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明代装饰类玉器(玉带饰)取材、发展与演变规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iedaC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尝试从整个明代时期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材质、取料、造型、工艺等环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成因和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与认知。
  关键词:明代;玉带;取材;文化背景;发展演变规律;造型纹飾;工艺特征
  现在许多专业人士说到明代玉器的造型及玉质特点,多以“粗大明”简单概括,意指明代玉器在用料上不讲究,对玉材、玉质要求不高,同时对雕刻、制作、抛光等加工环节也不甚讲究。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从整个明代时期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材质、取料、造型、工艺等环节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时代成因和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与比较,尝试与喜爱古玉的同仁或研究玉器的专家们对明代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艺术特色及文化现象进行若干探讨。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二世,历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元末爆发了红巾军起义,平民出生的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部,这也改变了他的命运。1386年,朱元璋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南京。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以一介布衣恢复汉室,成为中国自古以来第一个起于平民的皇帝。虽然元代后期混乱的政局与朝廷的变更严重冲击了中国的经济社会,但朱元璋登基后马上采取各种措施恢复商品经济与农业生产,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政治文化最先进、经济和军事最强盛的国家。与此同时,以朱元璋为首的统治集团为了尽快恢复已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汉文化传统礼教,特别重视恢复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封建统治者治玉、用玉的完整性及规范性。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制定了一系列典章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对帝王及文武官员的冠服进行修订,革带使用制度也是这个时候确定的,帝王、官僚、百姓庶民的穿着佩戴都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关于明朝玉带饰,在《明史》《明会要》《三才图会》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它是在唐宋玉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式样、带形状多有变化,较前朝更加完备,使用规定更加完善、严格。
  在明代常见的玉器类型中,以装饰艺术品类玉为主的玉带饰、带、带板等贯穿明代官制礼制的始终,承载着中国古代玉带制度最后的辉煌。
  装饰艺术品类玉器(玉带饰),据典籍记载最早见于唐朝,相传起源于唐高宗显庆六年(656)以后,据传由李渊制定。在考古发现与传世的明代玉带中以20件玉饰组成一带最为多见。玉带饰在明代亦是制度化的服饰形制,同朝服冠帽一样,且有数量上的定制,不同的玉带饰显示出佩戴者不同的身份与地位。明代为玉带饰的使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文武官员只需看佩戴的玉带饰,便可分辨出官员的不同身份等级。文献中记载文武正一品以上的官员才可佩玉带,它是官职等级的标志,其他文武官员是按九品官职佩带不同质地的革带。革带因品秩不同定为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和四品金、五品银花、六品和七品银、八品和九品乌角。
  《明史·舆服志》记载:“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可用玉带。”《大明会典》中绘明代宫廷使用的腰带有大带、革带、束带、素带、带。据《大明会典》绘图可知,大带之上无装饰,其他带上装饰有镶嵌件。定陵中出土玉革带10条,其中6条缀玉20件,1条缀玉13件,3条缀玉24件。据明代张自烈著《正字篇》记载:“明制,革带前合处曰三台,左右排三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有辅弼二小方,后七枚。”共计20枚,一条完整的玉带是由三台、圆桃、排方、鱼尾、辅弼等部分组成,共20块(图1)。详细记载了明代权奸严嵩、严世蕃父子被抄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一书中,记载严嵩府邸查抄得玉带202条,全部都有详细名称记载,这些玉带所涉及的纹饰题材类型多种多样,表示玉带宽窄就有阔玉带、中阔带、窄带、女带、窄女带、中阔女带等名称,说明玉带的宽窄除男女有别外,其中相当数量的纹饰还是以组合的形式出现的,如灵芝麒麟纹阔玉带、牡丹龙纹阔玉带、松鹿纹阔玉带等,这也反映出明代官作玉带上的主题纹饰大都是祥瑞寓意(图2)。此权奸家族当时藏玉带之多,除了是等级标志外,还是财富的象征。
  说到装饰艺术品类玉器(玉带饰)就不能不提和田玉,说到和田玉就不得不提新疆哈密,新疆哈密作为和田玉原矿石的重要供给地。从明代早期至明代中晚期,民间及宫廷用玉一直比较杂乱、品质不一,重要原因皆是源于哈密之争(图3)。
  明代常见的各类型玉器因受新疆哈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玉矿石原材料出现了供应问题,为解决玉器原材料的来源,明代官方及民间输入玉材的采办渠道极不稳定,时有时无。无奈之下,只得采用新疆杂乱、粗糙、低劣有瑕疵的玉材以及其他产地较差的玉材销往内地民间制玉市场。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记载了当时运玉材的盛况:“凡玉由彼缠头面,或溯河舟,或驾驼,经浪入嘉峪,而至甘州与肃州,至则互市得兴,车入中华,卸萃燕京。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良工虽集京师,工巧推苏郡。”由于玉材原料供需关系的失衡,明代玉器在工艺上就缺少了艺术上的追求,大多数玉器制作工艺明显变得粗犷,民间精工细作的玉器作品很少见。
  目前很多人谈到明代玉器,总是顺口而出“粗大明”。因为明代玉器用料不讲究,很多粗制滥造的玉器作品流传至今,所以才给后人这样的误解。实际上明代玉器也不乏精品之作,当时北京、苏州、杭州制玉业兴盛,苏州则是全国制玉中心,因此苏州制玉作坊林立,人才辈出,出现很多著名制玉匠人,见于记载的匠人有陆子刚、贺四、王小溪、刘沧、李文甫等人。
  明代装饰类玉器(玉带饰)在制作工艺上和纹饰题材上是具有代表性的,从外观造型上看比较简单朴素,但它在简洁中显现出霸气和张力,在装饰雕刻手法上大多采用透雕结合镂空雕的手法,突出主题纹饰的立体感与运动感,使画面既简单明了,又充满生机与活力。
  明代玉带饰纹饰题材多样,大致可分为瑞兽类、人物类、动物类、花草类、图案类与吉语类。其中瑞兽类有云龙、应龙、螭龙、摩羯龙、麒麟等;人物类有婴戏、胡人戏狮、人物故事等;动物类有春水秋山、鹰熊、蝙蝠、蝴蝶等;花草类有灵芝、松竹梅、牡丹等;图案类有海水波浪、“壬”字云纹、云纹等;吉语类有“万”字、“喜”字、“寿”字等。   玉带玉雕技法粗犷浑厚,雕工刚劲有力,有的奔放泼辣、大刀阔斧、气势万千,也有的雕工呆板,器物表面不平整,凹凸频出,砣痕、钻孔不加修饰,比较粗糙。明代前期玉雕技法尚保留元代遗风,即深层次立体雕刻;中期则出现分层镂雕的手法,也就是在平面状镂雕的玉器上出现了规则的镂雕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图案,并能雕琢出上下不同的双层图案(图4)。
  明代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工艺特征是简练中有内涵,粗犷中有精、气、神。明代早期装饰类玉器(玉带饰)的风格继承元代,明早期玉带饰是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雕成的,多采用镂空立体的高浮雕进行雕琢,近似元代风格。从传世与出土的装饰类玉器、实用类玉器、艺术类玉器、仿古类玉器等来看,这一时期玉器雕琢技法相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镂空技法发展至玉带上,并在各类题材的玉带上出现了双层镂空技法雕刻,这一时期所采用的玉材光泽较强,其碾工遒劲,磨工精润,不重细部,明显保存着元代玉器的遗风。明代早期玉器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许多传世与出土的玉器应该归入元代玉器的范畴中,或其原本就是元代遗留的玉器。
  明代中期装饰类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个时期出现分层透雕的手法,先用减地留出上层图形,在降低的地子上镂雕图案,再把上层图形用打洼、压低、加阴线等手法进行加工。这种用繁密镂雕底纹衬出图形的手法近似织锦、雕漆的特点(图5)。
  镂空透雕层次增多,镂空透雕极为精美,花纹图案上下交错,玲珑剔透,器物表面拋光细腻,而里面却抛光粗糙,甚至不做抛光,显露碾琢留下的深陷痕迹,另外用鞓钻(实心管钻)碾玉留下的深陷圆痕,孔边圆痕都磨平不留痕迹,巧妙利用孔痕达到特殊的装饰效果。镂空透雕的各类题材十分丰富,此工艺特征坊间称之为“花下压花”。以常见双层镂空龙纹带饰为例,下层的纹饰为花草枝蔓,上层纹饰为主题纹饰龙纹与附属陪衬纹饰花草等,与下层花草枝蔓交错,形成双层效果。下层如意花草纹往往也拐至上层与龙纹相叠,形成穿云、穿花、穿雾的效果(图6)。
  明代玉带饰较唐宋时期存世量大,多为出土器物,但完整成套者很少,多见单片或数片玉带饰。玉带饰作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优质的和田玉及精湛的工艺雕琢,代表着当时颇高的工艺水准。
  多年来,笔者在文物鉴定部接触和鉴定玉器时,经常能够见到各类古代玉器,通过不断比较与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将人们对明代玉器常有“明大粗”之感的诸多误解一一解开。笔者认为对明代装饰艺术品类玉器(玉带饰)琢玉的鲜明特点可以理解、认知如下。
  一是明代玉带饰全部使用新疆和田玉料雕琢。
  二是明代玉带饰材质多系色玉、劣质玉、玉根子等,脂白玉较少,玉料整体质量不及唐代玉带饰的玉质好。
  三是明代玉带饰雕琢刀法刚劲有力,线条棱角分明,有的玉带饰表面磨得非常光亮,玉质玻璃光强,但仔细观察却密布小小糟坑。
  四是在明代单层工艺玉带饰中,所使用的高浮雕工艺往往会将地子碾琢得较为平整,并精细打磨抛光。
  五是明代玉带饰在转角处或细部处理上较为粗糙,某些带饰正面四边边框边缘处有砣痕,阴线有交错与琢出现象。
  六是为便于佩戴,某些明代玉带饰会进行减重处理,将带板纹饰较厚处背面用桯钻(实心管钻)或砣轮剔地打洼削薄,以减轻玉带饰的整体重量,须注意的是此类掏空与削磨,并非残缺,而是有意为之,是其鲜明的时代工艺特征。
  明代玉器由于其所用的新疆和田玉原料供应不足、极不稳定,再加上玉材来源的广泛与杂乱,造成明代对玉质的要求不高,但明代治玉工匠们对琢玉工艺的严谨态度以及在加工过程中每道制作工序认真精细的“工匠精神”并没有受到影响。我们看到明代无论什么时期的玉器,不管是出土器物还是传世品均有佳作,它们简朴大气且继承元风,不重细部却工艺严谨。虽然玉器材质各异,但光气感较强、铊工苍劲、主次分明。明代玉器优劣精粗兼备,这也成为其时代艺术特征,同时也鲜活生动地反映了明代用玉取材、琢玉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李东阳等.大明会典[M].扬州:广陵书社,2007.
  [3]吴允嘉.天水冰山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张自烈,廖文英.正字通[M].清畏堂刊本.1685(清康熙二十四年).
  [5]宋应星.天工开物[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县域医共体背景下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相关政策现状和特点,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与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方法,结合基本政策工具,通过构建
[目的]了解南宁市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服务需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2019年7-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宁市符合纳入标准的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利用二分类lo
[目的/意义]外国智库的“一带一路”话语反映了其对该倡议的认知与态度,分析相关话语可为中国开展有针对性的对外交流奠定基础,对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摘 要:《故翰林编修文林郎徐君墓志铭》与《明故敕封徐孺人傅氏墓志铭》是新见的关于明代翰林院编修徐鹏与其妻的两合墓志。墓志记载了墓主人的家世、生平等,通过一些具体事例的叙述突出了徐鹏的才学德行、交友情况及其妻傅氏孝养父母、相夫教子、严守贞洁等妇德。这两合墓志为了解明代士大夫的婚姻生育、家庭生活、男性与女性的理想人格,以及认识明代士大夫的行为模式、思想观念、社会交往、官场生态等提供了新的材料。另外,两
摘 要:2020年6月,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于山海关东罗城外护城河出土,为研究明末火器铸造以及相关历史、军事防御、官员配置等情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河北山海关;明崇祯;密镇捐造;天字一号;西洋大炮  2020年6月,山海关区水务部门在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施工中,于山海关东罗城东南角台外护城河处发现一门古炮。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闻讯后立即与施工单位接洽,连夜将铁炮运至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保管。 
年画用木刻墨线版和不同单色版套印而成,部分地区辅以手工彩绘,如杨柳青年画、绵竹年画。年画着色选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用色大胆丰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视觉。年画创作于作坊
摘 要:两汉时期西南地区农业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农业劳动力增加、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田水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地主庄园经济兴起四个方面。首先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与这一地区原有农业基础较好有关,其次得益于两汉时期中央王朝注重边郡管理、轻徭薄赋的政治措施,最后最为重要的则是牛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铁农具的普及推广。牛耕节省了人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冶铁业的发展使铁农具得到了广泛普及,两者都为两汉时期西南地
摘 要:在没有文字的史前时代,原始先民将自己对周围的认知和主观意识融入陶器制作中,创造出了陶塑。各种造型的陶塑是探知古人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桥梁,通过对陶塑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测原始先民的精神思想、生活情感及夙愿祈求。太谷白燕遗址出土了6件小型动物陶塑,造型生动,形神俱佳,对于探索史前雕塑的造型手法、艺术的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意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太谷白燕遗址;动物陶塑;功能与内涵  白燕
摘 要: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黄河文化资源富集、精神标识作用重要。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剧烈,影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黄河文化参与了中华文化孕育发展、繁荣鼎盛、交流转移的全过程,并内化成中华文明的正统核心,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关键词:黄河文化;山东;区域文化;齐鲁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尊为“四渎之宗”“百泉之首”,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横贯9个省区
摘 要:结合西汉道教炼丹术的出现,根据西汉刘安编著的《淮南子·修务训》,分析得出“玄锡”就是锡汞齐的观点。文章阐述锡汞齐发展的三个时期:①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这时期其主要作为炼丹药银使用;②宋元时期,其主要作为“磨镜药”,并促进了磨镜行业的发展;③明清时期,其采用了特殊处理,磨镜的效果反而比战国汉唐铜镜差。  关键词:铜镜;锡汞齐;磨镜药;水银  从考古资料上看我国铜镜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