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本课程“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的德育目标、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表述更加清晰,也能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程核心特点。对于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明确、清晰而具体的阐述,也更有利于教师把握。下面,笔者结合三下年级第四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第3课“我们这样生活”第一课时的教学,谈谈对课程性质的理解。
“我们这样生活”是“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是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依据课标中“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编写的。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确立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这一核心。如果离开这一核心内容空谈追求课程的综合性,就等于是舍本逐末。下面是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一)认识原始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谈原始人的生活。
(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三)认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古到今,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生活的发展,在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应该说对比是明显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以前生活的了解,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体验,甚至产生了诸如“原始人多自由呀,他们的生活环境多环保呀”等错误的认识。虽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谓的“自由、环保”是怎样的,但学生的认识始终比较模糊,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设计二:
(一)通过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1.讨论出行方式、选择线路。
2.交流春游活动要准备哪些方面。
3.方案设计。
4.活动交流:吃什么,玩什么,还要带什么?
5.确定方案。
(二)感受古人的生活。
(三)感受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同样一个教学内容,但两个设计着眼点完全不同。设计一以了解生活变化、发展为主,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设计二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得出了“行要方便安全,穿要舒适得体,吃要健康适量,玩要遵守规则”,始终坚持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更是明白了我们该怎样生活。把现代生活作为重点,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真实可触摸,学生有体验,更能激发他们的共鸣,而且通过讨论交流能给学生的生活指导性的意见,使他们更好地生活。把原始人的生活放在后面,引发学生对两种生活的对比与思考,不用更多的语言,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触。
在坚持课程核心的同时,在设计二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师:(出示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到瓜渚湖的地图,如果从学校出发,可以怎么去?
生:走着去。也可以利用滑板、校车、三轮车,还可以让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出行的方式真多!可作为集体活动,哪种出行方法最经济安全?
……
师:现在我们来看线路,你会选择哪一条?(课件出示三种颜色的三种线路)
……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方便、安全的出行方式、线路,是对生活经验的一次梳理;通过地图、线路图选择合适线路,是对生活经验的一次提升,说不定以后遇到出行,学生真的会找来地图研究一番呢。不同的出行方式,不同的出行线路的选择,体现了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互相促进,也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交流过程中小结出来的吃、穿、行、玩健康又安全的生活方式,更是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集体主义、地理环境教育和生命与安全教育。因此,活动设计二充分体现了品德学科的核心,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着重强调了学生生活对于本课程的价值,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己”的一切。
1.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生活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加,有时让我们教师也觉得如今的学生的确厉害。因此,光是提供一些信息给学生,已不能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现在的学生缺少的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如何用获得的信息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春游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春游前,班主任老师往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强调这强调那的,虽然如此,在春游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忘了这忘了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迫地接受教育,缺少自身的需要。如何在组织春游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设计的理念之一。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指导,这是设计时我们要考虑的。我们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原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在这堂课以前,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学生,主要是了解对春游的感受;也有教师,主要是了解春游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春游十分喜欢,对春游要带的物品也说得头头是道,品种之丰富也令我们咋舌。但也有困惑,如有些时候东西带多了觉得太重,还麻烦,带少了在游玩过程中发现缺这缺那的;在游玩过程中,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调查获得的这些信息,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成为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2.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
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社会,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亲身实践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方式。在设计时,我们通过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来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既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唤醒,又通过亲身经历的方案设计来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
师:选择了出行方式,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生:可乐、饼干……
师:你想到了吃。
生:相机、风筝、面包……
师:风筝用来干什么?
生:可以玩。
师:你不但想到了带什么,还想到了我们可以玩什么。
师:还要准备什么?
生:运动服。
师:为什么?
生:穿着舒服,也可以穿校服。
师:穿校服还有什么作用?
生:容易找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春游要带什么,而且通过穿什么舒适得体的指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穿着的注意点。正是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指导的目的性更强了,学生也更能明白穿什么、为什么穿。
教学片段二:
师:看,这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案,多好的活动方案!请班长上来打上我们的班级名称。(班长上讲台在电脑中输入班级名称)这就是我们班的春游活动方案。
师:我们今年去春游了吗?
生:还没有。
师:真没有?
生:真没有。
师:我们的大队辅导员在吗?我想问一下大队辅导员,学校近阶段有没有组织春游的打算?
大队辅导员:我们有这个打算,如果我们三年级去春游,一定采用我们班同学的活动方案。
在这个片段中,在活动方案前输入班级名称,就成了自己班的活动方案,使学生享受到了劳动的成果,在无形中也告诉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就增加了方案的实践意义。同时,大队辅导员的话,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设计的方案还可以成为全年级的春游方案,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受到了教育,又收获了成功。而在以后的春游活动中,将通过实践来检验方案是否成功,又给了学生一种期待,这种幸福感和期待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获得。
三、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1.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设计二”中,以设计“春游活动方案”为重点,正是因为当时正是春游时节,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线路,你会选择哪一条?(幻灯出示红、黄、蓝三条线路)
生:我选择红色线路,可以边走边看风景。
师:你这个想法很好。
生:我选择黄色线路,因为它最短、最近。
师:是的,我们出行的路线很多,要选择最方便的。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把线路选择通过地图的形式来展示,也是契合了当今生活中外出游玩通过查找地图来选择合适的路线。把生活中的一些现实场景在课堂中加以还原,通过课堂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以后的生活实践中。
2.教学空间向课外延伸
在“设计二”中,根据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切合时空,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我们把“现代人的生活”通过春游活动进行某些方面的展示,把教学空间拓展得更为广阔。同时,一堂课中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40分钟,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时间加以实践,这也使教学空间得以延伸。学生在以后的春游活动中,落实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本堂课的延续,因此40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这一堂课还没有结束。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的草坪上,甚至设置在春游的目的地,那会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教学的空间更为开放。
3.教学评价更多样
课程评价应重过程胜于重结论,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体验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回报。如在讨论出行方式时,当学生说坐公交车、父母接送时,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集体活动坐公交车、父母接送是否合适?”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评价是有思维内涵的。
又如在“教学片段二”中,输入班级名称成为自己班的春游活动方案,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肯定,而大队辅导员对春游活动方案的肯定,又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赞许,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这种效果是上课教师的评价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教学评价的角度、评价的主体多样而灵活,更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312070)
“我们这样生活”是“我们共同的世界”这一主题的内容,是根据课程三维目标“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依据课标中“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科技要为人类造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这一内容编写的。在第一课时中,我们确立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日益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体现课程的综合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这一核心。如果离开这一核心内容空谈追求课程的综合性,就等于是舍本逐末。下面是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
(一)认识原始人的生活,从衣、食、住、行谈原始人的生活。
(二)谈谈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生活。
(三)认识今天多姿多彩的生活。
从古到今,分别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来了解生活的发展,在对比中感受生活的变化。应该说对比是明显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其中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因为学生缺乏对以前生活的了解,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体验,甚至产生了诸如“原始人多自由呀,他们的生活环境多环保呀”等错误的认识。虽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所谓的“自由、环保”是怎样的,但学生的认识始终比较模糊,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设计二:
(一)通过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1.讨论出行方式、选择线路。
2.交流春游活动要准备哪些方面。
3.方案设计。
4.活动交流:吃什么,玩什么,还要带什么?
5.确定方案。
(二)感受古人的生活。
(三)感受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
同样一个教学内容,但两个设计着眼点完全不同。设计一以了解生活变化、发展为主,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无法唤起学生的共鸣。设计二让学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体验者,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如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得出了“行要方便安全,穿要舒适得体,吃要健康适量,玩要遵守规则”,始终坚持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一堂课学生不仅了解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更是明白了我们该怎样生活。把现代生活作为重点,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真实可触摸,学生有体验,更能激发他们的共鸣,而且通过讨论交流能给学生的生活指导性的意见,使他们更好地生活。把原始人的生活放在后面,引发学生对两种生活的对比与思考,不用更多的语言,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感触。
在坚持课程核心的同时,在设计二中也很好地体现了品德课程的综合性。
师:(出示地图)这是我们学校到瓜渚湖的地图,如果从学校出发,可以怎么去?
生:走着去。也可以利用滑板、校车、三轮车,还可以让爸爸、妈妈接送……
师:我们出行的方式真多!可作为集体活动,哪种出行方法最经济安全?
……
师:现在我们来看线路,你会选择哪一条?(课件出示三种颜色的三种线路)
……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选择方便、安全的出行方式、线路,是对生活经验的一次梳理;通过地图、线路图选择合适线路,是对生活经验的一次提升,说不定以后遇到出行,学生真的会找来地图研究一番呢。不同的出行方式,不同的出行线路的选择,体现了学生生活经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的彼此渗透和互相促进,也从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去理解、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这充分体现了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内在整合。交流过程中小结出来的吃、穿、行、玩健康又安全的生活方式,更是有机融合品德和规则教育,集体主义、地理环境教育和生命与安全教育。因此,活动设计二充分体现了品德学科的核心,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
二、以学生的生活为原点,体现课程的实践性
“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2011年版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的阐述着重强调了学生生活对于本课程的价值,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学生“自己”的一切。
1.从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学生生活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社会,信息量的增加,有时让我们教师也觉得如今的学生的确厉害。因此,光是提供一些信息给学生,已不能适应学生生活的需要。现在的学生缺少的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整理出有用的信息,如何用获得的信息去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春游活动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在春游前,班主任老师往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强调这强调那的,虽然如此,在春游过程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忘了这忘了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迫地接受教育,缺少自身的需要。如何在组织春游的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设计的理念之一。
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指导,这是设计时我们要考虑的。我们要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原点,通过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在这堂课以前,我们进行了课前调查,调查的对象有学生,主要是了解对春游的感受;也有教师,主要是了解春游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春游十分喜欢,对春游要带的物品也说得头头是道,品种之丰富也令我们咋舌。但也有困惑,如有些时候东西带多了觉得太重,还麻烦,带少了在游玩过程中发现缺这缺那的;在游玩过程中,部分学生也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调查获得的这些信息,是学生自己的生活,也因此成为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2.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
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社会,才能提升学生的生活。因此,亲身实践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方式。在设计时,我们通过设计“春游活动方案”来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既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唤醒,又通过亲身经历的方案设计来达到教育自己的目的。
教学片段一:
师:选择了出行方式,我们还要准备什么?
生:可乐、饼干……
师:你想到了吃。
生:相机、风筝、面包……
师:风筝用来干什么?
生:可以玩。
师:你不但想到了带什么,还想到了我们可以玩什么。
师:还要准备什么?
生:运动服。
师:为什么?
生:穿着舒服,也可以穿校服。
师:穿校服还有什么作用?
生:容易找到。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得出春游要带什么,而且通过穿什么舒适得体的指导,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穿着的注意点。正是有了学生的亲身参与,指导的目的性更强了,学生也更能明白穿什么、为什么穿。
教学片段二:
师:看,这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方案,多好的活动方案!请班长上来打上我们的班级名称。(班长上讲台在电脑中输入班级名称)这就是我们班的春游活动方案。
师:我们今年去春游了吗?
生:还没有。
师:真没有?
生:真没有。
师:我们的大队辅导员在吗?我想问一下大队辅导员,学校近阶段有没有组织春游的打算?
大队辅导员:我们有这个打算,如果我们三年级去春游,一定采用我们班同学的活动方案。
在这个片段中,在活动方案前输入班级名称,就成了自己班的活动方案,使学生享受到了劳动的成果,在无形中也告诉学生“我的地盘我做主”,这就增加了方案的实践意义。同时,大队辅导员的话,让学生更加明白自己设计的方案还可以成为全年级的春游方案,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既受到了教育,又收获了成功。而在以后的春游活动中,将通过实践来检验方案是否成功,又给了学生一种期待,这种幸福感和期待感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获得。
三、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1.关注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在“设计二”中,以设计“春游活动方案”为重点,正是因为当时正是春游时节,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是学生社会性发展的需要。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线路,你会选择哪一条?(幻灯出示红、黄、蓝三条线路)
生:我选择红色线路,可以边走边看风景。
师:你这个想法很好。
生:我选择黄色线路,因为它最短、最近。
师:是的,我们出行的路线很多,要选择最方便的。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把线路选择通过地图的形式来展示,也是契合了当今生活中外出游玩通过查找地图来选择合适的路线。把生活中的一些现实场景在课堂中加以还原,通过课堂指导,使学生能更好地参与到以后的生活实践中。
2.教学空间向课外延伸
在“设计二”中,根据社会生活中的需要,切合时空,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我们把“现代人的生活”通过春游活动进行某些方面的展示,把教学空间拓展得更为广阔。同时,一堂课中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课堂40分钟,还需要更多的课外时间加以实践,这也使教学空间得以延伸。学生在以后的春游活动中,落实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本堂课的延续,因此40分钟的课堂结束了,但这一堂课还没有结束。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把课堂设在学校的草坪上,甚至设置在春游的目的地,那会创设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使教学的空间更为开放。
3.教学评价更多样
课程评价应重过程胜于重结论,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锻炼意志、体验生活是对学生最好的回报。如在讨论出行方式时,当学生说坐公交车、父母接送时,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提出问题要学生思考:“集体活动坐公交车、父母接送是否合适?”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评价是有思维内涵的。
又如在“教学片段二”中,输入班级名称成为自己班的春游活动方案,是对学生讨论结果的肯定,而大队辅导员对春游活动方案的肯定,又让学生得到了更多的赞许,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这种效果是上课教师的评价所不能达到的。因此,教学评价的角度、评价的主体多样而灵活,更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
(浙江省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3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