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藏了钱谷融先生的第一本译著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danjiao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9月28日晚9时许,著名文艺理论家、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钱谷融先生在上海华山医院与世长辞,享年99岁。知识界、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慈祥的长者,大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先生的怀思,我想起自己曾在旧书店淘得一本上世纪50年代的旧书——《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房里。现在看来,那应是钱谷融先生的第一本译著,睹物思人,不禁感慨万千。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素来就有“北王南钱”的说法。“北王”指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瑶先生,他是中古文学史研究的开拓者,已于1989年辞世;而“南钱”就是钱谷融先生,他以现代文学批评名世,1957年写成论文《论“文学是人学”》,成为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的一声呼喊,也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众所周知,钱谷融先生以“散淡闲人”自居,一生治学与著述皆顺其自然,从不刻意求之,因此直到60岁,才出版了平生第一部著作《〈雷雨〉人物谈》,这也是人们提到钱先生时谈论较多的一部学术专著。殊不知,早在1953年,钱先生就翻译出版了《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这本书,那时他不过35岁,从这部译著中,我们或可看出钱谷融先生青年时期的思考和兴趣之所在。
  手头这本《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32开本,浅白色略有些发黄的封面,书名和作者名都是繁体字,正文也是繁体字竖排的版式,典型的建国初期的图书装帧风格。翻开版权页,可知该书1953年10月由泥土社出版发行,初版5000册。熟悉新中国出版掌故的朋友都知道,“泥土社”是由许史华、尹庚、应悱村等人1950年在上海创办的一家私营出版社,办公地址位于上海溧阳路1156弄11号,该社曾出版了很多鲁迅研究著作和苏联文学名著等好书,后因卷入胡风事件而被查封。
  在这部书中,实际收录了钱谷融翻译的三篇文章,分别是V·普洛兹霍庚写的《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B·普尔索夫的《〈母亲〉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以及B·裴阿利克《高尔基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其内容都与高尔基的文学创作有关。从译文的选择和取舍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青年钱谷融对苏联文学作品的热爱,对中国新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权的赞美,以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讴歌。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那时资讯的相对闭塞,作为译者的钱谷融对三篇文章的作者并不熟悉,他在《译后记》中坦率地表示,关于三位苏联作者,除了名字之外他不能说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这种实事求是的治学风范也让人敬重。
  因了钱先生仙逝,我又阅读了一些关于先生的资料。在1980年徐州师范学院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一书中,收录了钱谷融先生撰写的一篇自传,在这篇文字中,他写道:“1953年曾從英文翻译出版过一本小册子《高尔基作品中的劳动》和一篇专题论文《托尔斯泰与艺术》(均泥土社初版)。”由此可见,这部苏联作品是钱先生由英文翻译而来,而另外一部由泥土社出版的《托尔斯泰与艺术》,想必也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学术译作,也许就藏身在某个旧书店的典籍中,有待于我们去发掘。
其他文献
秋天的夜晚多么宁静,  满月高挂在暗蓝的天空;  两位姑娘来到水渠边上,  一边说笑一边洗头巾。  风吹白杨叶子飒飒响,  闪光的流水响淙淙;  两位姑娘在谈知心话,  谈着心上最理想的人。  姑娘的条件可不少,  扳开手指头也数不清——  又要思想意识好,  又要庄稼活儿样样行;  又要会写又会算,  又要活泼朴实脾气顺,  又要这来又要那,  又要会开什么康拜因……  两位姑娘只顾谈心,  一
期刊
目的:  采用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饲料诱导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并采用有氧运动作为干预手段,观察大鼠血液铁铜锌浓度、肝脏铁铜锌锰含量、肝脏氧化应激和脂质过
闻捷在他那个时代的诗坛,名气已经很大。可是在镇江,至今他还只能算是个小众名人。有个闻捷纪念馆,但那是民间搞起来的,设在丹徒,简朴,或者说简陋,访者寥寥。我们要承认丹徒属于镇江,但丹徒并不等于镇江。他在镇江的知名度与这个纪念馆的规格是一致的。列举镇江名人时,闻捷是算一个的,但镇江并没有给闻捷相应的礼遇。有点尴尬的事实是,说闻捷是个丹徒人真的更准确。镇江虽是闻捷的家乡,可是闻捷并没有真正走进镇江。原因
期刊
期刊
近日,新华社海南分社组织海南部分媒体记者对《中国记者》杂志进行了一些评点。一、“专题”对记者业务的指导性强《商旅报》新闻中心副主任李雪山说,“专题”栏目每期都围绕
南山是小城的一个肺,且肺活量很大,很清澈。  在苏锡常、宁镇扬纵横交叉的城市坐标上,小城历来不起眼,只是隐隐的一个小点儿,说不上它是内敛、羞涩,还是优雅。  南山从年轻时就开始匀称呼吸着小城上空的所有空气,一声不吭,默默承受着。  整个城市在南山的怀中,南山的怀中也依偎着一座不大不小的城池。  城里人每每觉着职场局促,精神压迫,呼吸不畅时,会选择扑向南山,跑向山顶,钻进林海,大口大口地呼吸这里的养
期刊
曾经在小学的课文里读到过你,曾经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过你,几十年了,你还是亿万人熟悉的那个样子,风采依旧,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于时代之巅。  你的名字叫古田会议,诞生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  那是一个贫穷的年代,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民不聊生;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大地军阀割据、盗匪横行,乱世风云。  时势造英雄。正是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一个代表劳苦大众利益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使得一支
期刊
清晨醒来,屋子里昏昏暗暗的,只从窗帘 缝漏进一丝天光——我睡觉总是习惯把窗帘关得很严。借着那点光亮,靠窗的榻榻米上原木的茶几、两只草编的蒲团,还有墙角那株绿宝,依稀能看出模糊的影子。窗外有細细密密的雨声,那声音极软,极轻,似有若无,似远似近,轻柔如棉,不绝如缕,让人想起三月溪畔初生的草芽,想起豆蔻少女柔软的长发,想起婴儿梦中恬然的呼吸。  我是前一天下午到的西塘。来之前,在网上订了这家叫做“秘密花
期刊
姐在煤油灯下捆绑爹做好的扁担,准备明 天挑到集市上去卖。  我扯着姐的衣角,低声嚷着也要去。娘听见了,说:“路途遥远,天寒地冻的,你个细伢子去啥子?”姐说:“去就去吧,树儿都九岁了,还没赶过几回集呢。”  天还没亮,娘就把我摇醒,我揉着睡眼起来。衣服冰冷冰冷的,我说:“好冷啊。”娘说:“还去么?”我毫不犹豫地说:“去!”  姐在一旁笑。  娘把昨晚的剩饭剩菜加热,分别端给我和姐。娘看我一眼,又看姐
期刊
我住在圣·米歇尔广场边一条安静的小巷 里。沿小巷往北走约两分钟,就到了塞纳河边,在此可以眺望河对岸的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如沿小巷往南走约四分钟,就来到了一片热闹的生活区。这里大小马路纵横,商铺林立,各色橱窗琳琅满目,仅饮食就有法、意、中、日、德、阿拉伯等各式餐厅,可任意挑选。面对熙来攘往的人流,法国汉学家蒲吉兰曾不无赞美地对我说:“这里是巴黎的生活小区,很富裕,也很有文化。德拉克洛瓦的故居就从这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