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钧瓷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钧瓷历史悠久,其始于唐,盛于宋,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以其绚丽多姿的窑变釉色,誉冠群芳,在陶瓷艺苑中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社会上曾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充分显示了钧瓷的名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钧瓷作为我国古代的名窑奇珍,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的神厘镇,现广布于神厘镇及其周边地区。
  
  一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钧瓷名镇神厘位于禹州市西南部。神厘陶瓷业在历史上辉煌一时。旧时神厘有民谣唱道:“进入神厘山,七里长街观。窑炉七十二,烟火遮云天。瓷器天下走,日进斗金钱。”神厘镇特殊的地理环境是造就禹州钧瓷烧制技艺得以经久不衰的关键因素。神厘周围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煤炭、陶土等陶瓷原材料储量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当地民谚云:“东山煤,西山釉,北山瓷土处处有。”当地民众利用现有的陶瓷资源,冶瓷制陶,绵延生息。
  钧瓷历史悠久,传承久远。盛唐时期,神厘镇的下百峪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为宋代钧瓷的进一步发展开启了先河。北宋徽宗时期,钧瓷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州市东北隅的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烧造宫廷用瓷,故窑名“钧窑”,瓷名“钧瓷”。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在釉内加入微量元素铜,用氧化还原法烧制成功铜红釉与青釉等错综掩映的窑变色彩,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此后,钧瓷就以它卓越的窑变艺术成就驰名于当世,进入了宋代名瓷行列。及至金元,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播火全国,形成了一个广泛的钧窑体系,其中以禹州钧台窑(八卦洞)最具代表性。元、明以后,因兵燹和灾荒,制瓷中心南移,钧瓷生产时断时续。20世纪上半叶,因政局多变,且灾荒连年,钧瓷生产处于萎缩状态。1955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指示,禹州重新恢复了钧瓷生产,钧瓷喜获新生。
  
  二
  
  钧瓷自唐代创烧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千余年的发展、丰富、完善,形成了造型优美、釉厚灵活、神奇窑变、独特进瓷等鲜明的艺术特征,以高超绝妙的窑变艺术在陶瓷界一枝独秀。
  窑变现象是钧瓷艺术的精华所在。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升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夕阳紫翠忽成岚”等佳句来形容钧瓷神奇美妙的艺术。钧瓷烧制前坯胎不带任何色彩,一经烧成即五光十色,光彩夺目,故云“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是火的艺术,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形成了“色彩变幻无穷”的神奇。窑变是钧瓷的根与魂,也是其神韵所在,但这一技艺也经历了一个漫长求索的历史过程。
  唐代花釉瓷是钧瓷的萌芽,是窑变艺术的前身。《中国陶瓷史》中写道:“花釉瓷……利用釉的流动,使它出现像窑变一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淋漓酣畅,大胆泼辣,似有意,似无意,似有形,似无形,妙趣横生,变幻莫测,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声。”我国青瓷历史悠久,是用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及至唐代,陶瓷艺术得到飞速发展,釉色上打破了单一的青釉而趋向多样化,三彩、绞胎、搅釉、釉下彩绘等制瓷工艺相继出现,黑花瓷应运而生。钧瓷窑变艺术经过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完善过程,到北宋时期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钧瓷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北宋中晚期,古钧窑的工匠们在天青釉和红紫釉的基础上,创制成功了蓝、白、红、紫诸色错综掩映的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高温窑变铜红釉,由宋早期的青瓷一色发展到“官钧”青紫并重的基本格局,也实现了钧瓷艺术的又一突破和提高。据《中国陶瓷史》载:“宋代钧瓷利用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我国工艺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
  钧瓷的窑变是把釉在高温下流动的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呈现出七彩纷呈、相互辉映的瑰丽色釉。钧瓷的乳光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成色的。它突破了青瓷单色的范围,巧妙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期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多次相互转化,使釉色由单色变为复色。钧瓷窑变釉色众多,赤、橙、黄、绿、青、蓝、紫,无不毕具。较著名的有玫瑰紫、木兰紫、丁香紫、丹霞红、朱砂红、海棠红、胭脂红、天青、梅青、影青、湖蓝、宝石蓝、月白、玉白、乳白等。呈现出五彩渗化、自然融合、红中有紫、紫里泛蓝、蓝中带青、青中隐白、白中飞红的艺术特色。钧瓷的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单一的玻璃质感,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绚丽的色彩融合为一体,构成了具有强烈震撼力和冲击力的钧瓷窑变艺术。
  钧瓷由于窑变成色,烧制极难,得之不易。古书曾有记载:“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细微节尚不能尽也。”在烧制过程中,任你雕龙镂凤,装入窑中,一旦火候有失,便会前功尽弃。掌握好火候温度是烧成的关键。昔日窑工曾云:“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器物上所呈现的窑变色泽不仅和原料、燃料、炉温、窑位等内在因素有关,而且还和季节、气温、风向等外界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烧制的技术难度极大,所以常有“十窑九不成”之说,即使同一窑同一位置的产品也效果各异,所谓“钧不成双”就是这个道理。
  
  三
  
  钧瓷作为中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是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宝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和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姿。钧瓷恢弘端庄的造型,错落有致的开片效果,浑厚凝重、绚丽生辉的釉色,自然和谐的窑变景观等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同时,钧瓷的窑变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陶瓷工艺上的伟大创举,为世界陶瓷史谱写了光华四射的篇章。
  在当下,钧瓷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有些钧瓷烧制者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者多;缺乏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摒弃传统的煤烧和柴烧制作工艺而采用天然气烧制工艺,使钧瓷失去部分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等。诸多问题的存在,极大限制了钧瓷的发展。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采取适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克服客观、主观方面的困难和阻碍,促使钧瓷等其他传统手工技艺迈出当前困境,从而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进一步保护、利用、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脉,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校史无不镌刻着老一辈开拓者艰苦创业的足迹和精神,凝聚着新一代奋发者的创新和智慧,展现了全体师生员工自强不息的情怀。学校应重视并挖掘校史
期刊
地域性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要秉承针对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采用美术教学渗透模式,介入校本美术课程模式和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在教学实践中要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要充分准备,
河西走廊遍布广漠戈壁的墓葬群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久远的继承关系,内涵丰富、意味隽永的彩绘图案,形成了现存河西棺板艺术的主体格调。  在河西汉族土葬中皆用棺板,棺板包括“棺”和套在其外面的“椁”。棺木在入土前不能与椁见面,其材质以松柏木为主,有散香驱邪、保证墓主人尸身不朽之功效。就棺木本身造型来说,分为“箍邦箍盖”、“金邦箍盖”两类,均由底座、夹档、材底、棺堂、材头、材尾、火牙、棺盖、盖帽等部分构成。棺
在首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密云区积极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引进区外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
期刊
宋永进撰文《五问“美院财富排行榜”》指出,不久前,某艺术市场监测中心采样选取72位活跃于艺术市场的青年艺术家(大多毕业于各大美术院校)进行统计,出台了“美院财富排行榜”,试图
疚亩?001年四川省盆地区发生的暴雨、大风、寒潮、连阴雨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概述,并对各种区域性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一些2001年暴雨、大风、寒潮、连
一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河北省西南部,今属邯郸市辖区,是晋、冀、豫三省七县(市)的交界地。涉县女娲信仰浓厚,女娲庙众多。至今在固新镇昭义村、井店镇井店村东、井店镇禅房村青阳山、合漳乡白芟村、合漳乡段曲村、索堡镇曲蛟村、辽城乡新桥村、辽城乡河南店村,都有女娲行宫或女娲庙。2006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涉县为“中国女娲文化之乡”。同年,涉县的“女娲祭典”也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
本文首先阐述了云计算的基本含义,介绍了云计算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云计算在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安全风险,并最终针对这些风险问题提出预防档案信息
开发及利用学员资源是提升培训实效,促进培训者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如何有效提升培训者开发及利用学员资源的專业能力,尤其是个人学习与研究能力和培训团队建设能力?  课题研修是最佳方式。在课题研修中,培训者聚焦培训中的问题,将其转化为研究课题,带领学员组建研究团队,开展课题研修,在此过程中开发并利用学员资源,最终可以起到改进和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者的培训和研究能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