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媒体对香港反国民教育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tsmar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对英国广播公司、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英美主流媒体关于香港反国民教育事件的新闻报道语篇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揭示西方媒体对华报道采取的惯用手段和态度,展现语篇生产者如何通过语言的选择来传播他们的意识形态,让读者明白阶级意识形态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的,培养读者的批评性阅读能力,并探讨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采用费尔克劳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分析模式,对所选的新闻语篇进行语料分析,包括文本描述、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个步骤。本文首先采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分析工具,从语篇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个元功能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然后,从新闻报道对消息来源和转述形式的选择方面,阐释新闻语篇的生成过程。最后,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联系社会、文化及政治背景,说明语篇生成的社会原因以及语言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措辞、语篇构建方面,还是在消息来源和转述形式的选择方面,英美媒体在对香港反国民教育事件的报道上带有强烈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分析发现,语言能有效地反映意识形态。同时,意识形态反作用于语言,控制语言的生成。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小说生动全面描绘了古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对外输出中华文化已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中国软实力的必要手段。古
齐沛合,中国翻译家,在1973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翻译了美国战地记者戴维·哈尔伯斯坦于1972年写成的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译名定为《出类拔萃之辈》。它全面揭露了约翰·菲
在全球生态文化学术思潮的影响下,许建忠教授于2009年出版了翻译学专著《翻译生态学》,深入研究翻译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分析了翻译的生态结构和生态功能,完善了生态学途径的翻
“给”是汉语高频使用能参与多个构式有多种功能的词。本文研究汉语“给”字相关构式:  1.“给我+VP”(如“给我滚”)。  2.“NP+给+VP”(如“小鸟给飞走了”)。  首先,文章
自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流产问题长期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世界的质疑与批评。事实上,这一问题频遭西方媒体歪曲利用以贬低中国国家形象,利用其强势媒体宣传声势,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