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船帮与万春铺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23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江,在上古《山海经》里叫沔水,到秦灭亡后称汉江。汉江是汉中人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陕西宁强县的秦岭与巴山之间,而后穿越陕西南部的勉县、汉台、城固、洋县、西乡。经西乡茶镇的新鱼坝流入安康,进入湖北省十堰市入丹江水库。汉江属中国四大水系之一,江河淮汉。
  由上古流经到现在的汉江,孕育了汉江文化,养育了一江两岸的人们,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从张角的五斗米教到湖广填川,从刀耕火种的原始劳作到先进生产力的改变,从闭塞愚鲁的文化生活到周礼孔孟的传播,从楚国属地到三国争雄,无不与汉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化和生产力的改变于其说与汉江有分不开的关系,还不如说与汉江船帮有分不开的关系。有了汉江才有了汉中、汉族、汉字、汉文化。
  汉江船帮沿汉江下湖广,过重庆,到上海,在唐代南方的税贡都是由汉江船帮运到洋县万春铺码头,再由骡马走傥骆道到长安。几千里的汉江,几万年的汉水,承载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厚重历史,承载了多少荡气回肠的人间故事。
  汉江船帮分湖北帮,安康帮,汉中帮,在汉江船帮里,以汉中帮的驾船技术最好,人合气负责任,能吃苦,对汉江水道熟悉,船多能接官货而著称于各大码头,在唐代的长安,南方的茶叶、瓷器、丝绢、香料都是从汉江运入,再把北方的毛皮、干货、域外手工、特产运往南方。可以说当时的唐长安城北有西域丝绸之路,南有汉江船帮拉纤人。
  汉江船帮里的汉中帮又分为洋县帮和汉中帮,洋县帮造的船小,装不上货物,下不了重庆,到不了上海,只能走到丹江口再把货物转到大船。但洋县帮的船老大也叫太公驾船技术好,对水道熟悉。特别是对九十里的黄金峡的那二十四道险滩太公都熟掌于心。但汉中船帮能造大船,可以下重庆,走湖广,到上海。后来就是汉中船帮造大船让洋县船帮来驾驶。这样珠连合璧,称雄汉江水运。
  由于汉江水运的成熟到发达,汉江船帮把南方的种茶技术带到了汉中,是汉中人也学会了种茶、采茶、揉茶、制茶的技术。也把南方的棕榈树、芭蕉、柑橘带到汉中种植。是汉中这块土地上也有了南方的树木和农作物。
  要说汉江船帮,就不能不说万春铺,万春铺在唐代是汉江上最大的码头,担负着唐长安城与南方的货物及行政往来。唐代,荔枝道上要过汉江,必须从万春铺过渡才是最近也最安全的路线。
  万春铺原来是汉江边上的一个由水转陆再走傥骆道进长安京城的大码头,现在变成小自然村了。从洋县龙亭镇进沟,出了沟就到汉江边,能让人感受到的就是汉江、古船、码头。那古船,那渡口承载着千年来一代代万春铺码头和两岸往来的人们古老的传说和凄美的故事。古船上有往来人们妻离子散的悲凉,也有才子佳人荣归故里的繁花。总之这古船和码头像故事。爷爷把当年本不该是故事的东西装在肚子里在汉江上漂泊到今天都把它变成了故事,不知是什么原因,可能我也是汉江边上长大的缘故吧,当我看到万春的古船和码头时就不由的有一种亲切感,觉的那是我孩童时代的再现。
  我小时候生活在汉江以南,想去县城也是要坐船的,但我们坐船是在王爷庙码头坐船过河,小孩子坐船,稍公爷爷是不收那二分钱的。王爷庙码头对面是没有码头的,船只能搁浅在那里让男人女人们脱光鞋袜过浅滩叫“过套河”,远远的看那过套河的人们和水上的东西就像漂在水上的鸭子群。
  但现在万春的渡口好多了,两头都有码头,也不让人过套河了,拖拉机、摩托车都能一下子骑到船上。技朮好的还能从船上一下子骑到河滩上。古船又上来一些人,让这条默默无闻的老渡船在这古渡口上来回往复。
  万春铺的太白庙没有人能说清楚它始于何年,也沒有人知道是谁建的,能知道的可能也就是这庙前的那几棵大古柏了吧,在它粗糙的皮肤上留下了多少岁月的年轮。但它知道汉江船帮纤夫的辛酸,纤夫们一路从九十里的黄金峡沿江而上,有锅滩、瓦滩、鳖滩,还有那叫不上名子的24道险滩,都是纤夫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船工号子和血汗滴洒在汉江边每个石头上换来的创滩夺险的安全!快出峡口也就到了太白庙了,纤夫们一棵悬着的心也落了地,船靠岸边,每个太公和纤夫们都要到太白庙里给保佑它们安全创滩过来的神仙们上一柱香,在南方船上掌舵的叫船老大,但在汉江上对舵手有一个特别尊称叫“太公”。因为在九十里的黄金峡弯急,水紧,滩多,每个滩下面都是,涌动的暗流,还有藏在水下的暗礁,不熟悉黄金峡水道的船只,那时候很难把湖广货物运到汉中,听老太公讲湖北上来的船只走到胃门必须要让汉江太公驾船才敢走这九十里的黄金峡,不然十有八九进入黄金峡的船都会触礁或在险滩翻船。


  太白庙见证了太多纤夫们的船工号子,见证了太多的汉江波浪凶涌,毫不留情地吞噬着往来的生灵。但太白庙还在,也就像人们尊重一位高龄长者一样,来往的船只都要停靠在万春铺,去太白庙里虔诚地给神仙们上香叩拜。
  所以万春铺不但成了繁忙的码头也成了汉江船帮下船休息、补给生活的驿站。万春铺人很好客,它们的好客是骨子里的,不是那种虚浮的好客,他们的好客是由来己久的,有了汉江船帮也就有了万春铺,也就有了万春铺人的厚实豁达。有了万春铺人的厚实豁达,汉江船帮也才能在此增加补给、休养生息。这地方在汉江船运发达的时候肯定是个热闱地方,虽然现在没有了船帮,也沒有了纤夫,更听不到汉江里的船工号子。
  但万春的码头还在,渡口还在,古船还在。万春铺用自己的年龄诉说着古今多少浪漫和悲沧的故事,但看那沧桑的古船的吃水線就知道,那船上所承载的来来往往的汉江船帮的故事肯定不少,太白庙里的神仙能给现在的你证明,还有庙前那几棵古柏。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其他文献
前阵子有本刊物报道了目前亚欧几个国家国民平均阅读时间的介绍情况,发现我们国家国民阅读时间和质量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我们的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历久弥新,永远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两千多年的游牧文化和一直都在延续的耕读文明,在长达两千多年相互渗透、促进、磨合中形成了我们今天兼收并蓄、包容至鉴,美美与共的独特中华文明。历史曾就有“十年寒窗苦,
期刊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陀镇,位于潇贺古道的西侧,今昭平县的中部,中间是丘陵地带,四面环山,形状似陀螺,素有小盆地之称。位于桂江北面,故名北陀。全镇总面积为四百一十七平方公里。下辖十三个村委,总人口为3.78万。  这样的小镇在贺州有很多个。北陀镇,它不像黄姚古镇一样,山可以入画,水可以入诗。北陀的山水,给人的印象是,它不显山,不露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说北陀是藏着的,掖着的
期刊
诗意的绿春  踏上春天的汽车,绿春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一一呼啸而过,公路上粉红的樱花排列齐整,在一片片树荫的衬托下似千余名新娘子羞羞答答绽放最美丽的辉煌与灿烂。连日的阴雨在我们到来之际嘎然而止,阳光穿透乌云,绿春县城宛如刚出浴的少妇晶莹剔透。  翌日清晨,县城对面的哀牢山上云遮雾绕,错落有致的哈尼山寨披上婚纱,云海包围了树林和山腰,山峰与树尖若隐若现、若即若离。霎时,太阳光拨开云层,独独照射在山洼的
期刊
深秋的一个机会,踏上老家的山路,连绵起伏的山丘到处一片枯黄,天空灰白,四周一片死气沉沉,偶尔有山雀飞过,间或留下几声哀鸣,在山頂就看到了奶奶老屋门前的那棵挺拔的老榆树,那棵不知生长了多少年的老榆树。儿时每到春天,上树打榆钱的情景再浮眼前,此时仿佛看到奶奶(娘娘)正迈着蹒跚的脚步,怀里抱着柴火,走在门前的小路上。  奶奶是北方农村一位极其平凡的妇女,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16岁就随父母命嫁到梁外地区生
期刊
洮河,这条河流为黄河上游支河流,很早以前旧社会落后,科技不发达,过河只有水浆、木船,在生活中,人们都离不开这条河流,家住在河边的老百姓们经常在河边上玩水,从少年时期就学游泳,刚开始在水浅的地方玩水学游泳,一旦出门就能见到河,天天玩水,长期以来,越玩越会玩,学会游泳浮出水面后,慢慢地游到河水水面中间,可以水面上正常游泳了,特别是夏天,河边上的人为了方便洗澡和锻炼身体,洮河一带的人都在水上游泳,看起来
期刊
少年时不懂父爱,蓦然回首,依旧存在。  我不知道如何去用简单的、朴实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描述我对父亲的爱,天生对父亲的畏惧感,天生对父亲的懦弱感,这不是从外表所延伸的,而是真实的源自内心的不安,也许早已深深地给予了内心的枷锁。对父爱的迷茫程度超出了我的认知能力,常说到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可是这人世间最大的爱却懂得迟了,慢了,没有赶上车站的那最后一列班车,汽笛声久久回绕,刺破了寂静的漫漫长夜,我不能安
期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红高粱》演出之后,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股“红高粱”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红高粱,给亿万中国人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由此,我想到了生长在青藏高原的一种农作物——青稞。  青稞属于禾本科大麦属,在植物的谱系里,青稞是青藏高原的土著。青稞产于西藏、青海,以及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正好和青藏高原的地域吻合。据资料介绍,青稞在青藏高原的种植历史在3500~4000年,这个时间几乎
期刊
多年前的一个八月,难忘的“行路难”。  那年,我从大漠深处的茫崖到省会西宁参加一个省摄影界的会议。会议结束后,归心似箭。当日傍晚,即乘上了西行的货车,开始了1300多公里的归程。  车,伴随着一曲“天上飘下毛毛细雨,淋湿了我的头发,滋润着大地的胸怀……”疾驶在蜿蜒起伏的公路上,我的心也随同音乐一起飘荡、飞扬,完全陶醉、沉浸在会议结束后的那份轻松感中。可谁也不曾料到,车驶过湟源没多久,发出异样的响声
期刊
北疆的秋向来是静悄悄地来,停留的时间极短,总是伴随着一两场冷风一吹而散,于是常会使得人产生错觉:北疆的一年里,只有三季。  这样的错觉我亦时常有,可幸运的是,今年的雪只在十月里匆匆忙忙的来过一回,并未早早的吓走秋,我终于还是在秋的尾巴,寻到了它的痕迹,是一个早晨,在十一月里。  天色未明的风里还带有一丝夜里的寒意,我踏着晨意向屋后的柏油路走去,我是带有一些期盼的,昨夜入睡时,同舍的朋友告诉我:北疆
期刊
盛夏,蔚蓝色的天空挂着火球似的太阳,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道路两旁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散地立在那里。就连空气也是热烘烘的,人一动就浑身冒汗。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踩下去像在烤炉上行走。天气闷热得要命,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太阳刚一出来,整个城市像个蒸笼,使人喘不过气来。  因为炎热让人们无不汗流浃背,喘息连连。夏天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毅力,因为闷热,便滋生出许多烦躁。每每热的难以忍耐之时,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