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想象力学习古诗文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学习的能力。本文从古诗文教学方面阐述了怎样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来学习,从抓题眼到悟内涵,由浅入深地分析,颇能给人一番启发。
  关键词:古诗文 引导 想象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在平时我们教师都很重视这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以致用,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运用于学习之中,尤其是学习古诗文。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应当继承的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不过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由于古诗文年代久远,跟现代文差距甚大,所以觉得艰涩难懂,这时,我们作为教师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学习、理解古诗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抓住题眼,引发想象。
  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极言一字传神之功效,所以我们在讲授古诗文时可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某些字眼,从“字眼”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而题目中往往就有这个“字眼”,理解这个题眼即可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比如讲授曹操《观沧海》,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观”字,想象诗歌内容,观的地点在哪里,观到的景物是什么,由观又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无限的遐想源源不断,吸引学生研读诗句,探个究竟了。
  又如王安石的《伤仲永》,应引导學生抓住“伤”字,想象为什么伤,伤什么,伤之后有什么感悟......这种种想象,无疑是一个个诱惑,让学生产生迫切往下读的欲望。
  二、泛读作品,想象大意。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诸葛亮读书也常“观其大略”,告诉我们读书有时不必精挖细掘,先领会其大意再说,大意已经把握,细节即可推敲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泛读作品是必要的,粗略地读下去,有时有些词句不大明白,模模糊糊,也不怎么要紧,来个想象,想象作品内容,理解作品的大意。明白了作品大意,就相当于有了根基,有了基础,之后其它的枝节就迎刃而解了。
  学习《观沧海》,泛读一遍,想象一下,诗歌写什么?写景,抒发情怀,“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咏什么志呢?雄心壮志!通过一步步想象,就可大概确定一个大意,一个思想了。下面的学习与理解,都不可能脱离这个思想。
  而学习《伤仲永》,泛读之后,想象思考出方仲永的人生之路——由“天资过人”到“才不如前”,最后“完全平庸”。知道了这个大意,根据大意确定思想,下面的学习就可迎刃而解了。
  三、围绕思想,想象词句。
  掌握了作品思想,犹如抓住了一把打开作品内涵的钥匙,用这把钥匙,就可以打开许许多多的难题之门,可以理解词句,领悟哲理,不管问题怎么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有些词句,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一定明白透彻,这时,可以想象它们的意思,将意思和整篇作品的大意联系起来,即可明白,不必拘泥于精确翻译,有时意译意思反而更加通俗易懂。
  《伤仲永》中“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这句话和现代文有很大区别,“自是”、“立就”等词语对七年级学生而言都不知道是什么,这时引导学生联系整篇文章整句话想象一下就可明白,是“从此”、“立刻完成”的意思,而整句话的意思是“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刻写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古文中对通假字的辨识也可以运用想象力理解出来,联系整文之意,将整句话的意思串连起来,想象比较一下,自然就可以想到跟哪个字相通了。七年级《<论语>十则》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串连起整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高兴吗?显然,“说”肯定不是“说话”的“说”,而是通“悦”字。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联系整篇文章之意,将整句话串连起来意为“很少有人帮助到了极点,连亲属都要背叛他。”显然,“畔”一定不是“河畔”之“畔”,而是“背叛”之“叛”,自然可以辨出这个通假字。
  四、紧扣思想,想象哲理。
  同一篇古诗文,可以引发出很多遐想,也可以生发出很多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尤其如此,这可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而这些都不能脱离作品思想,只要紧扣思想,不管怎么问,都可以想象思考回答得出其中的哲理。
  讲授《伤仲永》,要让学生首先泛读作品,明白作品的思想——痛惜方仲永,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生发出一个个疑问:“为什么为方仲永痛惜呢?”“方仲永为什么由天才变成庸者?”“从方仲永的经历你得到什么启发呢?”而结合课文内容,紧扣思想,想象思考就可以理出以下的答案:方仲永因为父亲不让他学习,所以由天才变成了庸者,多么痛的领悟,启发我们天资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学习!
  讲授《观沧海》,学生通过泛读,明白作品大意——抒发雄心壮志,在这个基础上,生发出的疑问也可以想象回答得出来了。“怎样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字面的意思是“日月仿佛就在这里运行,银海仿佛就在这里闪烁着耀眼的光彩”,显然,这是肤浅的,而结合作品的思想来想象思考,就可以领悟到这体现了诗人如大海般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博大胸襟。
  五、想象插图,理解内涵。
  诗不离画,画可赋诗。一首诗本身就是一幅画,而图画也在诠释一首诗。不仅仅是诗,很多文章亦然,文画结合,相得益彰。这在古诗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中學课本里古诗文往往搭配图画,这些图画让学生振起想象的翅膀,对理解作品内涵起到了积极帮助作用。
  比较有名的一首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图文并茂,相互诠释。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想象,从人、马、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等画像,串起一个个画面,就可以理解课文内涵,领悟出其中的意境了:多么凄凉的环境,多么心酸的旅人,让人涌起无限的思乡之愁。
  古文中也不乏图文并茂者,如张岱《湖心亭看雪》,课文中配有一幅美丽的图画,轻舟、白雾、远山、湖心亭、亭中人推杯换盏、雾凇、高塔......这一个个景点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观察,无疑对理解课文内容起到极大作用。
  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坚持不懈,而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更是任重而道远,而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需要善于运用想象力的人才,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想象力的能力。运用想象力,不仅可用于学习古诗文,也可以运用于学习其它,我们大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其他文献
初中英语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个总目标的精髓就是变单纯讲解语言知识为既讲知识又培养能力,变单纯讲语言为既讲结构又注意语言功能的应用。 这就要求身处在教育第一线的英语教师面对新形势,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而我们国家全面开展和进行的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给他们以良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会带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基础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人才开发和培养的主力军。因此,健全教师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健全师资考核评价机制,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关键词:高校;师资考核;评价  G645.1  科学完善的师资评价机制是提高学校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制
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想”等方式。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呢?  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主动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为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他们始终保持一种高
一、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  课堂上我們所面对的是智能、个性、基础迥异的学生,要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吸引过来,除了课前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外,关键是在课堂上要把握好一个“导”字。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政治教学要达到“不教”之目的,就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得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得尽量多些。具体说课堂教学中的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以及时代的发展,对政治学科越来越重视,高中政治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高中政治的学习难度比较大,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理解能力,我们学习高中政治不能一味地停留在课本里面,我们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彻底理解清楚,然后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这便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本人从实际教学生活出发,浅谈学好高中政治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思维 市场 文化 经济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