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呼吸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chengwa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在市中心山门口街的小二楼,左边 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右边是学堂,市声不绝于耳。
  山门口,4000年以前的京口城池,不知道这里从前是否真的有过一座大山,山里是否长过千年的老藤、插过万年的经幡。而今,一楼张阿姨家的丝瓜年年顺着墙根往楼上爬,像爬大山一样到我们家的木格窗子上做客。十年如一日的夏天里,那藤蔓,悄无声息,与我的心血管接通。我确信,这棵开了无数黄花的丝瓜,是来报张阿姨的恩。
  我活着也是为了报恩的,只要有恩于我的,都要去回报,包括木格窗外这一藤的丝瓜叶、藤、花,及在叶子上奔忙的蚂蚁们。
  每一个夏天来到时,久久伫足窗前洗耳恭听,眼睛眯成了月牙状,用目光跪拜丝瓜,去听他们开花、展叶、呼吸的声音。经常累得呼不动气的时候,通常是他们蓄力搂抱着我的肺叶,努力把自己吐出来的氧气一口口喂给我,及时把我疲惫的身和心捆绑在一条青耿耿的丝瓜藤上,负重载我去飞。
  瓜藤努力长高一点,我的眼和心便跟着往上高一点。暴风雨来的时候,免不了跟着担忧。我在端详他们的时候,如端视自己,他们一个个正以人的模样越过二楼,往三楼攀,成为独立的自己。他要一路小跑去看天空以外的天空,那里有一个欢乐园在等着他。他的触须如我的十指,伸向蓝天,代替我去抚摸云朵。
  他生来就是扭着的、纠结的生命,骨髓里有大地的魂在,风扯不走,雨冲不走,再热的太阳也化不掉他,缠绕得越是紧,花开得越盛,与人的因果越密实,他是到大地上来寻亲的。
  我是来大地上寻他的,并与他不离不弃,荣辱与共。或许,我命中注定就是他的使者,带着使命引渡天下的子民,让心归真,活成一个“好”字。
  丝瓜叶在大伏天太阳的照射下,通体透着翠玉色的亮,那是一片会流动的活翡翠,翠随着微风一直流,空气里也有了翠的流光。叶脉流动开来,流经之处,一条弯弯的翠湖逆流而上,从楼下往楼上涌,欢欣的样子。
  有几片叶子成了蚂蚁们的飞地,它们不知疲倦、无目的地在叶面上爬来爬去,风把叶子摇几下,也丝毫不影响蚂蚁们的热情,忙活了个把小时也没能在叶子上找到一口粮食,俨然是丝瓜叶请来的贵客。归根结底它们抑或是贪恋那口青丝丝的香气。这股香气就算是不能果腹,也是蚂蚁的福气,就像在深山老林里的隐者那样,远离尘嚣,一生甘愿餐风饮露,终老山林。如果是,倒也是丝瓜叶在成全这些微小的生命。
  十点十分,太阳的脾气开始暴躁,瓜藤上新生的触须还没来得及找到依靠,悬挂在空气中无依无靠的样子,像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跌跌爬爬,走得很不稳当。真恨不得搀扶他一把。也许对他来说,我太自作多情,那些离开爸妈的孩子照样能长大,只是苦得多。再难的路还得靠他们自己去走。
  一下子想起在这木格窗下写作业的侄子,他也是一根孤独的瓜蔓,从小与父母天各一方,纵然别人对他再用心,也走不进他的心。有一天,他终于离开窗前的丝瓜,去部队里过不一样的集体生活。在这样的暑天里执勤,太阳把他的头都晒得垂下来,像极了窗前的丝瓜叶子,汗,如雨下。与侄子相依为命的十六年里,他年年和丝瓜一起成长,直到他离开丝瓜和我,漂泊到异乡开始新的生活。看到丝瓜如同看见了他,每片叶子上都落满我想他的目光。我和他何曾不是窗前青藤上的两朵黄花,相互拉扯,风雨中一起长大。
  就这样看着他在木格子窗外吐纳,把阳光吃进肚子里,把38℃的热风吸进叶子的肺子里,等不及消化,就急着给叶子输送出绿色的血液。
  好吃中饭的时候,我也不愿意离开窗前,他们的绿色已喂饱了我的胃,并治好了我的胃溃疡,藤蔓治好了我的手筋劳损。
  从两片嫩芽的时候,就有了战胜苦难的信仰。
  人,为什么不能以他呼吸的方式去呼吸?
  经历过许多个热得着火的日子,我被同类从仙女的位置扔进十八层地狱,那些总是让我哭的人心比石头还硬,连血都是黑的。我无依无靠,就想倚在一根丝瓜藤上打个盹,找回自己的魂。独立于窗前反思自己,久久地用眼睛抱紧他,寻找他的每一缕触须和花蕾。学着用目光亲吻他的根茎,与他的每一丝叶脉、花蕾、藤蔓、嫩须共同呼吸,超越生死,让遥思中的世界早日实现。
  呼。吸。时空隧道之门正在打开,阳光,微风深处,有个声音在一片翠绿中鸣响,那是他从远方来迎接我出阁的唢呐喜乐。
  花蕾,五个的,六个的,排着队伍,挨在一起,按他们自己的样子开放,也许每一朵花骨朵不见得都能结出果,能陪另一朵结出果来,也是幸福。
  午时,太阳恨不得把他们生吞活剥咽下去,有那么几片叶子开始萎靡不振,须蔓颤抖不已。紧靠我面前的那片叶子撑开的手掌,努力为那萎靡的叶子加油,我亦受到他的鼓舞。一片黑云过去,那些无力气的叶子很快得到召唤,撑起了半片天空,有几只蚂蚁停下脚步开始捋捋自己的胡须,几秒钟的功夫后继续在叶子上纵横驰骋,开疆拓土。
  须蔓,一天一个变化,打着卷往高处,也有从叶间直直地伸出头打探这个幽深的世界。这连续十几天的高温,舌头能咂出空气里的焦枯味,太阳隐身的时候,丝瓜叶子肃穆,纹丝不动,须蔓重新活回自己。
  在和一根须蔓说话的功夫,楼下张阿姨的呼喊如石破天惊:“下雨了,快收衣服哦。”茎牵着叶,叶抱着花,花搂着须蔓,兴奋地在风中狂舞起来,顾不上看蚂蚁们是否安然无恙,我把衣服从窗外抢回来。
  这场久热后的暴雨不知道要打落丝瓜的多少花朵。
  这些与我们逆向呼吸的生命,暴雨后的傍晚,一簇花蕾六个朵儿,已开出四朵黄花,新生的须蔓又爬过一木格窗。
  他不是丝瓜,是药,一生在攀援着,与人互通讯息。我的手筋因为治疗过度,开始肌肉萎缩,无力,我相信他的藤蔓与触须一定能让我的肌肉重现生机,他像个大丈夫一样把我扛在肩上,走向一片浓密的柳树林,他疼我胜过疼他自己,他的出现让我自觉自愿地摆脱了文明社会的坏习惯,见他如见尊师。然,现实已成“荒原”,到哪里去寻找这样一心可对八荒的大丈夫去?无论他以怎样的呼吸方式,确信自己的经络与他是直达的,他并不知道自己年轻时开的黄花就是一頁页诗书,也不知道自己年老色衰后结的果似矗立于天地之间的擎天柱,苍老的身子为瓜络时,成了一副良药。生病的时候,他一下就知道人的哪根经络不通,喝了他的络煎的汤,他代人把所有的罪过全受了,凉血解毒,一通百通。站在窗前读一遍他,再读一遍自己,心灵与共。从春天开始生长,在盛夏发力,到霜降前后枯萎的全部过程,不可以说他亡命天涯,那些留在瓜络里的籽,粒粒皆是金种子,落到土里,便是你和我。
  站在窗前看他,一如既往温习他的好处,喜欢他的庄重胜过喜欢自己,脚踩同一个地球,一根藤上的苦难与欢乐时刻同在。我呼出的气息正在被他吸收,他呼出的气息巧巧地被我吸入。好的物种就是如此,雌雄为一体,阴阳有序,超越时空,滋养着彼此的生命。
其他文献
闻捷在他那个时代的诗坛,名气已经很大。可是在镇江,至今他还只能算是个小众名人。有个闻捷纪念馆,但那是民间搞起来的,设在丹徒,简朴,或者说简陋,访者寥寥。我们要承认丹徒属于镇江,但丹徒并不等于镇江。他在镇江的知名度与这个纪念馆的规格是一致的。列举镇江名人时,闻捷是算一个的,但镇江并没有给闻捷相应的礼遇。有点尴尬的事实是,说闻捷是个丹徒人真的更准确。镇江虽是闻捷的家乡,可是闻捷并没有真正走进镇江。原因
期刊
期刊
近日,新华社海南分社组织海南部分媒体记者对《中国记者》杂志进行了一些评点。一、“专题”对记者业务的指导性强《商旅报》新闻中心副主任李雪山说,“专题”栏目每期都围绕
南山是小城的一个肺,且肺活量很大,很清澈。  在苏锡常、宁镇扬纵横交叉的城市坐标上,小城历来不起眼,只是隐隐的一个小点儿,说不上它是内敛、羞涩,还是优雅。  南山从年轻时就开始匀称呼吸着小城上空的所有空气,一声不吭,默默承受着。  整个城市在南山的怀中,南山的怀中也依偎着一座不大不小的城池。  城里人每每觉着职场局促,精神压迫,呼吸不畅时,会选择扑向南山,跑向山顶,钻进林海,大口大口地呼吸这里的养
期刊
曾经在小学的课文里读到过你,曾经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过你,几十年了,你还是亿万人熟悉的那个样子,风采依旧,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于时代之巅。  你的名字叫古田会议,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  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地军阀割据、盗匪横行,乱世风云。  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一个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使得一支
期刊
清晨醒来,屋子里昏昏暗暗的,只从窗帘 缝漏进一丝天光——我睡觉总是习惯把窗帘关得很严。借着那点光亮,靠窗的榻榻米上原木的茶几、两只草编的蒲团,还有墙角那株绿宝,依稀能看出模糊的影子。窗外有細细密密的雨声,那声音极软,极轻,似有若无,似远似近,轻柔如棉,不绝如缕,让人想起三月溪畔初生的草芽,想起豆蔻少女柔软的长发,想起婴儿梦中恬然的呼吸。  我是前一天下午到的西塘。来之前,在网上订了这家叫做“秘密花
期刊
姐在煤油灯下捆绑爹做好的扁担,准备明 天挑到集市上去卖。  我扯着姐的衣角,低声嚷着也要去。娘听见了,说:“路途遥远,天寒地冻的,你个细伢子去啥子?”姐说:“去就去吧,树儿都九岁了,还没赶过几回集呢。”  天还没亮,娘就把我摇醒,我揉着睡眼起来。衣服冰冷冰冷的,我说:“好冷啊。”娘说:“还去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去!”  姐在一旁笑。  娘把昨晚的剩饭剩菜加热,分别端给我和姐。娘看我一眼,又看姐
期刊
我住在圣·米歇尔广场边一条安静的小巷 里。沿小巷往北走约两分钟,就到了塞纳河边,在此可以眺望河对岸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如沿小巷往南走约四分钟,就来到了一片热闹的生活区。这里大小马路纵横,商铺林立,各色橱窗琳琅满目,仅饮食就有法、意、中、日、德、阿拉伯等各式餐厅,可任意挑选。面对熙来攘往的人流,法国汉学家蒲吉兰曾不无赞美地对我说:“这里是巴黎的生活小区,很富裕,也很有文化。德拉克洛瓦的故居就从这条
期刊
2017年9月28日晚9时许,著名文艺理论家、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先生在上海华山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9岁。知识界、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慈祥的长者,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先生的怀思,我想起自己曾在旧书店淘得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旧书——《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房里。现在看来,那应是钱谷融先生的第一本译著,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在中国现
期刊
一、个旧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干部作风是包括党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在内的,党和政府的各级干部在工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