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温暖学生记忆的教师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uclear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教授,特级教师,教育部课程教材审查委员会专家,兼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被聘为教育部名校长工程导师,北京市名校长工作室导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在办学中主张坚守基础教育本真,提出了“五养”教育理念,形成了“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其推进的学校管理改革、四季课程建设、寄宿教育研究等具有较大影响。
  对于做个什么样的教师、学生欢迎什么样的老师,专家学者论述颇多,我也经常思考这个“传统”的问题。又到教师节了,许多毕业生都回到母校来看望老师。每当看到这个情景,小学和中学时代许多老师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工作29年来,我常常会在梦中回到母校温暖的怀抱,见到那些平凡的、却深深影响我生命的老师。即便是平常闲暇的时候,也会忽然回忆起许多和老师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尽管离怀旧的年龄还相距甚远,可是,我却往往在不经意的时候,对母校和恩师们有丝丝缕缕的怀念——好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所说的那种感觉,于是,心中也流淌出这样的话语:思念/是一本温馨的相册/母校和恩师就在里边/我常常在相册前……
  我想,如果每一个人的心中总是充满着这种温馨的记忆,那说明我们的教育是深入灵魂的;我们的教师不妄为“老师”二字,是个能够温暖学生生命的人。就拿我的母校北京回民学校来说,30年前,那曾是一所令我向往的学校,有着让我惊诧的校园。单是那偌大的操场就让我这个农村孩子眼前一亮,心头一震,一下子感到自己投入了广阔的天地。就读民族师范部,我在其中成长了四年,最难忘的还是师范部一位又一位老师。转眼毕业29年了,我仍可以说出恩师的名字:买松岐、常连生、尹瑞波、刘育照、赵敏、彭琪琬、陈志嘉、雷传印、万志勋、国正华……他们的名字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记忆中。记得中秋节的夜晚,班主任买松岐老师为我们带来了炸带鱼。对于我们这些当时生活并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简直是人间美味,是世间佳肴。我们品味着,欢笑着,那香喷喷的味道,至今忘不了!其实,今天做了老师,我们都明白忘不了的是什么:那是老师真诚的、无私的、纯洁而又高尚的爱。要知道,一个远离家乡的农村孩子,突然来到大都市后,面对林立的高楼大厦,面对时髦的城市少年,多少都有一点自卑!在许多人的眼里,我们很“土”!然而,在班主任的眼里,看不到丝毫的鄙视。在他的心中,我们就像他的儿女!他,永远用父亲般的目光望着我们——那目光里充满着严父的希望与慈父的温情。即便有一次,当我们这些鲁莽的毛头小子把他气得在办公室里浑身发抖时,他也没有说半句过火的话。在我工作后,他还曾写给我一封信,勉励我要勤奋工作,谦虚谨慎,不要骄傲,要向身边的同志学习。这就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从他的身上学到了爱、善良与包容。
  岁月并没有把这些事情磨得平淡,许多细节反而更加深刻。晚上,陈志嘉老师在办公室里一丝不苟地指导我们绘制世界历史地图的情景历历在目;尹瑞波老师在课堂上为我的成功试讲带头鼓起的掌声仍萦绕耳畔;体育老师刘育照的标准示范动作,音乐老师彭琪琬充满鼓励的目光,数学老师国正华严谨的演算推理……或许就是从这数不清的细节中,从恩师们没有丝毫做作的言行中,从春风般的师爱中,我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如何去做一名教师,如何把师爱化为正直、公平、尊重、慈爱、无私、奉献、鼓励……
  我很庆幸自己的学生时代遇到了那么多好老师,这些老师今天健在的大多都七八十岁了,白发苍苍,还有的已经驾鹤西去。每当我想起他们时,常恭敬而自豪地称他们为老先生。这些老先生虽然没有现在一些青年教师学历那么高,但是他们对学生的爱却像树根一样深深扎在学生的心田,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生长得无比茂盛。
  习总书记在八一学校座谈时就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福气与幸运。的确如此啊!即便是我40多年前上的农村小学,也遇到了许多好老师。那所学校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是老师们都非常敬业。记得李世斌老师年岁很大,但音、体、美全教。一天,他看到我的毛笔字写得不错,就把我叫到辦公室,专门拿出一本字帖让我临摹,而且允许我一有时间就到他的办公室去写。李老师给了我许多指导与鼓励,现在我很喜欢书法,这要感谢李世斌老师对我的影响。我的班主任马秀清老师,和同学们关系很亲密,常让我们去她家玩。有一次,她一边择菜,一边允许我们几个同学用粉笔在屋里的水泥地上听写字词。我们写了满满一地,她不但不生气,还高兴地夸我们这段时间知识掌握得不错。这极大地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已经过去三四十年了,但母校老师的微笑常常浮现眼前,他们温暖着我的记忆。我做老师、做校长累计起来也快三十年了,我常常想,好老师应该好在哪儿?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也不仅仅是告诉学生人生的道理,最关键的是能温暖学生的心,从而温暖学生的记忆,这种温暖会传递百年。一个人在人生的风雪夜晚,想起名师的教诲、微笑和关爱,他就能走出人生的寒冬。
  今天,许多学校拥有了更宏伟的建筑,拥有了更漂亮的校园,拥有了更多过去时代所不能拥有的东西。然而,能不能拥有更多温暖学生的老师呢?教师节来了,我随手写下这些感受,既是回忆与祝福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也是在向那些甘于奉献的广大同行表示敬意,更希望唤起这个时代所有青年教师的思考。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首先,我希望同学们能珍重知识。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无论你对你的人生做过何种设想与规划,求学与求知都应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钱穆先生说:“先有伟大的学业,才能有伟大的事业。”从人大附中出发后,你们会踏上更加艰苦的求学之路,也会开启更为精彩的人生之旅。然而,旅程中总有顺逆,路途中也难免悲喜,我希望大家能始终不忘学业,终身与书为伴,探寻人生的智慧,消除妄念与烦恼,做一个追求真理、心境平和的读书之人
一、继承学校文化传统,确立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中学校,简称“女附中”。在办学90年的历史中,学校的归属和名称虽屡经更迭,但“女附中”名闻遐迩,一直是近代以来北京乃至全国最好的中学之一。实验中学既积淀着名校的文化,也负载着民族的传统,传承着教育的使命。90年历史铸就的文化根基,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动力源泉,它促使我们不断思考两个重要问题
综述  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市从2011年起,委托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实验区县共同开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有效途径”的研究和实践。为及时总结研究实验的经验和体制机制创新的成果,挖掘提炼经验成果的理论支撑,不断把握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规律,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一处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北京教育杂志社将分专题进行系列报道。  本期以学区化管理为主题,刊登了东城区、海淀区和朝
课堂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制以其面向大众的高效著称,以知识传播和技能培训为主。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内在精神的构建,是情感态度的高度认同,如果我们用学科化的教学模式来传播传统文化,可能并不适合,再加上应试的评价体系,极有可能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没有完善,反而成为青少年最不愿意学习的内容之一。在课堂上解决文化传承的大众化、可量化的效率追求与文化传承的个性化、不可量化的质量提升之间的内在矛盾
校园文化是根植于学校历史的精神积淀,是学校教育的一种隐性课程。校园文化具有长久的导向作用,引领和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使学校产生巨大的向心力。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在于创建一种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我校一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书香校园”为切入点,致力于打造书香浓郁的特色校
北京景山学校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对中国基础教育略有所知的人,对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它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第一个成立计算机教研组,开设计算机课;建立了第一个光纤网络,后来发展为数字景山网络联盟;产生了第一批特级教师;第一个与国外学校进行交流……同时,它还占据了一个唯一:景山学校是唯一一所自编教材的学校。它是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中国中学生排球协会主席校
综合创意实践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实践活动”指导思想提出的,基于学校所在地域、学生和家长需求的“育·英”课程体系中的发展力课程。2012年,我们在4-8年级2000多名学生和家长中进行了“问道”调研,梳理出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需求与发展方向。一是贴近生活实际、能拓展知识面、利于身心健康的课程;二是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展示自我才能的课程;三是提高个人气质和修养的课程;四是体现社会责任感的课程;五是
一双眼看懂了学生的内心,一双脚走遍了学生的家庭,一颗心永远挂念着孩子们。这就是从教3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15年,用诚心、爱心对待每一件事、对待每一名学生的国子监中学老师赵淑芳。   32年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奉献是赵老师的人生信条;15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学生是赵老师心中的唯一。每天,她要跟许多的家长电话、短信沟通;每个假期,她要走遍每一个学生的家。执著的追求使赵老师体会到一种付出的快乐与幸福。
随着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多地透过课堂教学表面的热闹去关注和研究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实,课堂教学是否具有实效性,不在于教学手段有多么先进,不在于课堂活动设计有多么新颖,衡量一节课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卷入程度,只有学生身心的真实卷入才能够促成学习的真实发生。而很多时候这种发生不是外在显现的,而是存在于学生的个体实践与思考中。 由此,“自主”也就成为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
根据学校九年一贯制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我们构建了育英学校的音乐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小学和初中九年的音乐学习,学习和参与两部分课程,即必备的基础课程和发挥特长的特色课程。两大课程的目标是:在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使学生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和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100%的学生能较高水平演奏一种乐器,100%的学生都能娴熟掌握一种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