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作文指导培植写作真情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1583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的习作内容雷同,情感虚假。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个性表达,真情写作,是作文教学应该面对的问题。学生习作中真情缺席的原因很多:或受固定习作模式的影响,或受批量鸡汤范文的浸染,不可讳言,也有老师指导和评价导向方面的原因。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多关注自身的问题,优化作文指导,为学生创设真情表述的语言环境,不失为有益的尝试。
  一、指导远离模式化
  老师多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渗透,这种指导所占比重甚至大于每次写作前的指导。虽然入选我们教材的文章堪称文质兼美,可是也绝非每一篇文章都适合作为学生习作的典范。曾经教过苏教版教材里的《往事依依》,全文围绕读书对作者人生的启蒙作用来选取素材,开头结尾四平八稳,前后呼应。学习此文时,很多老师都愿意把此文作为记叙文的范例来指导学生写作,理由是这篇文章选材典型,开头结尾前后呼应,模仿这篇文章习作便于学生操作。可是,若以此文来指导学生的写作,那学生习作的雷同度就更大了,既成模式,何谈个性表达?
  而理性的做法,是只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围绕主题选材的方式,而对于文章的行文结构,不必作为习作典范来借鉴,甚至还可以将此文的结构,与鲁迅先生文章的开篇奇崛,直入主题,结尾戛然而止却余韵悠长的特点进行对比,让学生懂得写作无程式,有时,个性化的表达更能深入人心。
  二、甄别真情与矫情
  学生由大量阅读他人佳作再到个人习作,就像蚕必须先吞掉大量桑叶才能吐出光滑柔韧的蚕丝一样,符合习作规律。可我们,应该指点学生吃怎样的桑叶?在传媒遍地的今天,可供课外阅读的材料良莠不齐,这需要老师以自己的阅历帮学生甄别阅读内容。在这方面做了工作,学生写作中为表现主题而刻意煸情的编造就会少一些。不过,这种甄别,不是老师为孩子的阅读安装上过滤器,什么都审查过才放心让孩子读,那样会浇灭孩子的阅读热情。我们只需在适当时机,组织一些阅读赏析活动,帮学生慢慢提高审美能力。曾经给学生比照了两篇写亲情的文字《一碗馄饨》和《半个父亲在疼》,前者,作者极尽夸张地写自己在亲人离世前,怎样跑遍街去给亲人买馄饨吃,表现自己的孝,那是一种矫情,早时你做什么去了?孝在平时的细节,而不在最后那份做作。而后者,从早年作者和父亲的冲突,一直写到在光阴冲蚀下两人的慢慢和解和包容,那种时光里的沧桑感,那种由疏离慢慢变得浓稠的亲情,让人感动。
  只要适当引导,相信学生对真情的理解自会深入,进而投影在自己的写作中。
  三、剔除苛求展个性
  曾经捡到了学生的一封“情书”,将一个青春萌动的男孩内心刻画得纤细入微,将对方描绘得如同久藏心中的一轮明月。我实在无法将“情书”的作者与在我的作文课上将作文写得一团糟的那个学生联系到一起。情书,是真情凝结,而作文课,是在老师诸多要求下的写作,是带着脚镣的舞蹈。由此,反思我们作文指导中的各项要求,本来,这些要求是为了帮学生达成作文训练目标,可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手脚。因此在指导环节,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松绑而非捆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多布置半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少布置命题作文。只要将作文训练点分解渗透在其中就好,没有必要非写没有弹性的命题作文。
  2.不提作文中必须用美词美句的要求。要求根据表述需要,从容流畅个性的写作,不堆砌,不浮美。不要求必须有大段描寫。
  3.避免一味的文以载道,主题先行。文以载道对孩子来说,太沉重。不能像前些年那样,写散文,都学《白杨礼赞》《茶花赋》,都是借物抒怀,象征意义。我们应让孩子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通过写作与别人真诚交流。写蜡烛,不一定非得扯上老师,写梅花,不一定非得联系上坚韧。写父母的形象,不一定非得高大伟岸,吃苦耐劳,还可以写两代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写一件事,不必非得很有积极向上的意义,也可以写成长中的疼痛和烦恼。
  4.给学生足够的写作自由。不搞写作前的集思广益或范文引领。写作形式自由,大作文之外的练笔,可以用周记形式,也可以博客或QQ日志形式。
  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尝试,从阅读指导到写作指导,为学生的作文营造了一个真情的语境,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很多学生开始尝试在写作中真诚个性地表达,多名学生的多篇作文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获奖,还有不少学生的作文刊于《作文周刊》《齐鲁晚报》等,为沉闷的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窗口。
  董向明,刘美荣,山东寿光市稻田镇王望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文章的语言美,除了简洁、凝练,更具生动、优美。生动、优美的语言,富含诗意,耐人品味。孔子说的“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就是告诫我们要讲究文章的文采美,点染诗意之美。我们在写作实践中,在力求内容充实、观点鲜明的前提下,更要让自己的文笔富含诗意之美。  一.徜徉在诗意氤氲的天地里  1.具体细致的描写,蕴含诗意。比如《我有一个发现》中的一个片断:  一个偶然的日子,我在书房里上网玩游戏,突然听见卫生间里
第七十六章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臆解】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很柔软,死了就变得僵硬。世间万物诸如花草树木无不如此,活着的时候显得柔弱,死了就变得干枯没有韧性。所以说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有生命力的一类。所以,用兵过于逞强,好战乐杀,必致天下共怨,最终自
在金圣叹研究中,有关交游研究向为其中较为薄弱的一环。因其所交大多是普通文士,故而事迹不显;稍微重要的人物,亦因种种原因对其名字讳而不言。今据苏州《唯亭顾氏家谱》,考
作文,是源自生活的语言,是对生活感悟的自然表达。长期以来,小学生作文写作能力虽是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中尤为重要的一个,但往往是师生投入多,收效不大。新课改以来,从教材编订为源头,开始对作文教学的观念、内容、形式、过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探索和调整,以主题单位为形式的编制方式,不仅从形式内容上,更从文化精神层面上重新引领着小学作文的教学方式与模式。下面,就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组单位为例,探析主题
期刊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谰语)“生成”使语文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竞争也逐渐有冷兵器时代转向为以科技和教育为主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发展,也注重发展与时代相符合的教育,比如,近年来的
多年来,我在给学生的作文评语方面极力创新,让学生读着感觉新鲜而又暖心,同时也可以展示老师的文采,让学生对写作有更大的自信,下面引述我在学生的几篇作文中的评语与诸同仁交流。  如我给学生的作文《秋叶》的评语:  在欧·亨利的笔下,秋叶是冬的名片;在李清照的笔下,秋叶是写不出的离愁和怅惘;在诗人温庭筠的笔下,离愁是“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百结柔肠;在曹雪芹的笔下,秋叶是大观园中众儿女“一朝春尽
期刊
一个作家,不可能没有思想。连智力障碍者也有自己的思想,连大猩猩都有自己的思想。我怕谈思想,一是怕那种向组织汇报的所谓思想,二是怕在小说中说教,或者在文章中冒充思想者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学生生活情境和个性特点出发创设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