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的提升论析

来源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g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高校思政课题《“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06)
  【摘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当代高校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自身发展需求日趋复杂多样,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社会思潮的日趋多样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多样信息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发挥。以高校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为导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既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过程,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基础;也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核心;还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保障。在基础夯实、核心优化、保障完善的共同作用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提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当代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途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契合时代需要,并进一步推进其改革创新,关键在于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亲和力是教师在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能否推动学生改变对思政课的固有认识,从而达成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真听、真信的关键所在。由此,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当代语境中,确保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
  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发了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伴随着信息获取渠道、内容含量与运用方式日趋丰富,高校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与自身发展需求日趋复杂多样。就目前而言,“00后”学生构成了大学生的主体力量,相较其他代际的学生而言,“00后”大学生思维方式与话语方式的活跃度与多样性都呈现出了较为独特的代际性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究竟如何在愈发复杂的时代场域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面临的关键性命题。一方面,着眼高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具体语境,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与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影响,使高校学生的成长环境更为复杂、信息获取方式更为多样,导致价值观念日趋多样多变,这就使得开展广泛性、普遍性、共识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着眼高校学生发展的自身需求,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与关涉群体的复杂性使得高校学生也形成了差异性的发展诉求,“网红”、“主播”等新兴群体甚至成为了诸多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的交织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冲击与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一是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当代中国人生存与生活的现实语境。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成长于中国加入WTO后的新世纪,他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远远高于其他代际的青年群体。生活环境的富足推动了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与自我意识不断生成并发展,这事实上为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契机。但是利益主体、社会阶层与思想文化的分化使得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物质主义等思想逐渐滋生。如果不对这些思想观念进行科学的引领,这些错误思想就势必冲击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甚至影响学生的价值实践。而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严谨性,但却以其话语方式的严肃性与教学方式的传统化使学生形成了之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拒斥感。这种拒斥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无法在亲近学生、贴近学生的基础上有效发挥作用。
  二是社会思潮的日趋多样冲击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技术革命深入推进的当代境遇中,一些在传统语境中从未出现的社会思潮逐渐成为影响学生最为深刻、持久的思想观念,“小确幸”“佛系青年”“躺平”等思想逐渐兴起并在高校学生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这就使得理想、信仰在很多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可有可无,他们的精神家园甚至可能出现虚无、空虚的现实境遇。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会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大学生会依据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进行价值衡量,核心价值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达成共识,现代社会的价值逐渐被消解与反叛;另一种是大学生可能会在复杂多样的现实中忽略了精神家园的建构,丧失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与信仰。这些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所面临的现实性困境。无论哪种倾向,最终都会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国家、社会要求学生形成的思想观念越来越远,理想信念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需要发挥引领学生、影响学生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在多样的社会思潮中能够以愿意、乐于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形成符合国家发展的价值观念。
  三是多样信息挑战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发挥。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普及率为57.7%。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发展和广泛影响推动了信息茧房现象的生成。所谓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是指“我们只听我们选择的东西和愉悦我们的东西的通讯领域”。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信息化背景下所形成的信息空间与信息领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个体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框定在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处于技术运用的“最前沿”,最能迅速的了解并掌握最新的技术手段,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其自觉或不自觉建构的“茧房”反而更为坚固。他们通过“不关注”“不感兴趣”等具体的方式,将思政课教学内容放在其可接受的空间之外,转而选择接受一些轻松、休闲、趣味的内容。此外,“信息茧房”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学生对特定信息的关注更是一种重复性、经常性的存在。换言之,学生如果在A的话语领域内,频繁关注a1、a2等话语内容,其就会趋向于关注a3、a4等A领域中的内容或是与a1、a2相关的系列内容,而不会去关注B领域的任何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形成一种“内容下降的螺旋”,接收信息的质量与范围都会多有下降,这就使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在学生的接收体系中被日趋边缘化,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影响更会受到深刻冲击。   上述问题看似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难题,但这些问题的关键均在于思政课到底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让学生体认教学内容,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而自觉接受的前提是情感上不排斥,即情感上认同。由此,提高亲和力是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提升的实践策略
  面对复杂多样的外部环境以及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难题,如果不能拉近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距离,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爱听、学生能信的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就无从提起。在这一意义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发展的关键问题,更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命题。
  首先,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系统过程,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基础。一是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优化的关键在于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成长需要的精准对接。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而言,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已经成为了数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规律性与经验性存在。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更要注重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应“聚焦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情感培养与情感体验,以情感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鸣和认同。”同时,也应真切解决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当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突发性事件出现時,引导学生科学认知,进而推动其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方式。二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成长需求的有效推进。教材是思政理论课开展的重要依据,但并非唯一依据。特别是在社会问题日趋多样的当下,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不仅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不能真切体认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丰富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关键是要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进教材,推动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高校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识能力。三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推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发挥理论教育的作用,“一方面要在遵循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坚守理论的严肃性与深刻性,另一方面要强调理论的趣味性与可接受性”,在理论教育的意义上建立起教学内容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逻辑关联,推动思政课的理论教育“接地气”。此外,还应更为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思政理论课教学应加大学生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增长自身实践经验的机会,丰富教学方法形式,有效锻炼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核心。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亲和效用的核心所在。换言之,学生能否真切感受到思政课教学本身的亲和力,关键在于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究竟能否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由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一是要求教师自身不断扎实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对自身知识储备的不断完善,终身学习,积极的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思想,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根据学生日常实际情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引入现代新的教学理念,将落实实际教学行为设为教学目标。二是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提升教师掌握信息、运用信息的信息获取与使用能力。在信息日趋多样的当今时代,教师在传统语境中的信息权威逐渐式微,信息的泛化与多样使得教师学生在信息掌握过程中逐渐处于平等地位。在一些时候,教师甚至处于了信息的“劣势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案例学生已经在多样的信息获取渠道中自行掌握,也就是说,教师所拥有的信息可能会落后于学生所掌握的信息。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掌握、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自如运用教学信息与教学案例,从而赋予教学过程以新鲜感,进而提升教学过程影响学生的能力。三是要求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要不断自身选择与运用新媒体的能力,跟上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运用多元化教学渠道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比如,采用多种网络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借助网络技术对其进行引导并展开思政教育,充分发挥出多媒体手段的最大价值,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也正是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教师可以以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热点话题为切入点与学生展开讨论,从而真切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是学校内部的一门课程,但思政课关涉到高校学生价值观念生成与发展的问题,这就使得思政课教学并非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知识性教学实践过程,更是一个推动学生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过程。因此,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重要保障。一是推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与不同学校的信息共享。当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已经成为了思政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但对于“思政课程”的建设而言,资源的占有、整合与运用仍然稍显单薄。而要想真正影响人、感染人,就要充分整合不同专业的优势资源,在整合差异性学科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各高校之间信息资源的互通有无,建构一种长效、实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在保障思政课专业性的基础上提升思政课内容影响人的能力,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二是积极开辟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推动课内课外的信息资源共享。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种核心教学方式,但除此之外,思政课教学还需要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样态,如今教育手段的丰富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也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比如,开展跨校、跨市甚至跨省的联合性讲座;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作用,在参观、了解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具体体认;选树“身边的榜样”等师生身边的榜样,推动这些榜样力量凝聚形成“讲师团”,使其进校园、进课堂,让学生真正了解发生在自身身边的榜样实践,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落细落小落实。三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活化,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信息的关注点和运用方式均存在着较大差异。如果教师完全从自身的信息资源着眼,思政课教学就极易演变为教师的“自说自话”,而无法真正影响并感染学生。因此,推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需要而且必要。对于教师而言,一方面,要将自身所掌握的信息资源,特别是知识资源与价值资源在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向学生进行讲授,以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的价值实践;另一方面,也要广泛吸收学生在生活中自觉运用的信息资源、生活资源与话语资源,在教学中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弭学生在接受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所带有的隔膜感。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与学生的资源共享使得思政课教学不再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单向教学环节,而是一项与自身成长发展高度融洽的价值观念学习与生成的教育实践,从而在潜移默化的意义上自觉生成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以这种价值观念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
  概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提升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由此,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既是优化高校立德树人效果的重要环节,更是推动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有鉴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将提升亲和力放置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等重要的高度上,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完善,在日常生活中疏通、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从而推动其树立完整健全的人格,进而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美]凯斯·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曾洁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42-43.
  袁芳,颜吾佴.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三重逻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23-24.
其他文献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中指出:质量监测重点测评学生根据文本找出相关信息的检察能力,利用文本信息对关键词句、重要段落、语言表达等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能对文本的主题内容、形式等做出真实的个人判断、反思的评鉴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在质量监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自主阅读的兴趣  自主阅读是学生主观能动性自主发挥和作用的一个过程,只有学生能够主动积极的去阅读
期刊
摘要:21世纪人类步入信息化的大时代,网络媒介的出现,使中国的发展如虎添翼,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而教育依旧是我国发展的重头戏,随着技术的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也逐步出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程标准中。中学生是培养素质教育的好时机,也是最能迅速接受媒介素质教育的一个群体。同时中学语文学科也承担着培养中学生的素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入媒介素质教育课程,是顺应时代之举,也为中学
期刊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职英语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高职英语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加快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英语学习的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高职英语写作教学的改革,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
期刊
摘要: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不应该在音乐教学中“捧一踩一”。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各有利弊,它需要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文将探讨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在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高职院校;教学运用  引言: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发展离不开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碰撞,因此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同步发展。古典音乐历史悠久,意蕴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如何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是教育者关注的重点,同时也在研究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最终小组合作学习博得了教育者的关注。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作为主导,学生只是一名倾听者,很难参与到课堂,所以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课堂效率低下。想让学生对课堂提起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使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教学方法,能够提升课堂效率,帮助教学改革继续开展。  关
期刊
摘要:自然拼读法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教学方式,并且这样一种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比如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字母中的元音和辅音分别去对应不同的单词,并通过元音与辅音之间的结合来减轻学生需要背诵的压力。首先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的作用是毫无疑问的,但大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时,可能会出现不知从何下手的情况,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关键词:自然
期刊
摘要: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智慧结晶,以丰厚的教育内容与精神促进了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幼教阶段是全民教育的开端,因此奠定幼教阶段的教育基础对孩子个人和整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具有着重大的意义。但由于当前在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幼儿园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与缺陷,希望可以更加科学、深入地推动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教育工作,本章旨在从教学环境、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构建等各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落实对策。本文主要分
期刊
摘要∶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教材分析;意义;步骤;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課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来说可以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部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迷茫,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结合实际的情况来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到实处,从而学生才可以得到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  前言:通过实际调查发现,学生在中学阶段能够通过各种学科增长自身的见解,为了能
期刊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音乐课程也开始受到关注。在音乐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对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音乐教学中能够更深入地体会音乐的内涵。同时,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促进小学生音乐欣赏水平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对此,本文主要围绕音乐欣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和阐述,并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