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的“冰山理论”和“阳光普照”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ubs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诠释。目前大量的新闻报道的失实是对“冰山理论”的误读和误用。新闻报道应从诠释学的文本中心论出发,坚持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对新闻报道祛魅、去遮蔽。这要求新闻从业者有中立的价值观、正确的利益观、兼顾新闻伦理与社会伦理,同时也要求建立健全新闻法律体系。
  关键词:诠释;文本中心;“冰山理论”;“阳光普照”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32-02
  在新闻传播中,吸引、保持受众和保护受众和社会秩序同等重要,然而后者往往被新闻传播者忽视。当下,大量负面新闻占据头版头条。报纸、电视、广播、微媒体中有关犯罪、死亡、丑闻、灾难等的报道远高于这类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对苏格兰一份报纸的分析表明:“暴力犯罪和性犯罪在所有犯罪新闻中占了45.8%。而根据警方统计,这两类犯罪只占所有犯罪案件的2.4%。[1]”报道不均衡、不全面导致报道与现实背反,而跟踪报道的缺失更是制造社会恐慌,两种都是对读者和社会秩序的不负责任。这种状况的发生涉及新闻从业者的能力、素质,是他们对事实的失真的诠释。在新闻报道中,应该遵循“冰山理论”,还是应当“阳光普照”?新闻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基于诠释学的视角的解读,这种解读是在“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是在新闻选择过程中的均衡、全面、连续的报道。
  一、新闻报道是一种诠释
  诠释学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动词hermeneuein和名词hermeneia,它们通常都被译为“诠释”(to interpret)。其三个向度为“言说、说明、翻译”[2]。诠释学是作为对《圣经》(以及相关法律文本)的一种诠释技艺发展起来的。在处理三者关系时,诠释中心从作者中心论转向读者中心论,进而为了突破困境,尝试文本中心论[3]。诠释学的本质及诠释中心的转变都对新闻传播有启发意义。
  新闻传播的重要功能,是通过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为受众提供信息,增进受众对社会的了解,实现其对于社会的知情权,并使受众对传播内容做出适当的反应或回应。而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手法是文字、声音、影像。这三者都是诠释的手段。新闻报道涉及报道主体——即报道内容的作者,报道内容——文字、声音、影像,报道的受众——读者、听众、观众。而诠释学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借用在新闻传播中,新闻的作者是新闻从业者,作者中心论就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新闻的报道以个人(新闻制作者)对新闻的认识为出发点,二是新闻制作以吸引和保持读者为主要考虑因素。这种作者中心论强化了新闻制作者的主体身份,往往忽视受众的感受和利益。但是,不能因此一边倒地转向读者中心论,认为读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因为有些读者本身就是新闻报道的揭发对象,保护大多数读者的利益和社会秩序才是新闻报道的旨趣。所以,文本中心论应运而生。文本中心论就是以事实为依据,以真实的反映事实为准绳。由于单个新闻报道的容量有限和事实真相的错综复杂,真实地反映事实,就需要对事实主干进行选择,在某一个角度上全面深入地反映事实。
  二、对新闻报道“冰山理论”下的“阳光普照”的诠释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4]”新闻采、写、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就是从一般事实中识别出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的事实,或从一件事实中识别出具有新闻性或新闻价值的片段、部分或侧面”[5]的过程。而在新闻报道中遵循“冰山理论”,就是选取新闻事实中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或侧面,聚焦、强化,在“有限”当中追求“无限”的韵味[6]。“冰山理论”突出了整体中的部分,而“阳光普照”强调的是部分中的整体——新闻报道时,不仅看到冰山,而且看到水面以下的“山体”,甚至冰山周围“水流”对冰山的影响。
  1.“阳光普照”之义。“阳光”包含正面性和揭开事实真相等含义。正面性不是对负面新闻闻而不报,也不是“丧失办成喜事”的去负面化——以大量正面的笔墨、图片等使负面信息渺小化,企图通过压倒性的正面宣传扭转负面新闻造成的不良影响,达到所谓正面舆论引导的作用[7],而是要真实的反映事实的来龙去脉,满足受众知情权的需要。其目的是一方面要真实的反映真实事件,另一方面引导社会风气整体向上,消解恐慌、化解矛盾。
  “普照”意指普遍照耀,迎着阳光的积极的一面和背对阳光的阴暗面都要照到,照射的光线强度是相同的。新闻报道最根本的规律就是坚持真实,而片面、明显的不均衡(正面分析和负面分析比例和力度严重失衡)都会导致失实。新闻报道的第一本位是传递信息而不是进行宣传,这就要求报道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立体性。
  “普照”与新闻的时效性彼此制约。新闻报道要做到“普照”就有让其他不甚“深入”的媒体捷足先登的风险,因此大量“浅薄”的片面新闻充斥版面。正如《中国青年报》首席评论员曹林所说:“论证上的偷懒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8]”没有严密的论证而得出的仓促结论,是对自身,更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所以,需要一种普遍的“普照”心理和作风。
  2.“阳光普照”之需:基于语言的遮蔽性。从字面意思上看,需和须有别。两者的出发主体不同,“需”是从主体利益出发的需要,如我急需一杯水,强调我的需要。“须”主要关注主体的义务,是对主体提出的要求而不是要满足主体的要求,如你须严格遵守规章。与此同时,“需”来自于对“实然”状态的不满,反映的是一种“应然”的要求。一方面,人的行为总是希望按照“实然”的状态为所欲为,不愿接受“应然”的道德支配和约束;另一方面,人们又对“实然”状态的无序和放肆感到不满[9],希望对现状进行提升。由此而言,受众的以彰显自身利益为目的的这种“需”是对新闻从业者有意无意而为之的遮蔽事实的行为的无声抗争。
  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符号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传递。但是,语言描述的并不是“实然”,尽管有良知的媒体在尽量向“实然”靠近。但“我们告诉别人时用的信号是语言,而语言并不是给予的东西和存在的东西,而是语言,语言是异于给予的东西的”[10]。语言遮蔽现实主要是基于三个原因:一是传播内容本身的精准度,二是受众对于传播内容的理解和驾驭能力,三是受众个体的经历和个体表达方式与传播内容的相似性,经历和表达方式的相似性越高,感受到的传播内容于实际传播的内容越接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存在,都会引起受众对所传播事件(内容)的片面认识和误解。   三、新闻报道的“阳光普照”之途:“作者中心论”向“文本中心论”的转向
  实现新闻报道的“阳光普照”需要新闻从业者和配套的规章制度等做出一系列改变,需要新闻报道从作者中心论转向文本中心论,使新闻报道的语言从遮蔽走向去蔽,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中立的价值观。作为新闻事件的诠释着,在选择报道什么样的事件,从什么角度报道事件的“艺术”活动中,要尽可能使所选片段和侧面(冰山)是完整事实的反映,正如将象腿说成大象的身体的一部分,而不是一根柱子一样。法国新闻学者贝尔纳·瓦耶那也曾表示:“的确,要做到真实很难,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类要报道的事本身就是思想产物,不可避免会介入智力因素,而且在报道事物的过程中,报道者也会对报道的结构进行符合自己认为的标准的连接。[11]”但新闻从业者要从尽可能中立的向度报道事实,使报道内容真实、客观、全面、均衡,报道中的观点、态度公正、中立,不带任何主观倾向。
  2.正确的利益观。当下,新闻从业者的压力与日俱增,发行量、点击量、转载量大的新闻从业者和单位才能生存。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少新闻制作者从标题到内容都要争取最大的关注度,其中不免为博眼球而做的新闻。那么,吸引眼球的是什么?丑闻、冲突、犯罪、灾难、死亡。这些新闻报道具有揭露丑恶、规避风险、唤起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正能量,但报道频率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发生频率,或者报道不全面、不连续,内容分析失衡则容易给受众带来不安情绪,容易引起舆论失控甚至是社会动乱。个体的、小众的利益重要,社会的整体利益更重要,新闻从业者不能因小失大。
  3.兼顾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伦理是人与周围的人和事物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而现实社会中的这种关系和规则不止一个,致使伦理冲突在所难免。以《饥饿的小女孩》为例,记者凯文·卡特在危急时刻应该尊重手中的相机,坚持一个媒体人的职责,将眼前所见传播以让更多类似的人获救还是信奉人类的普世伦理,先救眼前的小孩脱离危险?类似的“两难”确实让媒体人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这种冲突的调和基础是清晰的把握新闻伦理和社会伦理。传媒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同理,新闻伦理是社会伦理的子系统,是社会伦理的特殊表现。传媒的意义是由社会赋予的[12]。对新闻事实的绝对尊重,是记者新闻伦理的底线。对生命的绝对尊重,是记者作为人的底线。
  4.健全的法制体系。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相互碰撞,加之我国目前缺乏专门的新闻法律法规,致使大众传媒过度商业化,不断放大媒体的利益。要解决这种新闻报道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不能依靠参照一般经济法规加以经济制裁或约束,也不能仅依靠援引党章党规加以政治性限制(且不论这种行政和经济干预手段是否违背新闻规律)。由于立法的缺失,对新闻违反认定的困难,对违法行为执法的困难,新闻失实也就有了其存在的法律温床。只有法律为新闻违反划出明确的界限,制定清晰的制裁,才能威慑哪些故意为之的失实报道行为和片面报道行为。
  参考文献:
  [1] (英)格雷姆·伯顿.媒体与社会:批判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美)理查德·E·帕尔默.诠释学[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
  [3] 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4]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5] 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 张国军.新闻报道的“冰山原则”[J].新闻界,2007(3).
  [7] 靖鸣,马丹晨.地方媒体本地负面新闻报道的怪象与消解——以青岛媒体报道“11.12”输油管线爆炸事故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4(1).
  [8] 曹林.论证上的偷懒是这个时代最大的病[J].新闻记者,2013(10).
  [9] 李仁武.制度伦理研究:探寻公共道德理性的生成路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
  [11] (法)贝尔纳.瓦耶那.当代新闻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2] 丁柏锉,陈月飞.对新闻伦理问题的几点探究[J].新闻传播,2008(10).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传媒生态格局发生巨变的今天,不少报纸大幅缩减版面,而承担着“留客”使命,此前可有可无的副刊版面却在增加,成为报纸的主要卖点之一。副刊版面的增加,使得策划性的主题报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持续性的主题报道,正在报纸副刊中出现,《华西都市报》副刊“四川百家姓”版面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该版面在2014年4月5日创办,一直持续到现在。通过对“四川百家姓”版面的总结和探索,可为报纸副刊主题报
期刊
摘 要:文人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类型,直接灌溉影响了日本艺术,并最终成为其富于个性的绘画形式。中日两国文人画的概念有别,创作者身份不同。日本文人画从形成过程到艺术题材、表现手段都多受中国影响,二者的审美风格与艺术追求皆有相通之处。  关键词:文人画;中国;日本;影响;美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66-02  文人画作为中国
期刊
摘 要:期刊栏目设置是固守与创新的不断演变过程,是打造品牌栏目、品牌期刊的必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期刊人要不断思考、积极求索,以改革的勇气和进取的精神对栏目进行调整与改进,以确保期刊符合时代发展与读者现实需求。本文通过对期刊栏目存在问题的梳理,提出相应设计与运作策略,为提高期刊影响力,打造品牌期刊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教育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栏目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艺术发展历程較为短暂但发展速度并不缓慢。蔡国强作为世界最受关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作品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思想都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本文从蔡国强的烟火作品为切入点,讨论笔者所认识的当代艺术。  关键词:蔡国强;当代艺术;烟火作品  中图分类号:J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58-02  一、蔡国强与当代艺术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绘画发展历程上,文人画家占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苏轼开始,文人画正式树立旗帜,文人画家们尚意轻形的审美倾向和注重气韵修养的审美实践为中国绘画注入了鲜明活力。苏轼明确地提出绘画的审美观不追求形似,提倡神似,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浅析“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轼绘画审美观:1.北宋画坛与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出现2.“论画以形似,见
期刊
摘 要:绘画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也应该是绘画工具材料的发展历史。新的绘画艺术及视觉效果的全面推进必是在技法革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技法革新又必然是由于出现了以往更先进的新型材料才能进行。研究中西绘画材料差异与演变不仅有助于完善美术史的研究,而且有利于掌握绘画材料技法的演变规律从而更容易探索出新材料技法开创绘画新风格,对绘画创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绘画材料;宣纸画;布面油画  中图分类号:G211 文
期刊
摘 要:文章简单地阐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对中日两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以中日当代优秀建筑大师作品本土化的创作理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指出日本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对于我们今后的设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当代艺术;中日建筑师;发展历程;本土化;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9-0160-02  一、引 言  当代艺术这一概念从西
期刊
摘 要:陈洪绶,一位在美术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画家。他少负高才,喜爱绘画,年幼时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后来,家庭遭遇的不幸以及故国的破灭对他的心境和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他的绘画风格。在人物画上,大体体现为由青年的方折浑厚转为“细劲遒逸、柔中带刚”。本文从陈洪绶早期《屈子行吟图》与晚期《归去来辞图卷》两幅代表性作品谈起,对陈洪绶的人物画艺术风格进行更深一层探析。  关键词:陈洪绶;人物画;
期刊
编者按:新闻出版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把握导向、坚守阵地、传播科学文化、传承文明成果、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传统出版也进入数字化转型期。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出版形势下,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是新闻出版实现繁荣发展的迫切要求;数字出版时代,传媒教育事业也迎来了理念的革新和模式的发展。近期,本刊记者有幸采访了武汉大学
期刊
摘 要:政务微信是继政务微博之后出现的新兴政务平台,在政务信息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平息网络舆情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四川南充为研究区域,针对87个政务认证微信账号进行数据追踪和个案剖析,客观反映政务微信的运营现状,分析其发展瓶颈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政务微信;微政务;政务创新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4-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