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西走廊遍布广漠戈壁的墓葬群有着悠久的传统和久远的继承关系,内涵丰富、意味隽永的彩绘图案,形成了现存河西棺板艺术的主体格调。
在河西汉族土葬中皆用棺板,棺板包括“棺”和套在其外面的“椁”。棺木在入土前不能与椁见面,其材质以松柏木为主,有散香驱邪、保证墓主人尸身不朽之功效。就棺木本身造型来说,分为“箍邦箍盖”、“金邦箍盖”两类,均由底座、夹档、材底、棺堂、材头、材尾、火牙、棺盖、盖帽等部分构成。棺盖为拱形,象征苍穹。盖帽则是死者身份的标志,有功名者须加厚,且将底座建为五层,称为“大五彩”;一般人只有三层底座,叫“荞麦棱”。材底则均采用白杨木,便于尸体腐液渗漏,素有“银盖金邦豆沙底”之说。也有两层底者,上层须开北斗七星状的孔,便于尸体腐液渗漏,日“七星底”,下层放入草木灰进行防腐处理。
在棺板艺术中,传统彩绘图案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与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对称、均齐的叠式,更有价值的是每一个形都蕴含特有的意义,耐人寻味。
棺板图案分为“九龙朝会”(帝王只画八条龙,自身本是一条龙,民间则画九条龙)、“五蝠抱寿”(“蝠”、“福”谐音,寓意多福多寿)、“飞鱼蟒抱碑”(鲤鱼化龙)、“鹤鹿碑亭”、“青金鹿”等。在张掖地区,棺板彩绘具有简洁明快的特色,采用大红底色,男性描金龙,女性绘金凤,材头着丹桂,材尾画莲花。图案均由骨胶泥起“稿粉”即“粉本”,在彩绘前刷上底色,整个底色要以死者的等级区分:黄为至尊(民间不能用),黑为功名,蓝为桂子兰孙,红为方兴未艾。
工艺方面,可以平涂,亦可浮雕(木雕或胶塑)。
在周围底座上绘有“八仙”、“二十四孝图”、“犀牛望月”、“麟吐玉书”、“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龙马负图”的太极图中“通乎阴阳”的鱼形纹饰,圆满、祥和、吉庆,表达出人们共同的要求。
夹档与材底,一般只绘“水”、“火”二方连续纹样环绕周围。
材头、材尾既是棺材的主体之一,也是死者性别的标志所在,男性材头一般绘有“龙抱碑”、“蟒抱碑”、“蝠(福)抱寿”等,材尾绘有“松鹤”;女性材头绘有“阁门”、“捐帘”,材尾绘有“莲花”(有多子多福之意),“阁门”与“碑”上写有死者的名讳、生卒年,两边火牙上通常下绘荷花,上绘“回首龙”或书“柩归家成第,魂升极乐天”、“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之类的楹联,这迎合了汉族“事死如生”的观点,祈求死去的灵魂也像生前一样享受美食和宝物。同时,在丧葬时还要让死者口中含上宝玉和金银等,也体现了汉族人“崇玉”的思想和厚葬之风。
左右堂子或“龙”或“蟒”,主要以爪区分,“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堂子前还配有“盘长”,俗称“方胜”(代表“路路相通”、“天长地久”、“十全十美”)。牡丹花有富贵、吉祥之意,月季插在花瓶中有“四季平安”之意,并在龙睛、宝珠处悬玉或悬镜,以保证死者尸身不朽,也可能是希望死者灵魂将来升入天堂。
盖帽书有“安乐堂”,兆示着死者定回到“极乐世界”,两边配有“二龙戏珠”。
棺盖上或绘“二龙戏珠”,或书“寿山福海”,祈求死者来世福寿绵延,周边以“风火牙”二方连续纹样修饰。
椁,一般是不加彩绘的。
棺木入土前要在材头的“阁门”或“碑”上写清死者名讳及生卒年,婿、甥则在“悬玉”或“悬镜”上以墨“点睛开光”,为死者“饯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以火葬替代土葬,棺板艺术也将随之消亡。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民间艺人都是“用而不知其所以”,没有文字记载,而难以计数的棺板佳作也随着土葬慢慢在地下消亡,这对民间艺术、传统葬礼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变迁。我也从事棺板彩绘,才认识到这一点,写下了这些。
在河西汉族土葬中皆用棺板,棺板包括“棺”和套在其外面的“椁”。棺木在入土前不能与椁见面,其材质以松柏木为主,有散香驱邪、保证墓主人尸身不朽之功效。就棺木本身造型来说,分为“箍邦箍盖”、“金邦箍盖”两类,均由底座、夹档、材底、棺堂、材头、材尾、火牙、棺盖、盖帽等部分构成。棺盖为拱形,象征苍穹。盖帽则是死者身份的标志,有功名者须加厚,且将底座建为五层,称为“大五彩”;一般人只有三层底座,叫“荞麦棱”。材底则均采用白杨木,便于尸体腐液渗漏,素有“银盖金邦豆沙底”之说。也有两层底者,上层须开北斗七星状的孔,便于尸体腐液渗漏,日“七星底”,下层放入草木灰进行防腐处理。
在棺板艺术中,传统彩绘图案主要注重的是实形的完整性和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与穿插关系,在组构时多遵循求整、对称、均齐的叠式,更有价值的是每一个形都蕴含特有的意义,耐人寻味。
棺板图案分为“九龙朝会”(帝王只画八条龙,自身本是一条龙,民间则画九条龙)、“五蝠抱寿”(“蝠”、“福”谐音,寓意多福多寿)、“飞鱼蟒抱碑”(鲤鱼化龙)、“鹤鹿碑亭”、“青金鹿”等。在张掖地区,棺板彩绘具有简洁明快的特色,采用大红底色,男性描金龙,女性绘金凤,材头着丹桂,材尾画莲花。图案均由骨胶泥起“稿粉”即“粉本”,在彩绘前刷上底色,整个底色要以死者的等级区分:黄为至尊(民间不能用),黑为功名,蓝为桂子兰孙,红为方兴未艾。
工艺方面,可以平涂,亦可浮雕(木雕或胶塑)。
在周围底座上绘有“八仙”、“二十四孝图”、“犀牛望月”、“麟吐玉书”、“文房四宝”、“琴棋书画”等,“龙马负图”的太极图中“通乎阴阳”的鱼形纹饰,圆满、祥和、吉庆,表达出人们共同的要求。
夹档与材底,一般只绘“水”、“火”二方连续纹样环绕周围。
材头、材尾既是棺材的主体之一,也是死者性别的标志所在,男性材头一般绘有“龙抱碑”、“蟒抱碑”、“蝠(福)抱寿”等,材尾绘有“松鹤”;女性材头绘有“阁门”、“捐帘”,材尾绘有“莲花”(有多子多福之意),“阁门”与“碑”上写有死者的名讳、生卒年,两边火牙上通常下绘荷花,上绘“回首龙”或书“柩归家成第,魂升极乐天”、“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之类的楹联,这迎合了汉族“事死如生”的观点,祈求死去的灵魂也像生前一样享受美食和宝物。同时,在丧葬时还要让死者口中含上宝玉和金银等,也体现了汉族人“崇玉”的思想和厚葬之风。
左右堂子或“龙”或“蟒”,主要以爪区分,“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堂子前还配有“盘长”,俗称“方胜”(代表“路路相通”、“天长地久”、“十全十美”)。牡丹花有富贵、吉祥之意,月季插在花瓶中有“四季平安”之意,并在龙睛、宝珠处悬玉或悬镜,以保证死者尸身不朽,也可能是希望死者灵魂将来升入天堂。
盖帽书有“安乐堂”,兆示着死者定回到“极乐世界”,两边配有“二龙戏珠”。
棺盖上或绘“二龙戏珠”,或书“寿山福海”,祈求死者来世福寿绵延,周边以“风火牙”二方连续纹样修饰。
椁,一般是不加彩绘的。
棺木入土前要在材头的“阁门”或“碑”上写清死者名讳及生卒年,婿、甥则在“悬玉”或“悬镜”上以墨“点睛开光”,为死者“饯行”。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以火葬替代土葬,棺板艺术也将随之消亡。我们在采访中发现,民间艺人都是“用而不知其所以”,没有文字记载,而难以计数的棺板佳作也随着土葬慢慢在地下消亡,这对民间艺术、传统葬礼来说,无疑都是一个划时代的变迁。我也从事棺板彩绘,才认识到这一点,写下了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