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幸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zhoude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
  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一要求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以兴趣为先,增量扩面,读整本书。二是精心指导,组织活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展示自己读书收获同时又获得读书动力与兴趣,保证读书活动的长效性,进而养成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
  一、阅读的初级阶段,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在第一学段(1-2年级)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针对这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好习惯终身受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具体怎么做呢:一是内容的选择,如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古诗等,所谓“浅”,就是浅显,学生能够读懂;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这样便于学生用生活经验读懂,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二是形式多样化,比如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说一说、比一比,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孩子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让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为其一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阅读的中级阶段,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在第二学段(3-4年级)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课文大意。针对这一学段的孩子来说,要致力于加强孩子的阅读习惯。孩子不仅要阅读,而且要上台去讲。我们除了鼓励孩子阅读,也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试着让孩子们将自己读到的内容叙述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了解孩子是否读懂了这些文章、故事、内容,重点和主旨是什么,吸收了多少。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去表述出来,可以训练他们重组书籍和文章架构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条理。同时也可以给他们上台的勇气和自信,更多的是他们自己的思想诠释,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述,给予他们足够多的思考时间和创新空间,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三、阅读的高级级阶段,注重学生读写结合的培养
  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关于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在这个学段中,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有关“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有哪些特点呢?常见类型有:图表、数据表、图示、地图、票据、传单和广告、证书等。连续性文本类型有:新闻报道、散文、小说、评论及书信等。针对这一学段的孩子来说,可以让他们制作读书卡片,撰写读书笔记,把读过的书籍和文章重点整理后,用条列的方式写下来,包括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内容,甚至是自己的心得和感受。在这个整理过程中除了可以从中学习到这些好文章或好书的结构之外,也是一种写作大纲的练习。他们的口头表达和即兴写作的过程,都是阅读的蕴藏、汲取、营养、发酵、井喷的过程,由量到质的转变、升华,更是一种与别人分享的交流。
  四、阅读的延伸阶段,注重学生读用结合的培养
  大力倡导学生课外阅读,减少阅读的功利性,从兴趣入手,为学生找书,适时推荐,与学生一起讨论感兴趣的书目。用教师的感染力去感化学生,以讲故事、写读后感、谈体会的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与幸福。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阅读要以读为本,读中见悟,读中生情,读中明理,读中长智。其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升华。要让他们更好的理解文本,要从已知的生活世界中选取熟知的事物,从已有的情感中唤醒他们的经验积累,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认知兴趣,将他们带人认知情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无论是家长或者教师,都应该成为孩子阅读旅途的点灯人,照亮孩子阅读的天空,和孩子一起体验来自阅读的欢乐和感动,让他们在温暖而智慧的灯光中走近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应该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应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精神世界打上亮丽的底色;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在体验中自省自悟、享受情趣、体验情境、探寻奥秘。
  “语文素养”和“语文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两个核心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自读是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教读是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的阅读训练,练习是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用于实践的训练。这里的训练就是指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践和学生独立、自觉的语文实践。学会放手,耐心释放学生“心声”,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本,走出阅读文本,超越阅读文本,这是一个真正实现了开放式的阅读氛围,是一个真正放飞了学生心灵与思维的阅读磁场,是孩子们的个性萌芽的沃土,成长的阶梯,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幸福吧!
  【作者单位:灌南县汤沟镇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一、尊重事实,采集真实数据  为了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搜集有利于指向实验结论获得的数据,教师往往会采取一些手段,刻意地控制实验条件,想方设法避免异常数据的出现,让结果与结论一致。殊不知,这样的做法不仅避免不了“不一致数据”、“异常数据”、“误差”的发生,反而让科学探究简单化,让学生认为做实验只是走过场,实验数据肯定能与结论相一致,从而让探究走向模式化、程式化和僵化,科学课堂也会因此而缺乏灵动性。 
一、我想上一节怎样的课?  《动物朋友》是苏教版美术教材第四册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经验,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动物的基本特征,并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教学方式找到不了解的动物的特征。但是学生在绘画表现的过程中,却不能将这些了解到的知识技能化、充分地表现出来。同时教材文本内容相对宽阔,动物朋友种类繁多,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爬的、水里游的;花纹繁多的、颜色单一的;那么教学内容该如何选择呢?重点难点该落在何处呢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若在处理主导与主体的矛盾上把握不得力或操作不当,即便少有偏差 ,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智力的发展以及接受新事物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甚至使他们思维定性停滞在模仿操作水平上的 ,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活动中普遍出现教与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兴趣的现象,要求在开展教学活动之时,研究探索教材,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正处于儿童、少年时期,在该段时间里他们易于吸收
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前言标题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努力提升教育质量。纲要强调了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促进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基本原则。还特别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要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辅导措施,努力使这些学生学有所获、思有所进。”所以学困生的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元认知理论下的元认知学
爱是一种信任,播下自信的种子;爱是一种尊重,播下自尊的种子;爱是一种鞭策,播下希望的种子;爱是一种鼓舞,播下成长的种子;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春风化雨的教育过程。教师在举手投足中流露出的对学生的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激励效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是爱的事业。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具有自主性、创造性、想象性、团体性的本质和特点。角色游戏对幼儿健康的心理发展具有良好的作用,可以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促进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等作用,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一种社会需要。因此,成人应该认识游戏的价值,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心理学研究表明,3~6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叶澜教授也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观念,越来越得到教师的共鸣,社会的认可。“把课堂还给学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而我们知道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不够强,情绪不够稳定,方法也很欠缺,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需要长期地、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激发学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指导学生写作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表达真情实感。新课标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低年级应该培养学生 “对写话有兴趣”,要让他们学会“写自己想说的话”,使写话真正成为童心、童真、童趣的流露。  一、趣味中写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
场景一:  两名队员发生争执,辅导员老师了解情况时,两人不约而同、一脸委屈地“控诉”:“是他先骂我的!”  场景二:  午饭时间,菜是鸡腿,拿到稍大鸡腿的队员窃喜不已,拿到稍小点的则开始抱怨:“我的鸡腿怎么那么小?”  ……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这些小事中折射出来的是现在许多小孩子的一个共同点——以自我为中心,只顾及自己的利益,不关心别人。这样的孩子,往往只会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愿付出关爱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中小学课堂,辅助学科教学,并以其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