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视角下博物馆藏品信息资料的规范管理与开发利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信息资料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藏品信息录入规范问题、藏品信息管理设备运用水平低等不足之处。应当改良藏品信息登录规范,加强藏品信息分类管理有效度,优化藏品信息管理制度,促进馆藏文物图像资料规范化管理。在博物馆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方面,应当积极拓展人性化服务,研究社会需求,做好资源利用,加强信息化发展规划,找准投入重点,并引入新技术,加大平台建设力度,为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資料;信息规范管理;开发利用
  在信息化视角下,博物馆信息资料的规范管理与开发利用是现代文博事业发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博物馆藏品信息录入是否符合规范,博物馆信息资料是否齐全、管理是否科学,藏品信息管理设备的运用率与使用效率是否达标,以及信息资料的开发利用是否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趋势,都关系着博物馆功能的发挥。应当充分利用好博物馆的藏品稀缺性优势和信息资料方面的管理与开发优势,推动博物馆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更大的价值。
  1 博物馆信息资料的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藏品信息录入规范问题
  博物馆保存着大量极有价值的藏品,在藏品信息录入过程中,由于地域原因差异,各地博物馆未必能够有效适应总馆的信息录入管理要求,各地的藏品经费和管理成本不尽相同,藏品信息的有效度也具有差异,获得藏品信息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别,再加上各地区的具体事务流程差异,都会导致藏品信息录入与要求的方法有较大的区别。在信息资料录入操作过程中,一方面定名没有统一规范化,如近现代文物的定名方式、化石的定名方式等;另一方面,年代鉴定资料汇总也存在问题,部分文物跨越年代较长,或是同时存在多个朝代的特征,使资料录入与管理过程中产生资料确定难题。而对于藏品来源方面,根据馆藏物品与其他资料无法确定文物最初来源时,是以最初来源计入信息资料中,还是以其他已知过程中的来源计入资料文件中,也成了一个问题。
  1.2 藏品信息管理设备运用水平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于博物馆等文化类场馆的设备进行了更新,并结合高新技术进行了设施建设。然而,对于中小型博物馆来说,藏品信息管理的设备建设水平显然无法达到统一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条件较为薄弱。不同的博物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软件与硬件设施要求也不一样,在配置和功能方面有所差别,各地博物馆信息资料记录所用的软件也不一样,所以在藏品信息管理中容易出现系统不兼容、程序不匹配而崩溃丢失信息、数据资源的分享受到阻碍、信息安全受到威胁等问题。另外,软件研发的程序不同,操作流程有区别,博物馆根据自身的设备水准来进行软件的操作,管理信息资料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致,多种管理模式有时会产生互相矛盾的问题,反而降低信息资料管理的效率和成果,数据不兼容、保存格式不匹配问题也将导致资源共享受到阻碍。
  2 关于博物馆信息资料规范管理的思考
  2.1 藏品信息登录规范
  在博物馆的藏品信息登录方面,应当设置一定的规范化流程,使其能够适应绝大多数博物馆的现状与需求。利用基础化计算机技术来完成信息记录的方式,促进更加完整的藏品数据库更新与应用,并区分设置公用账号和个人账号,个人账号只能浏览部分公开藏品的信息,不能对数据进行更改和删除,而工作人员公用账号在进行藏品信息修改时必须要有上级部门的指令方可进行,如此才能规范藏品信息的登录方式,促进信息资料更好地进行优化管理。应当根据国家发布的《馆藏文物登录规范》中的制度与条例进行资料管理,注重藏品登录的基础内容与格式的准确性,并重视配套信息的收集整理,通过有序化的排列组合结合概率论与线性规划原则,将信息资料按门类、领域、实体模块、印证性模块进行分布,同时把数据备份到Excel表格和本地博物馆信息管理系统中。应当对现代文物、古代文物、古生物化石、文字实体资料、图像信息资料进行严格区分,并对已完成鉴定工作的公开性馆藏物品进行集中存放,并设置登入门槛,防止物品或信息被盗取。应当保持信息审核工作的一致性,运用同一种标准审核同一类馆藏物,并纳入博物馆信息档案管理和人事管理内容中,让观众能够全方位、立体化地了解馆藏物品。
  2.2 藏品信息分类管理
  应当加强藏品信息的分类管理,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高标准的筛选和培训,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藏品信息管理与维护团队,以应对各种情况的发生。应当针对藏品的信息内容、提用方法、物品来龙去脉和今后的利用价值,充分修复藏品的监测信息、核对标志、区分方法、个性特征、历史背景明细和收藏价值明细,并将其有效地展示给公众。应当配合库管和出纳人员共同进行进出馆记录,配合纸质和电子两种藏品记录文件共同对藏品的分类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应当利用动态信息系统,对藏品中的不完善部分进行检测、修复、观摩、拍照、复制、维护,使其尽可能恢复本来的面貌,从而实现更好的文化传播。应当注重基础数据与环境监测数据之间的联系,发掘各种馆藏物品的两种数据中的藏品特质,从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藏品数据和藏品研究信息进行对照与更新,根据藏品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度改善藏品周边储藏条件,促进藏品能够保质,以免出现更多需要修复的问题。应当对器物发掘报告和相关论著进行研究,发现该藏品在管理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预备计划,防止藏品出现安全问题。
  2.3 藏品信息管理规范
  在藏品信息管理方面,应当及时更新好适宜的计算机设备,软件、硬件应当相互配套,并尽可能挑选满足不同藏品功能以及兼容各地藏馆信息交流的设备和软件进行使用,建立一站式、高效的场馆运营平台。应当在博物馆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自动操作办公平台,简化或取消操作中程序化的、无效的流程,设立审核确定性原则,保证藏品信息在入库前就能够反复确认是准确的,以防止后期不必要的修改和完善流程。应当明确审核信息与审核任务,按照重要性程度、必要性程度和难易性程度进行划分审核工作顺序,并安排专人对操作步骤进行监管。利用博物馆信息交流平台与论坛,加强多方交流,用科学的藏品信息管理体制来规范工作人员的管理规范,并总结藏品的特征与相应藏品符合的管理方法。分配适合该类管理方法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再设专人进行人力管理,使“管物”与“管人”相分离,从而更好地落实管理的责任,健全完善的信息管理体系,保障藏品信息的完整化、规范化。   2.4 馆藏文物图像资料规范化管理
  博物馆文物图像资料在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霉变、褪色、老化、磨损等问题,因此对于藏品图像资料的管理需要更加细致小心,并使用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与防范措施。应当利用扫描仪对图像资料进行存档和处理,录入时要注意文件的大小应当尽量小于20M,一方面能够保持图像的真实性,另一方面能够节约存储空间以方便大量资料的有效存儲,应当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对转存之后的图片像素、大小、还原度、亮度、色度、饱和度等进行处理,使之能够匹配所用的信息设备。对于没有进行拍照留底或者较为模糊的文物图像,则应当用高像素相机进行拍摄留底,按藏品分类册排好。处理好图像文件之后,应当对相应图像配上符合的文字说明与介绍,并按照编号顺序排列好,放入文件夹中,并备份一份以防丢失或遗忘存储位置事件的发生。应当将处理好的图像资料拷贝一份,并刻录光盘进行保存,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做成DVD。在具体操作时应当注意,要明确馆藏资料的管理人员,完善和规范文物图像资料管理准则。对图像资料进行处理时,应当根据实际存储位置进行裁剪和修复,要注意保留图像资料的本来特征,对于明显的特征可以反特殊化处理,将图像资料规范化与藏品信息化管理结合起来。
  3 博物馆信息资料的合理开发利用
  3.1 拓展人性化服务
  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当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让博物馆的服务内容更加人性化。应当拓展服务项目,促进博物馆的信息资料能够运用到土地资源规划、水力资源规划、文化馆、图书馆等其他部门和多个领域内,让博物馆藏品资料发挥出它们不可替代的价值。应当结合公众需要,开办博物馆信息资料展览会,让具有稀缺性的藏品充分展现它们的面貌,给公众带来认知上的创新条件,并让需要藏品展览这一机会进行学习或利用到工作中的人有机会能够一睹为快。应当克服陈旧思路限制,积极主动地把博物馆的信息资源有选择性地对接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工作中来,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开办各种博物类活动,并为公众提供免费信息检索空间,方便公众搜寻和欣赏文物,用以帮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建设博物馆民生服务部门,接收公众对于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建议和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各种服务的质量,促进博物馆能够更好地为公众带来价值。
  3.2 研究社会需求,做好资源利用
  博物馆应当做好社会需求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走访、网上评议、市场考察等方式研究清楚社会需求,全面改进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呈现方法,加快落实重要资料的规划和完善工作,在服务过程中充分辨明用户需求的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按照程度由重到轻分别采取阶梯化的措施,来满足公众的需求。应当加大资源的利用空间拓展,保持博物馆的开放性,并与科技馆等其他文化类场馆保持合作,资源互补,共同服务于公众。应当遵循保密制度,对涉密物品进行严格保存并采取反泄露措施,对于非涉密性文件则应当多寻找机会展示给公众,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充分挖掘博物馆场馆、专业技术性人员、资料、文物鉴定、设备的综合性价值,做好资源延展,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开启疑点藏品解决措施,并适当为高校和研究所提供专项服务,使其在学术领域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实物研究功能。
  3.3 加强信息化发展规划,找准投入重点
  博物馆应当对场馆内的实物物品、设施类物品和信息类资料进行有效规划,并结合实物藏品的内涵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延展,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动员,通盘考虑,统筹兼顾,制定信息化发展完备性计划,对重点业务进行重点投入。应当做好基础性采集,对图像、视频、三维模型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着力建设,侧重行政和业务管理,加强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通过OA办公、场馆新设施开发、陈列展览、活动普及等方式加强博物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引入新技术,加大平台建设力度,通过数字虚拟与现实技术使观众获得图像、声音、视频与三维模拟实现相结合的美好体验。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AI分析方法,识别不同群众的不同偏好,充分利用云技术和移动技术,推动展览活动策划和藏品研究的大力运营,并与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力量进行广泛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不断增强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力。
  4 结语
  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博物馆整体运营质量的提升,推动博物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新时代,博物馆不仅要加强信息资料的规范管理,通过严格管控操作流程和优化管理策略来发挥博物馆的文化功能;而且要积极开发信息资料中的有效资源,并延展功能,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魏正宜.对博物馆资料室服务建设的思考[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7):98-99.
  [2]江湉.对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智库时代,2017(14):186.
  [3]隋欣如.关于博物馆藏品信息化管理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6):148-149.
  [4]陈永刚.从博物馆信息资料室的工作职能谈如何优化馆藏文献信息[J].陇右文博,2005(2):95-96.
  [5]徐敏.浅析博物馆档案信息的建设与管理[J].黑河学刊,2020(5):27-29.
其他文献
摘 要:文章尝试从整个明代时期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材质、取料、造型、工艺等环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成因和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与认知。  关键词:明代;玉带;取材;文化背景;发展演变规律;造型纹飾;工艺特征  现在许多专业人士说到明代玉器的造型及玉质特点,多以“粗大明”简单概括,意指明代玉器在用料上不讲究,对玉材、玉质要求不高,同时对雕刻、制作、抛光等加工环节也不甚讲究。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
5月25日下午,三星堆遗址多学科综合研究集中签约仪式在广汉举行,22家重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相关单位代表参加了集中签约仪式并进行座谈。签约仪式和座谈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主持。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  四川省副省长罗强在讲话中提到,多机构多学科聚力,充分展现了我国新时期考古理念和考古技术的新进步。今天举行的三星堆遗址
摘 要:文物是人类创造、使用或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历史遗留物,蕴含历史、艺术、科学、教育和社会等多种价值。文物不能被人再次创造,具有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的特征,其长期保存、管理具有一定要求和难度。近年来文物犯罪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的新趋势使我们面临巨大的文物安全风险压力,文物安全成为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文物大安全观是消除文物安全隐患和化解风险的有效之法,通过多维度透视
摘 要:李敏修先生为清末民初河南地区杰出的乡绅代表,短暂活跃于政治舞台,后潜心教育,化行乡里,创办经正书舍,辑录中州文献,受时人敬重。该寿序为其七十大寿时,众豫籍旅居旧都人士所作,表达对先生大寿的恭祝之情,是研究李敏修生平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李敏修;寿序;经正书舍;中州文献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京都琉璃厂松华斋选制的《汲县李敏修先生七十寿序》一套,立轴12卷。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铭鉴敬撰,
中国考古界酝酿多年的宋国故城考古发掘工作,5月20日在河南商丘老南关古城启动,该项目旨在发掘深埋在黄河泥沙之下、春秋五霸之一宋襄公曾经居住的宋国都城,揭示历史上因黄河泛滥形成的“新城叠旧城”现象。  见证3000年历代兴衰的宋国故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层层叠压着宋国故城、汉代梁园城、隋唐睢阳城、隋唐宋州城、宋代应天府城、明代归德城等古城,洪积层下还有可能掩埋着商人及其祖先遺迹,呈现出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传授来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红色文化知识是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历史课堂知识讲授中从红色文化传承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对祖国的认同。文章主要对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教学方式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与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以马列主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博物馆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非盈利性质的机构,在当今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博物馆陈列空间中的展示设计不仅具有很高的创造性社会活动,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空间艺术。博物馆陈列空间的展示方式、风格及设计理念是博物馆的精髓。在博物馆陈列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参观者的视觉美感,而且还要注重对空间结构的科学性利用。博物馆的核心展示是馆藏品,为了给参观者更
摘 要:遗址博物馆公众教育工作围绕考古遗址展开,但遗址的复杂性、考古的专业性等为开展公众教育带来了一定困难。考古绘图是记录和说明考古材料的方法之一,以图像的形式阐释遗址、遗物的相关问题,比文字、语言更为直观,不仅为考古工作所用,也有助于解决公众教育中的一些难题。近年来,考古绘图逐渐步入公众教育领域,并在其转化利用上有一定成果。文章尝试讨论考古绘图在公众教育应用上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一些创新思路。  
计算机技术最早用于考古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考古学者有关民族部落的研究中。此后,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进步,考古学中可运用的计算机技术也逐渐丰富起来,从一开始只是
摘 要:为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在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殊性,将农村老年观众从博物馆观众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有针对性地优化博物馆服务方式,从而助推乡村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文章重点关注农村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收入水平偏低、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并提出博物馆进一步提升农村老年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