,不过高度更低,仅出现在地平面上罢了。
  
  二、动态的天气演变
  
  夏季雷雨前后,天气过程倏忽变化。作为观察自然极为敏感如苏轼这样的诗人,对于在短时间内大自然的这种剧烈的变化,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长于用流畅的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成为优美的诗篇。
  《有美堂暴雨》是一首七律诗,被后人称为“清雄”范例的名作,且有人认为它是苏诗风格的代表,其第一、二联是: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雷声隆隆,本是天空带电的雷雨云的放电现象,它应该是自高空来,可是诗人偏说是来自“脚底”,和常理背道而驰,但我们读来却并不感觉有任何的斧凿做作,反而更觉山雨欲来之前雷电滚滚震撼大地的威力之猛;浓黑似墨的雷雨云,被称作“顽云”,设想的确新奇,它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愈积愈浓,像“拨不开”似的;苏轼擅长于从多方面来刻画一件事物,使事物的所有特征无所遁迹,完全突出出来。在这里,他从风源、色彩和力量三个方面来譬喻风力之迅猛,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在对雷、云、雨三者作了高度的渲染之后,接下一句讲到雨,却相当平淡,诗反而更加显得跌宕有致。
  有时,夏季的暴雨在到来之前,乌云密布,声势十足,可是雨却短暂,不久就给一阵狂风吹散了,风停雨止,天又放晴了,这种情况现实中十分常见。苏轼的《望湖楼醉书》,其中一首就是写的这种天气过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接天。
  这里四句,分别写到起云、下雨、刮风和放晴四种天气过程,一句紧扣一句,把变幻莫测的天气过程和盘托出了。
  
  三、一年之内的物候变化
  
  一年之中,花草的抽芽开花,候鸟的来去,昆虫的活动等等,都和四时季节的推移嬗变相合拍、相一致,自然界中这种与气候变化相应的生物形态变化称为物候,它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属性。作为热爱大自然的诗人,对于这种自然界的脉搏当然同样非常敏感。我国著名的物候学家竺可桢就曾指出,在我国唐宋诗歌宝库中蕴藏着丰富的物候知识,这句话显然也包括苏诗在内。
  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
  几处萦回度山曲,一时清驶满江东。
  惊飘簌簌先秋叶,唤醒昏昏嗜睡翁。
  欲作兰台快哉赋,却嫌分别问雌雄。
  这是苏轼在湖州时期所写的一首《舶趠风》。三时,指夏至节后的十五天,所谓舶趠风就是指夏至后的东南季风,它之所以引人注意,在于宋元时代外国商船来我国东南沿海经商换取丝绸和瓷器,为了使船队顺风,就是在这个季节前来交易。此诗首联写到黄梅雨,即为我国长江下游一带的一个重要物候现象。其时终日阴雨绵绵,对当地农事和商旅影响重大,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便一向为人们所关心。至于颈联所言秋叶簌簌以及睡翁昏昏,就不仅仅在写物候,同时也将人在这个季节所特有的生理现象——秋困也写进来了,可谓人物相衬,处处生花。
  苏轼晚年被贬海南三年,在这个时期,他写了《寒食》一诗,有句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三月三日,木棉花落,刺桐花开,其所记载的当地这种物候至今不变。
  苏轼的某些小诗,原意并不在于叙述物候,但所用的手法却间接地指明了物候,正如“桃红柳绿”这句成语,我们一听,就知道它所描绘的景色只能为春季所独有,而决不可能误为其他季节,这样,也就赋予了诗本身某些物候方面的意义。我们看其名篇《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诗中,自然界的生命是多么活跃,桃花盛开,鸭子戏水,蒌蒿满地,生机无限,芦苇吐芽和河豚出游等活动配合得如此默契,好比是一群歌手在和谐地唱着一首自然之歌,而这一切正是服从于一个自然规律——物候。
  当然,诗毕竟是诗,它不是科学说明文,我们不能要求诗人像科学家一样精确地对自然现象进行表述,但是,这些诗,如竺可桢这样的科学大家又从中汲取了多少非常宝贵的科学研究的原始资料。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轼这类诗是我国古代天气、气候和物候的科学小百科,实不为过。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在这大好形势下,2004年秋季,广东省也实施了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根据新课标要求,作为教师也要“注重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学习专题,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开创语文学习的新路径,培养新一代的创新人才。  这条新路径的主要做法是利用教材特点,回归人文科学,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粤版高中语文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选文都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
曹禺赋予了其作品《雷雨》丰富的内涵以及多角度阐释的可能性,他对人性的客观描述与分析使读者能从自己的视角得出自己的价值判断,使作品具有超越固化的情节、超越特定的时代而上升到一定程度的哲理化和形而上的高度。  对《雷雨》传统的视角和认知往往是对周朴园的阶级性及所谓家庭罪恶、虚伪性的简单化批判,对侍萍是同情,对繁漪是歌颂,歌颂其所谓的对爱、自由的追求,而对最大悲剧人物的认知往往趋向于侍萍或繁漪。其实笔者
所谓“对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一位教师自觉实践对话教学,引领学生主动进入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最佳途径。    一、与文本对话,展现个性风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
曹禺创作的戏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不仅有激动人心的剧情、扣人心弦的矛盾冲突,最重要的是剧中的女性:周繁漪!通过她的感情经历,为大家揭示了在由封建思想统治的家庭中,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将最终破灭!  《雷雨》,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周繁漪。她是“五四”以后的一个资产阶级女性,接受了新的文化生活的熏陶,有自己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但她却生活在冷酷无情的周公馆,深受着精神上的折磨。她的行动有时令
“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之中苏、辛”的易安居士李清照气质俊爽开朗、超脱豪迈,与封建社会其他的大家闺秀很是不同,婉约词人的骨子里有着不为众人所意想的豪放。这种气质体现于她的诗词中,频频出现的“酒”意象便可视为一种例证。  李易安流传至今的词与酒结缘的几近一半,细细推敲易安词中的“酒”意象常常表现为下列几种情形:    一、描写事物之酒    易安词中有少量的“酒”用作描摹物态,以酒写物,赋予物以人的
语文和其他学科比较有其鲜明的特点: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风貌,以及大自然的诗情画意,都会使学生产生欣喜的情感,但在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极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教学枯燥无味。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一、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情感是人们内心对
从2011年开始,一种大规模、开放式的新型网络课程慕课逐渐兴起并对互联网在线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迄今为止,慕课逐渐成为教育各个阶段不可或缺的环节。由于慕课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