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石缘之江边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ywhywhy_w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金沙江捡石头是酝酿了好久才成行的,因之前经常听资深石友们说,“能拥有几块亲自去金沙江捡的美石,才真正算得上入门级的石友。”为了能成为所谓的藏家,也为了有几块能拿得出手的奇石,我才有了这次远行。
  “有险江必有美石”,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
  据说金沙江还有黑水、绳水、淹水、泸水、丽水、马湖江、神川等名称。沿河盛产沙金,“黄金生于丽水,白银出自朱提。”宋代因为河中出现大量淘金人而改称金沙江。明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实地考察后提出“推江源者,必当以金沙为首”之说,从而确认了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源的根据。
  正是这一条神奇的金沙江孕育出了古老悠久的高原文明,也盛产各种奇石。据了解金沙江石按品种和流域产地主要有金沙芙蓉石,分布于今滇东北巧家县等境内,金沙画面石多分布于西藏地区,而中华金沙彩是近年在四川与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发现的新观赏石种。因其非常奇特、色彩丰富、纹理变幻无穷而得名。
  有熟悉地质结构的专家介绍,金沙彩的母岩体最初成于约10亿年前中元代会理天宝山地层中,这里系双会(会理、会东)古老的地质褶皱基地。这种岩石构成成分复杂、硬度大。含铁岩石呈现桔黄浅红色;含绿泥石岩石呈墨绿色;质地纯的石英显白色;这些就是今天“金江彩”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来的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纹理丰富的品相。
  石友们说这种古老的岩石是极为罕见,能够经地壳运动脱落而滚入江河中,任由亿万年的水冲砂磨,形成水冲石的就更少,而其中颇具观赏价值的金江彩,就尤为稀有而珍贵。金江彩石大到几十吨重,小的也有几公斤。
  此行的目的自然是奔着金沙彩石去的,当天我们冒着小寒节气较冷的天气,从昆明赶到了永仁县城。经当地的好友介绍,由于国家修大型水电站,大坝将水位抬升,沙滩都被淹没,库区内的村庄也都搬迁移民了,金沙江永仁流域已经不好捡石头了。看来计划没赶上变化,后来多年没有见的彝族好友阿钟说明天亲自带我们去临县元谋界内的金沙江看看。钟兄弟酒量好,为人厚道,不愧是经年老友,让我甚为感激。
  第二天,天公作美,没有太多乌云,气温回升,太阳也正和云层较着劲,恨不得马上要从厚厚的云堆里钻出来似的。从永仁经京昆高速约四十分钟即到达中华东方古人类发源地元谋县城。
  阿钟的皮卡车一直在前面带路。我们路过元谋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黄瓜营镇,再经过一些蜿蜒曲折的山路,远处群峰粗犷、延绵不断,山路两边的山坡上光秃秃的,像被犁耙子耙过一样,有些寸草不生的光景,唯独几堆灌木丛稀稀拉拉的点缀在山上,路越走越荒凉,人烟稀少,看来真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等车越过一个大山梁,不远处看到了一座乡村,村旁伫立着几棵大榕树,树上还有喜鹊窝,低矮的房子四周垒着一排石头墙,村口有小孩们在嬉闹,有老人蹲在石板上咋水烟桶,几头小耳朵黑山羊在村头的小山岗上盘踞着,几处古老斑驳的围墙上还留存有当年红军留下的红色标语。
  经过小村落真的就到金沙江北岸了。等我们停好车,大家一起奔跑到江边,只见江水波涛滚滚,气势如虹,两岸山峦起伏,巨石嶙峋,奇险无比。不远处是一个大的渡口,有一艘大驳船和一艘机帆船停靠在码头边等候着机动车和人们驶上垛位再摆渡到对岸去接车,渡人。
  阿钟介绍说,江对面是四川省会理县境界,也就是“一江隔两省”。在1936年红二方面军长征北上时,选择了元谋县江边村的渡口徉渡金沙江,成功地调动了敌军主力以掩护红军主力在其他地段过江。后来中央红军顺利地北渡金沙江,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取得了战略转移的胜利。毛泽东在《长征》中写道“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见红军长征时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但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传承。
  此时,我们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在北岸的大河滩上捡石头了。松哥和他媳妇一起跑到了滩头上,我和智慧哥紧随其后,可望眼沙滩四周全是污泥覆盖,江边河里的石头身上也是一层厚厚的黑泥,我们每挑选到一块石头都得放到河水里洗洗干净才得以见到庐山真面目,这样一时半会也没有发现几块中意的石头,心里不免有些淡淡的失落。
  午后,我们继续沿北岸寻找,等遇到一位放牛的大爹,一打听才知道捡石头要去江对面也就是南岸才有好石头。
  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赶紧登上江边渡口的机帆客渡大铁船,买了两元一张的船票,赶往对岸。驳船上是人和摩托混装,坐船的老百姓们有说有笑的,好像都习以为常了,我也是感觉挺好玩的,朝老船长示意,看着他那刻满沧桑的面庞上也露出了笑容,他双手稳操方向盘,沉着冷静地盯着前方的水面,一位老把式,似乎摸准了金沙江的脾气,已把它完全收服在手中了。
  不一会我们就到了达河对岸,下船没走几步就踏上了一大片黑黝黝的沙滩,在蓝天白云之下,细腻顺滑的沙粒在太阳照耀之下金光闪闪的,难道真是遇到了古志中记载的“日灿金沙”。我们一路前行,踩着自己的身影和前后的脚印,仿佛在大漠中行走。
  果不其然,南岸的金沙江便流露出温柔的姿态,水流舒缓,滩涂的石头裸露,毫不遮掩,江边的河水也清澈见底,呈翡翠色,青青绿绿的,让人看着都养眼,不像北岸那灰头灰脑的场景,完全是一片“江南水色”。好多形形色色的石头自由地躺在沙滩上,让我们可以去尽兴地欣赏,去随意地挑选,一时间我們都有点眼花缭乱,但又爱不释手。滩头上有各种小巧玲珑的彩色石子,还有各种奇形怪状,色彩斑斓的大石头,它们都质地坚硬,皮实圆润,纹路自然,韵味十足,尽显金沙彩石的魅力。
  我们时不时就捡到一块好石头,便呼喊其他朋友来欣赏一下,很是兴奋。特别是松哥一身黑色的作训服,他已经卷起裤脚,脱下鞋子,淌进浅水,弯腰摸石,不知疲倦。我也是一身迷彩服,赤脚下河,跟着松哥一前一后的,水面上也多了两个弯腰弓背的流动的背影。嫂子在岸边拾着些小彩石,不时给我们拍照。慧哥已不见人影了,原来他另辟新径,去开辟新的战场了,应了他的个性,不愧是搞情报工作的,捡石头也不走寻常路。我们这些行伍出身的汉子们都很有毅力,干劲十足,真是“石不醉人,人自醉啊!”
  在不知不觉中,快到渡船下班的时刻了,我们显然还意犹未尽,阿钟也开皮卡过江来接了,我们赶紧用事先准备好的麻袋将选好的石头装好,因为收尾工作有点匆忙,收获的石头也良莠不齐,只有带回家再去处理了。
  此次金沙江之行,因为时间关系,下午三点才决定渡江去对岸去捡,结果才发现好石头都在对岸,就像人生的好戏在后头。金沙江还真是有性格的,它把污泥和浊水都排泄到了北岸,将最美的,最清澈的江水全留在了南岸,等我们侦查完“水情”,已浪费了好一个上午。
  南岸水清、石美,又让我们一时目不暇接,加上兴奋,简直静不下心来好好的去寻觅那块心中的美石,往往是捡到芝麻丢了西瓜。等刚找到感觉,时间又由不得我们去磨了,因为轮渡最后一班船是下午五点左右。在慌忙中又丢失了几块好石头,还好我执意抱着那块圆润的弥勒佛石上了车,不然等回到家还会有些小遗憾。但我们也不虚此行,也算是和金沙江第一次约会,彼此多了一些了解,也算摸懂了它的一些脾气性格,为下次和它亲密接触积累经验吧。
  遇到美石也是一种缘分,就像交朋友一样,有的会擦肩而过,有的会中途离去,也有的会成为一辈子的挚友。有抱着美人归的欣喜,也有失之交臂的遗憾,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美好的石头,只要我们执着去寻找,总会有一份收获,那种历经千辛万苦的经历才是我们最难忘的回忆。就如松哥所说的“媳妇就是他永远的春天,不管山高路远。”松哥十八岁就从湖南参军来到了云南戍边,嫂子是云南人,他俩的爱情也在美丽的抚仙湖畔生根发芽,几十年如一日,他们的精神就像这金沙石一样平凡而可贵,我握着一块金沙江的小彩石写完了这篇游记,其实人在旅途,只要有心、有德、有道,处处都会有好石缘。
  ——选自《滇韵文学》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少年时不懂父爱,蓦然回首,依旧存在。  我不知道如何去用简单的、朴实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描述我对父亲的爱,天生对父亲的畏惧感,天生对父亲的懦弱感,这不是从外表所延伸的,而是真实的源自内心的不安,也许早已深深地给予了内心的枷锁。对父爱的迷茫程度超出了我的认知能力,常说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可是这人世间最大的爱却懂得迟了,慢了,没有赶上车站的那最后一列班车,汽笛声久久回绕,刺破了寂静的漫漫长夜,我不能安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红高粱》演出之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高粱,给亿万中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我想到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一种农作物——青稞。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在植物的谱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产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据资料介绍,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在3500~4000年,这个时间几乎
期刊
多年前的一个八月,难忘的“行路难”。  那年,我从大漠深处的茫崖到省会西宁参加一个省摄影界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归心似箭。当日傍晚,即乘上了西行的货车,开始了1300多公里的归程。  车,伴随着一曲“天上飘下毛毛细雨,淋湿了我的头发,滋润着大地的胸怀……”疾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我的心也随同音乐一起飘荡、飞扬,完全陶醉、沉浸在会议结束后的那份轻松感中。可谁也不曾料到,车驶过湟源没多久,发出异样的响声
期刊
北疆的秋向来是静悄悄地来,停留的时间极短,总是伴随着一两场冷风一吹而散,于是常会使得人产生错觉:北疆的一年里,只有三季。  这样的错觉我亦时常有,可幸运的是,今年的雪只在十月里匆匆忙忙的来过一回,并未早早的吓走秋,我终于还是在秋的尾巴,寻到了它的痕迹,是一个早晨,在十一月里。  天色未明的风里还带有一丝夜里的寒意,我踏着晨意向屋后的柏油路走去,我是带有一些期盼的,昨夜入睡时,同舍的朋友告诉我:北疆
期刊
盛夏,蔚蓝色的天空挂着火球似的太阳,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散地立在那里。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踩下去像在烤炉上行走。天气闷热得要命,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太阳刚一出来,整个城市像个蒸笼,使人喘不过气来。  因为炎热让人们无不汗流浃背,喘息连连。夏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闷热,便滋生出许多烦躁。每每热的难以忍耐之时,总
期刊
汉江,在上古《山海经》里叫沔水,到秦灭亡后称汉江。汉江是汉中人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秦岭与巴山之间,而后穿越陕西南部的勉县、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经西乡茶镇的新鱼坝流入安康,进入湖北省十堰市入丹江水库。汉江属中国四大水系之一,江河淮汉。  由上古流经到现在的汉江,孕育了汉江文化,养育了一江两岸的人们,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从张角的五斗米教到湖广填川,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到先进生产力的改
期刊
且不说下伏头村的山,虎头山四面合围、绵延起伏,将小山村搂在怀里安抚;也不说下伏头村的水,丹河水被数度拦截,那干涸的河床、光滑的鹅卵石都在诉说过往的烟云。我要说的是一种树,一种很不起眼,很常见的树——花椒树。  是的,是花椒树。  就因为它长在了下伏头村老董家的坡道上,长在了荒废的石头房的院墙外而引起了我的关注,这一关注让我心神荡漾,让我浮想联翩,让我总想为它写点什么。  那天早晨从虎头山下来,路过
期刊
每年夏秋季节,地处滇中高原千里彝山胎盘里的故乡,经过阳光和雨水的不断舔吻,雷声鼓点般的呼唤,漫山遍野的蘑菇,如村庄里一个个呱呱坠地的孩子,孕育而生。此时,把我视作老家“一朵鸡枞”的大哥,总会隔三差五打来电话,催促我回去找蘑菇。我心里明白,是乡情在召唤我,故乡的蘑菇在等我。  故乡的蘑菇是一种不需播种、不需耕耘的天然庄稼。不论是树上生长的蘑菇,还是地上生长的蘑菇,谁赶早找到便是谁的。因此,故乡的人祖
期刊
在我的记忆里,武汉就是我的故乡,这不仅仅因为是我生于斯长于斯,喝着长江水,吃着武昌鱼,更重要的是,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都生活在这里,几十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家的概念就在心里扎了根。直到有一天,父亲把爷爷字体隽永的回忆录交到我手里,我才知晓,我的祖籍竟然在广东,而且,爷爷也不是我从小就认为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透过那些力透纸背的文字,模糊的图片愈加清晰。  光脚丫的爷爷  说到爷爷,一定要
期刊
一  转眼之间,外孙子Ethyn过两天就九周岁生日了,九岁的他已经是美国内华达州“天才班”(三年级)的学生。能考进“天才班”的学生,智商可谓是千里挑一,还要通过心理学博士面试才能录取。  “Ethyn真是太棒了,”跟他视频时,我由衷夸赞他说,“今年生日想要什么礼物?wiwi送你。”“wiwi”是我老家雷州话“梅梅”的读音,是他弟弟给我起的英文名字,这里还有个小故事呢!  去年我去美国探望他们,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