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及其涵养性生成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ckfai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德性
  教育必须是德性的。这意味着教育既要以德性培育为起点,也要以德性生成为目的,并且,德性的培育必须贯通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包括每门课程以及所有活动。教育要做到这些方面,须明确地定位德性本身。
  汉语中,德性一词最早见于《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1]50自孔子以降,君子主要指“以德取位”者,其基本行为准则是遵照道义行事,即按照“仁”的要求和“礼”的规范行事。《中庸》承此思路,要求“君子”必须以德性为尊、以道问学为实际努力。尊德性,既构成君子道问学的主体条件,更成为君子道问学的指南。
  德性一词虽出现较早,但其后使用者寡,因为古人更有兴趣直观言说。但并不能以此认为中国古代缺乏德性思想和理论,恰恰相反,中国古代伦理尤其是儒家伦理,是地地道道追求至诚德性的伦理。至诚之德性,就是合性和尽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德性乃指卓越的品德。
  德性的这一语义与西方相同。古希腊人认为,这些超越道德的德性,就是节制、勇敢、虔敬、爱、正义和智慧。但这些德性蕴含着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信念,为了消除各种德性之间的冲突,苏格拉底以终身努力来澄清这些德性的意义,由此提出“德性就是知识”的思想。柏拉图承继苏格拉底的未尽思考,探讨世界的两分结构,建立世界理念论,为确立德性奠定起形而上学的基础,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确定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道路。亚里士多德继续向前,对德性做了更深入的考察,并赋予德性更具体的内涵:我们的德性既非生而固有,也非反乎本性,而是在我们本性的基础上后天获得并通过习惯而达于完美。[2]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后天育成的品德。并且,后天育成德性,只能顺其本性而展开,并通过习惯才臻于完美。所以,德性就是一种完美,其完美的内在规定性即是中道:“德性就是中道,是对中间的命中”。[3]所谓中道,乃凡事既不过度也无不足。
  亚里士多德关于“德性乃育成”的光辉思想,却夹杂着如下混乱的认知:
  第一,习惯强化与德性涵养,二者并无直接关联。并且,强化习惯往往不能涵养德性,因为德性张扬个性自由,在行为上追求尽性;但习惯却在许多时候阻碍个性张扬,抑制主体尽性。
  第二,习惯是道德自律的行动呈现,涵养德性却是内在心灵、情感、精神、意志活动,它既需要品德奠基,更要提升品德。所以,涵养德性的重心,是提升和完善品德,善美人格是构成涵养德性的基本方式。
  第三,涵养德性当然需要理性引导,但更需要活泼心灵、纯粹情感并以诗意盎然的理想与浪漫情怀为动力。所以,涵养德性的根本努力,是如何更大程度地释放充盈于生命之中的心商智慧和情商潜力。
  以培育心商智慧和开发情商潜力的方式涵养德性,需要选择超越的方法。从根本上来看,道德求利,所以需要讲究权衡利害。权衡利害的实质,就是行为符合中道。以此观之,中道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方法。涵养德性的基本努力,是践行美德;而践行美德的方法就在于“乐道”方法。所谓“乐道”方法,就是使心灵愉悦与快乐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既不过度也无不及”的中道方法的突破和超越,方能生乐、方能在乐中实现乐道。所以,乐道方法才是涵养德性的根本方法。
  二、德性的内涵構成
  在定义德性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德性的内涵构成,需要将其置于伦理这个大框架下来审视。
  伦理,就本质言,是人在实际人际处境中寻求善意的生活,因而必然涉及利害。对利害的善意权衡与选择,就形成两种善意的生活形式,即道德生活的形式和美德生活的形式。要明确德性的内涵构成,就需要厘清德性与道德、美德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实际的人际生活处境中,人基于善意生活的意愿而做趋利避害的选择,就形成道德。道德就是避害求利,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92即面对利害情境而选择利己不损人或利己也利人,就是道德。在人之初,以善意生活为目的做趋利避害的选择,往往是被迫的行为,需要外部力量的规训与引导,这就是道德他律。当这种来自外部的规训和引导力量通过对人的持久浸润,日渐成为自觉的习惯时,人就具备了权衡利害的自律能力:自觉以善意生活的意愿为动力进行趋利避害的选择,就是道德自律。
  道德自律的行为表现是习惯,道德自律的内聚形态是品德。品德既是个人道德努力的内聚成果,也是人追求美德生活的心灵-情感土壤;同时,品德既是道德达向行为自律的内在动力,也是人涵养德性的逻辑起点。概括地讲,品德乃是德性的基石。
  德性对自身的内在要求,是对美德人格的建构。道德人格是品德的主体要求,美德人格是对道德人格的提升与完善。人的品德形成的实质,就是他作为一个文明人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人格的完整形成。德性以品德为基石,是指德性必须在已经形成的道德人格的基础上提升道德人格,使之上升为美德人格。涵养德性对人格的塑造,首要任务是完善道德人格,然后在此基础上建构美德人格。
  人格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态度、尊严、性格和个性,道德人格的具体呈现是理性和公正的道德态度,并以利己不损人或利己亦利人的道德方式自我育成道德尊严,生成中道的道德性格和相对自由的道德个性。与此不同,美德人格的具体呈现是超越利害和自我超拔的美德态度,并以无私奉献或自我牺牲的美德方式自我育成美德尊严,养成乐道的美德性格和绝对自由的美德个性。美德人格的动力机制是个性的自由向往,美德的牵引力是生存理想,即定位为什么而活的生活目标。
  为什么而活的问题,自然牵引出良心来。概括地讲,德性的奠基内容是品德,德性的主体要求是美德人格,德性的心灵力量是良心。良心即是善美之心,它不仅为德性生成提供心灵动力,也构成德性向行为敞开的指南,即人要成为文明的人,不仅要善意地生活,更要善美地生活。善美生活的意愿由良心激励,善美生活的行为由良心鼓动。
  良心不是天赋的心灵状态,天赋的心灵状态就是本然之心。对本然之心的善美体认所形成的心灵成果,就是良心;对本然之心予以善美体认的心灵方式,叫做致良心。致良心应以人性为原动力,以自由意志、灵魂和生命激情为导向,以去私欲的个性自由为取向,所形成的善美认知,就是良知。通过致良心而建构良知,需要同时接受三种力量的推动:心灵力量的推动、自由精神的牵引、善美经验的体认。这三种力量推动良知朝向生活,引导对利害的超越,形成良能。良能是一种善美能力,亦称为德性能力,它由心灵化的情操、存在信仰、伦理信念和美德判断力(包括理性判断和直观判断)组成。   概言之,品德、美德人格、良心良知良能、善美情操、存在信仰、伦理信念和美德判断力等要素构成了开放性生成的德性。如此内涵丰富的德性,其生成性的内在取向,是心灵的宁静和安泰;其生成性的外在取向,就是尊严和荣誉。
  三、德性生成的一般方法
  人要成为文明人,既要善意地生活,更要善美地生活。因为,善意地生活,可以使人成为一个人;善美地生活,才使人成为有尊严和爱的好人。人要有爱和尊严地生活,必须有德性。
  德性对人的善美生活发挥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为人提供善意地过道德生活的自律力量;二是为人提供善美地追求美德生活的自由精神。
  人天生具有德性的种子,但这种天赋的德性种子要成为人的德性品质、德性力量和德性精神,却需要培育。培育德性,可以通过他人、家庭、学校、社会而展开,但这只具有外部引导性和外部激励性功能,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获得德性的自觉,实现自我培育。从根本讲,德性是自我培育的成果。
  自我培育德性的基本方式是涵养德性,其基本途径有三:一是阅读体验,即通过广泛的求知和对已知的重新体验,来自我育成美德判断能力,建构存在信仰和伦理生活的信念。二是反思性领悟,即对观念、思想、精神和身体行动予以反思性思考,来生成情操、激励良心、提升良知、强化良能。三是生活行为训练,即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趋利避害”或“趋害避利”的善意权衡与选择,以提升美德判断能力和纯化生活情操。
  自我涵养德性的基本方法,是乐道方法,即升华心灵、提升精神、纯化情感的方法。升华心灵,就是强健自由意志,活泼灵魂,昂扬生命激情,使整个心灵充盈,始终处于善美的空灵状态和生气活泼状态。提升精神,就是活络观念、灵动思想、充盈智慧,使其视野开阔、体认高远、胸襟博大。纯化情感,就是排除各种利欲的污染,去尽实利或势利之杂质,使情感清澈澄明,流动舒卷,生机勃勃。
  运用乐道方法涵养德性,其首要任务是强化和提升为人处事的至诚心和做人的尊严感。自我培育为人处事的至诚心,就是使自我之心柔热,即柔和热腾。只有当你为人处事其心柔热时,才至诚;也唯有当你为人处事柔热至诚时,你才在他人心中立起来。一个人在他人的心中站立起来,就是这个人的尊严。从根本论,人的尊严生成于他自己的柔热至诚之德性。其次是强健身心、完美性格。强健身心,就是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陶冶心灵、磨砺意志,训练勇敢、恒心、毅力和顽强的坚韧力、耐挫力、受压力、持守力;完美性格,就是自我培養活泼、开朗、健谈、敏捷、灵动、空阔、空灵的情感品格、思维品格、认知品格和关联、想象、整合、聪慧、创意等精神品格。其三是舒展性情、完美个性。舒展性情,就是不断完善个性,自我培育文雅、高雅、优雅的生活方式;完美个性,就是使自己的日常生活行动、处事方式、学习都充满创意性的个性色彩,实现生活的个性自由。
  自我陶冶有性情地生活,是涵养德性的基本方式,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为人不虚假、不虚伪,真实、真诚、诚实,这就是惟心待人。惟心待人,就是柔热心待人和至诚心待人。二是做事不张扬、不浮夸、不弦耀,脚踏实地,尽其本分和本性,这就是惟心待事。惟心待事,就是以生命投入的方式去做该做和必做之事,以力求做得有创意、做得最好、做得自我快乐、做得人人称道。三是以赤裸的生命投入方式生活,这叫做惟心待己。因为生活永远是自己的,生命也始终是自己的,以自己的生命去经营自己的生活,这就是真性情的生活。
  自我训练个性自由,这是涵养德性的根本方法。所谓个性自由,是指摆脱各种羁绊的自由。人的羁绊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心灵性羁绊、精神性羁绊和利欲性羁绊。心灵性羁绊主要源于自由意志羸弱、灵魂暧昧、生命激情萎缩困顿;但形成这种心灵状况的最终根源,是人的心灵缺乏自我觉悟。精神性羁绊主要源于认知封闭、观念陈旧或思想贫乏、视野狭窄、见识平庸,其最终根源是人的自我愚狂,即无知的愚昧和不知的狂妄,才是造成人精神性羁绊的根本原因。人的无知的愚昧和不知的狂妄,最终根源于人的心灵贫乏。因为,人的心灵觉悟需要开慧,开慧必以求知为启动力。当一个人处于愚狂状态,以不知或无知为荣时,往往会为利欲所虏掠,由此使利欲性羁绊成为基本的生活状貌。人的利欲主要有三,即情欲、权欲和物欲。这三种利欲性羁绊表现为两种方式,即利欲无度的方式和利欲严重不足的方式。个性自由,就是自我训练能力摆脱如上利欲性羁绊,追求心灵、精神、情感和行动的个性和自由。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96.
  [2]Aristotle.Aristotle’s Nicomachean ethics[M].Apostle,Grinnell,translate. Iowa:Peripatetic Press,1984:21.
  [3]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7.
其他文献
总观2004年高考全国卷和其它自主命题的各省(市)高考卷,对虚词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就考查形式来说有两种:一种是考查的词语全都是虚词, Looking at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
青春的味道是什么?是青草的芳香,天空的蔚蓝,还是球场上的汗水,教室里的笑声?在安达充看来,青春是一种在多年以后回首笑看时的百感交集。安达充,1951年生于日本群岛县伊势崎
2月17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遵照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平时使用英语还是参加英语考试,英语动词都是英语所有词类中最重要的.而动词的非谓语形式又是所有动词知识点中最难掌握的,它不仅涉及面广,而且用法复杂,
第一题材料一: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在世界的位次见下表: Item 1 of the first question: The ranking of China’s GDP and the output of major i
例1(2004·黄冈市质量检测试题)已知等差数列闻的公差尸0,对任意“6叭{都有、荆.- (l)求证:对任意n‘N.,所有方程邸阵2崛声+ha二0均有一个相同的实根:磐(2)若al=己,方程、z+2
观光教育活动不仅包括对自然风景和生态资源的观赏游览活动,还包括对差异文化和多元社会等内容的体验,其意义是全方位、多维度的。
理性主义道德教育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必然进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无视传统的存在,相反,传统习俗对道德世俗化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我与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互联网 ’时代课堂评价的转型变革”。现在“互联网 教育”是一个很火的话题,但我希望这不是概念的炒作,而是脚踏实地的实践行动。  对国家政策的一些思考  我想先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您认为信息技术能够撬动教育评价的变革吗?我的答案是,我相信教育技术能够变革教育评价。  我做过十一年的教研员,在课堂教学公开课听评课时,我看到很多学校都是使用纸质的传统评价方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
四中人一方面组织人力不断梳理和更新校史资料,从中提炼出厚重鲜活的四中精神;一方面致力于开发各种校史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将学校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