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 和谐社会;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3-0046-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党校10月16日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工作者座谈会”。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苏荣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并对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战略任务、科学理论、伟大实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由此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并获得极大的政治主动。
苏荣认为: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战略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列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超出了十六大党章中的相关表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置于如此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理念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了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部署。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全面展开。推进新的伟大实践,在工作中要做到五个紧密结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合,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把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紧密结合,善于解决突出问题,善于加强制度建设;把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紧密结合,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苏荣强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部署,必将产生亿万群众共创伟业的生动实践,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与会的理论工作者从各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哲学教研部主任庞元正教授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根据已有条件不断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切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赵振华教授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根本上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谢志强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系和谐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的一种工作原则,应当把实现关系和谐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一个突破点来抓。中共党史教研部陈雪薇教授认为,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实现党内和谐必须按党章办事,必须学习党章、贯彻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保证政令畅通。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要素健全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不断加强要素建设和制度建设。政治学法学教研部王军教授认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执政党把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用根本利益协调社会阶层在具体利益上存在的差异性。文史教研部赵峰教授认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和谐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而且因其优越的普适性特征,可能对当今世界文明的走向产生积极影响。国际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康绍邦教授认为,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是我们党的内政和外交的统一、内政与外交的结合。和谐世界,既包含了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的战略,也包括了对外谋求和平发展的战略,是我们党中央从今天国际环境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制定的国际战略。
此次会议由中央党校科研部承办,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主持,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孙庆聚出席了会议。中央党校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共60人参加了座谈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责任编辑史小今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6)23-0046-02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党校10月16日召开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工作者座谈会”。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苏荣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发言。
苏荣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崭新课题提到全党全国人民面前,并对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做出全面部署,这是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历史性跨越,是党的战略任务、科学理论、伟大实践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由此显示出中国共产党非凡的执政能力,并获得极大的政治主动。
苏荣认为: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中国共产党新的战略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列在“富强民主文明”之后,超出了十六大党章中的相关表述。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置于如此突出的地位不是偶然的,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开拓了新的理论境界。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决定》中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理念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了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要求我们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部署。这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全面展开。推进新的伟大实践,在工作中要做到五个紧密结合: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把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与完成阶段性社会和谐的任务紧密结合,从能够办得到的事情做起,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把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紧密结合,善于解决突出问题,善于加强制度建设;把党的领导与社会共建紧密结合,形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合力;把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苏荣强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部署,必将产生亿万群众共创伟业的生动实践,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投身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去,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与会的理论工作者从各自不同的专业和学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解读和阐释。哲学教研部主任庞元正教授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涉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只有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根据已有条件不断创造新的条件,才能切实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赵振华教授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根本上缩小收入差距,特别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差距必须要通过多种途径解决。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谢志强认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关系和谐应当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成为我们的一种工作原则,应当把实现关系和谐作为推进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作为一个突破点来抓。中共党史教研部陈雪薇教授认为,党内和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实现党内和谐必须按党章办事,必须学习党章、贯彻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必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保证政令畅通。党的建设教研部主任王长江教授认为,要素健全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促进社会和谐必须不断加强要素建设和制度建设。政治学法学教研部王军教授认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执政党把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要求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用根本利益协调社会阶层在具体利益上存在的差异性。文史教研部赵峰教授认为,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当前文化建设的总纲领。和谐文化的深刻内涵,不仅为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和建设发展提供了明确的价值指引,而且因其优越的普适性特征,可能对当今世界文明的走向产生积极影响。国际战略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康绍邦教授认为,和谐世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和谐中国到和谐世界,是我们党的内政和外交的统一、内政与外交的结合。和谐世界,既包含了中国对内坚持和谐发展的战略,也包括了对外谋求和平发展的战略,是我们党中央从今天国际环境和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制定的国际战略。
此次会议由中央党校科研部承办,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主持,中央党校副校长石泰峰、孙庆聚出席了会议。中央党校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共60人参加了座谈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责任编辑史小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