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析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198907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当前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现状及不足,并从建立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等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对策,增强工作有效性,提升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近些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少数民族学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对于高校而言,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结合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找准工作重点与难点,建立科学规范、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特点
  全面掌握、深入了解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是做好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找准工作重点、难点,提升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工作举措。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普遍都是“95后”,与汉族学生相比较而言,其思想行为存在以下共性及个性两方面特点:
  (一)共性特点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总体上与汉族学生一样,思想状况稳定,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民族团结政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少数民族学生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也在增加。思想上都具有积极开放、思维活跃的特征。二是,学业方面,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一样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求上进。主动加强课堂内外学习,扩充专业知识,提升综合素质。
  (二)个性特点
  同时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教育基础等因素,也具有以下四點特性:
  一是,学习方面存在一定困难。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地区,学习条件、学习基础都与内地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如英语基础普遍性较为薄弱,专业学习较为吃力等,因此在强化学习基础、调整学习状态、改进学习方法等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
  二是,环境适应有待提升。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都希望更好地融入校园,但受文化、语言以及载体等影响,适应过程、适应效果都因人而异。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环境、生活习俗等都与内地有差异,这对其融入校园环境和文化都带来一定的影响,适应效果长期不理想的还将对其学习、心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是,“小团体”现象较为明显。少数民族学生天性热情、大方,与人相处的愿望强烈,但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非民族院校中数量规模较小,又都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习惯,从情感上更愿意与具有共同点的民族学生更多来往,形成较为固定的活动群体,因此“小团体”现象较为明显。如果活动群体始终固定,不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这对其融入大学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方面有待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性格乐观,与人友好,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但有时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较弱,自我规划的能力不强,个体主观能动性有待加强,有时会产生“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消极思想,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健康成长。如少数民族学生最为关注就业问题,但受其学业学习能力、职业能力等影响,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差异,最终就业效果也各不相同。
  二、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现状
  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从思想引领、专业学习、生活服务、就业能力提升、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采取有效途径和工作措施加强民族学生教育培养,并结合实际,积极创新实践,为少数民族学生发展搭建平台,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培养质量。
  一是,加强思想引领。各高校着眼于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报告论坛、培训、社会实践等形式提升工作吸引力和影响力,引导其坚定中国特设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是,强化专业学习。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效果有时不尽人意,长久以往将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校都结合专业学习规律,排摸学生个体学习状况,从优化教学方式、调整教学进度、改进学习方法、注重课后辅导、开展朋辈互助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同时,各高校还以专业课学习为基础,以丰富的学校、学院学术文化活动激励、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其发掘自身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三是,提供生活服务保障。在生活服务上,高校普遍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改善民族餐厅的条件,同时积极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节日慰问活动。在资助方面,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比较高,各校普遍都启动相应资助工作,按照“既提供帮助,又不搞特殊”的工作原则,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资助服务,保障他们在校安心求学。
  四是,营造文化氛围。各校普遍支持民族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精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现了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并逐步形成一些各具民族特色校园文化品牌,以和谐的文化氛围推动民族学生加强与汉族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民族学生不断融入学校环境,加强了相互之间了解和文化融合,增进了民族感情,促进了民族团结。
  五是,凝练工作特色。各高校根据相关政策,结合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许多非常有效、特色鲜明的经验和做法,如建立辅导员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职业规划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联谊会等,搭建工作交流平台、服务学生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具有良好的模范作用。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不足
  虽然各高校普遍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围绕着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提升、生活服务、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实际工作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影响了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有待转变。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一直以来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加上民族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各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一直持谨慎的工作态度,导致具体学生管理中出现了一些“异常”的情况,如学生违纪处理“偏软”、学业管理“偏硬”等,一些管理工作的不到位,直接影响了育人效果。
  二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有待完善。各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基本上是以学生工作部门为主体,教务、后勤等部门适当参与,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或学院参与较少,校内工作体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欠缺从学校层面上进行规划设计、依托平台形成合力,这与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原则也不相符合。
  三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还不健全。规章制度对于规范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加强工作导向、提高工作效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实际管理中,各高校都制定了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奖学金评定等条块的规范性文件,其他如学业管理等条块文件比较少,更加欠缺从全校层面上制定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办法或细则等。
  四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还需创新。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培养必须依靠有效的路径(方式方法)来实现,如果工作方法不得当,无法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工作效果肯定不理想。实际中,各高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都有好的想法、有好的理念,但是好办法、好方法不多,或多或少存在教育管理“过硬”、“直接”、“吸引力不够”等情况。
  五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队伍建设情况有待加强。目前,各高校配备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的情况不理想,不少学校1名专职的少数民族辅导员都没有配备,这不利于工作的开展。现阶段,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都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配备工作,有望得到解决。队伍建设除了包含基本配备之外,还包含队伍的工作能力问题。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工作能力的要求也相对高些,并且有一定的侧重性,现阶段这方面普遍还有所欠缺。
  四、提升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基于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分析,以工作中梳理的问题为导向,以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特色鲜明、成效显著为目标,以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逐步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增强工作有效性,提升培养质量。
  (一)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以人为本”工作理念体现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就是要认真落实国家民族团结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遵循教育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把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贯穿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对于现阶段学生管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如“偏软”或“偏硬”等问题,要从少数民族学生切身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平等管理、规范管理的要求,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兼顾人性化关怀,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长效协作工作体系。以建立长效机制为目标,在校级层面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任组长,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后管处、财务处、保卫处、相关学院等为成员,构建学校党委领导、有关部门协同、校内外联动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工作中,进一步明确相关工作部门职责,以文件形式固化工作分工,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工作基础,建立常态协调机制,形成分工协作、合力育人的工作格局。
  三是,创新工作举措,提升工作吸引力和有效性。在已有工作基础之上,积极巩固已有工作成果,拓宽工作思路,把少数民族学生管理规范化、人性化、精细化。通过学生调研、座谈、主题活动等形式,全面掌握、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找准少数民族学生迫切需要關心、帮助的重点和难点,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果。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工作的方式方法、载体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加贴近少数民族学生、贴近实际,以民族文化交流、学业提升、生涯规划、民族学生骨干培养等为重点,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升工作覆盖面、感染力和影响力。
  (二)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动力机制
  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少数民族教育管理队伍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管理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两方面。目前,各高校一般都在相关职能部门配备了一定的管理人员负责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事务,从面上统筹推进具体工作,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不大理想,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还没有完全配备到位,懂语言,熟情况的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更加欠缺,从一定程度上对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因此,根据相关规定,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学生专职辅导员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从源头上选拔优秀的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或者外校少数民族教师担任辅导员,鼓励优秀少数民族专业教师担任导师,充实辅导员队伍。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邀请少数民族教育管理专家来校开展培训,组织到兄弟进行学习交流或者推送优秀教师参与相关培训,全方位提升队伍工作能力。
  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除了学校开展教育管理之外,学生朋辈之间的示范引领、相互促进也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各高校要以党团组织为抓手,选拔并培养一批党性强、素质高、能力突出的少数民族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活动,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带动全体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学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促进一对一结对帮扶,进一步提升培养效果。   (三)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保障机制
  一是,政策保障。各高校应进一步全面梳理国家有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相关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校内相关配套制度及有关措施,做好政策对接,积极、稳妥落实各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求,做到全面系统、不偏不倚。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更为关注的帮困资助、专业培养、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等方面,各高校应主动对接学生需求,了解工作中的难点、痛点,做到动态关注、适时优化,提升政策落实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制度保障。结合实践经验,从全校层面上建立健全全面、系统、规范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在校级层面制定少数民族学生相关教育管理办法,再辅以各条块工作的办法细则等。因此,各高校可以制定《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办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案》或《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再配套制定有关思想教育、奖励资助、专业培养、就业等各条块工作的办法,以面带线,以线带点,保障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物质保障。物质保障是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高校都应从经费角度加大支持力度,单列专项经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基础层面支持,如帮困助学、用餐补贴、节日慰问等,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二是拓展层面支持,如奖学金评定、考察访学、文化交流、专业学习、就业指导、校园文化活动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激励机制
  一是,精神激励。对于品学兼优、特长突出、发展全面,积极参与班团建设、促进文化交流的、表现出色的少数民族学生,各高校应该予以表彰,授予其荣誉称号,从精神层面进行肯定与奖励。各高校可以依托党团组织,开展优秀党员、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评选,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评比、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评比,推荐优秀少数民族学生参评社会奖学金等。同时,选树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典型,开展经验交流分享等活动,发挥其榜样引领作用,激励、带动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
  二是,物质激励。除了帮困助学外,各高校可以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学金,对在校学习优秀、表现出色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评定,给予其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同时,还可以多设立一些奖励特色特长的社会奖学金,范围涉及文艺、体育、社会实践、社会公益等,进一步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发挥特长和优势,获得荣誉和激励。
  三是,发展性激励。发展性激励主要是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于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求,包含思想政治、学习学业、实习实践、专业技能、就业创业等方面内容。不少高校都进行了一定探索,从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发展党员、保送研究生、技能培训、就业实习推荐等方面进行着手,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更多发展机会和平台,激励更多少数民族学生明确目标,不断努力,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吐尔洪麦麦提明·布麦力也木吾布力,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与思考[J],北京教育,2012,(07-08),50-51.
  [2]王建辉,李丽辉,白亮,杜学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69-71.
  [3]買买提·吐合提.浅谈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2),94-96.
  [4]司忠业,武亚珍,孟克巴雅尔.以战略眼光和全局观念指导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6,(9),65-69.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大学四年的高等教育,大学生要完成从学生身份向社会人身份的转变,能够独立,从事某一行业来步入社会。能否顺利完成身份的转变以及很好的适应社会,关键在于大学期间各方面知识的累积以及对自我职业的规划。本文通过论述独立院校大学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践内容进行探究,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真学习国家就业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規知识,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规划
期刊
摘要:网络的出现和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各种不同于传统授课模式的新型教学手段相继产生,“微课”作为一种特有的教学方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针对某个特定内容进行讲授,使复杂的教学技能得以简化,由易到难,由浅人深,渐次进行。因此使得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和能力都大幅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微课;课程;教育  随着现代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期刊
摘要: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主要就是针对相关课题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学习缺乏实用性。很多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各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这样他们未来的就业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就要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改革策略,充分体现它的实用性,这样才能真正的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围绕着汉语言文学教学策略及教学改
期刊
摘要: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时代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面对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难的挑战。本文试图论证在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旨在为下一步分析高校思政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研究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路径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重要性;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
期刊
摘要:高校學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幼儿教育的水平,所以,要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研究,保证其教育的品质,加大学科的研究力度。本文主要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结构进行研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希望可以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有所启迪。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研究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于教育行业的关
期刊
摘要:大学生的偶像崇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大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淡化了地域的界限,信息触手可得。与传统的崇拜方式相比,大学生群体的偶像崇拜产生了新的问题。本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从学生偶像崇拜的问题、原因、以及对策三个方面来分析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希望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新问题能够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并促进这一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摘要:高校学生社团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校园文化的发展、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高校学生社团在发展过程当中碰到了不少问题,如社团内部人员流失、社团发展不平衡、活动资金和场所紧缺、指导老师和社团成员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社团管理;学生社团;社团文化  引言  社团又称为"自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是由拥有某些相同特征和爱好的人组成的。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自觉组成的。这些社团不受
期刊
摘要: 網络地理信息系统为大学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基于网络平台的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和上机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整体教学效果不好。本文提出了一种同堂分级的教学模式,较为详细的研究了该教学模式的机理及实现过程,并分析了其教学效果。  关键词: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大学本科教学;分级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期刊
摘要:不同的教育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不同的,成人高校的毕业生如何能在纷繁变化的职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是成人教育目前最为关心的问题。  只有充分调研市场需求、了解本校学生能力与水平、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素养专业课程  一、我校的学生能力与水平现状  目前我校成人学员以业余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是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必然趋势,也成为高校发挥教育资源作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开放式实验室相对于传统实验室而言承担了更加繁重的实验与管理任务,科学认识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开放的现状,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发挥计算机实验室应有的价值。  1.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开放的意义  1.1整合资源,实现共享  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承担了学校计算机基础课与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