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特兹:在宝丽来时光中消融伤痛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ancom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安德烈·柯特兹(1894~1985)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作为现代摄影的拓荒者,他的作品和拍摄理念一直给全世界的摄影家带来启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罗伯特·卡帕、比尔·布兰德、曼·雷、布列松等后来的摄影大师们。
  但在他的拍摄生涯中,有那么一组照片,非常地与众不同。这是一组用宝丽来拍摄的作品。照片中沉郁的色彩和光影中饱藏着某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宝丽来的相纸和色调本身便带有一种怀旧和超现实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频频出现在照片之中、歪着头的透明玻璃小人半身像,它们可谓是这个系列作品的线索和灵魂。
  《宝丽来》(The Polaroids)这本摄影集中的照片是80岁的柯特兹在独居生活中创作的,饱含着他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当时他的妻子离世不久,他抱病在身,独居在纽约市华盛顿北广场的一间公寓里,身体上的限制使得他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公寓。可以想象,处于力不从心的晚年、经历了丧妻之痛的柯特兹,在精神上正处在人生中的低谷。
  摄影师与作品的相遇,既是缘分,也是命运。在这之后他便开始创作“宝丽来”系列,这些照片中充满了令人捉摸不透的灵气,不同的人在照片中看到不同的意境:安静、平和、回忆、忍耐、沉默、孤独、渴望……有的照片看起来也许并不让人轻松,但这些照片对于摄影师本人来说,或许正是晚年生活中的止痛剂和强心针。
  好的照片可以治愈人心。有些是他者的良药,温暖的色调、快乐的主题一时让人沉浸其中;而按下快门,这个动作或许也是摄影师释放情绪的闸口,波涛汹涌的情绪瞬间融化为即刻平静的影像。而柯特兹也正是在创作这一张又一张小小的照片的过程中,渐渐消融着内心巨大的痛苦。
  柯特兹与伊丽莎白
  安德烈·柯特兹这位摄影大师的作品,我们可能略知一二,但这位大师的感情生活,我们恐怕知之甚少。如果不了解他的爱情与婚姻,读者也许就不会理解这组宝丽来作品中包含的深沉情绪。
  1918年,25岁的柯特兹与伊丽莎白·所罗门(后更名为伊丽莎白·萨利)相识于他当时工作的证券交易所。此后,他用尽各种浪漫的手段来追求这位让他疯狂迷恋的女子。在柯特兹的强烈攻势下,伊丽莎白答应了他的求婚,成为了他的未婚妻,也成为他今后人生中的灵魂伴侣。
  1925年,为了学习摄影,柯特兹移居法国,与伊丽莎白分隔两地,但两人仍执着地维持着这段异地恋情,长达六年之久。直到1931年,伊丽莎白才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柯特兹一起在巴黎定居,并于1933年结为夫妻。恋爱中,两个人遭遇的重重阻碍,反而让彼此更加坚定。新婚生活非常甜蜜,据说,为了多陪伴在新婚妻子身边,柯特兹和艺术圈朋友们的来往都少了许多。
  1936年,他们因为政治和战争原因移居纽约。当时美国的生活比想象中艰辛太多,他的作品在美国的摄影界也长期得不到认可。他受尽打击,将那段时日称为“绝对的悲剧”。妻子伊丽莎白陪着他熬过了最艰难、最不得志的时光。
  定居纽约之后,伊丽莎白开始自己经营一家化妆品公司,并小有成就。她没有让柯特兹放弃梦想,而是一直支持着丈夫的摄影事业。终于,沉寂了二十多年的柯特兹在七十岁的时候,重新获得了美国摄影界的认可和垂青。
  伊丽莎白也是柯特兹创作中的御用模特儿,在柯特兹漫长的一生中,伊丽莎白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灵感来源。
  宝丽来时光
  1977年,伊丽莎白死于癌症,这对柯特兹来说无疑是极为沉重的打击。在《宝丽来》这本摄影集的开头,有这样一段话:“……安德烈·柯特兹在精神和肉体上已经筋疲力尽,在他的人生伴侣伊丽莎白去世后,他一蹶不振,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1979年,他从朋友处得到了一个新型号的SX-70宝丽来相机,并开始尝试用它创作。一天,柯特兹偶然看到街边一家小店在售卖透明的玻璃小人,他突然联想到他的妻子,就毫不犹豫买了下来。此后,这两个玻璃小人成为了柯特兹灵感的源泉。他将这些玻璃小人摆在不同的场景中,用宝丽来为它们拍照。这给予了柯特兹新的灵感,一种创作的欲望渐渐地缓解了他内心的痛苦,并使他拾回对生活的信心。
  《宝丽来》摄影集里有一段柯特兹的自白:“我开始慢慢地拍照片,非常慢、非常慢,但是不久我就陷入一种疯狂的状态。我喜欢在早晨和黄昏拍照。早晨天空的光线非常美,而黄昏的时候又千变万化。我经常从一早开始创作,然后就无法停下来,时间好像总是偷偷溜走了。忘记了吃药,忘记了饥饿,忘记了身体的痛苦,也忘记了悲伤。”
  在这系列的照片中,你可以体会到这种漫长的专注。每一幅简洁的画面背后,都有着漫长的凝视。柯特兹把每一天经历的心绪都注入了照片之中。窗边的花、手边的小摆设、阴晴不定的天空,还有那些时而成双成对、时而形单影只的玻璃小人。每张照片的画面都极其简单,好像是平淡生活中不经意的记录,并不给人多余的信息。
  寓言师与造梦者
  在这些照片中,伊丽莎白的肖像出现过一次:在一张冲印出来的伊丽莎白的特写照片上,放着柯特兹亲手制作的一只荆棘王冠。这张肖像照是在1933年他们的婚礼上拍摄的,本来是两人的合照,在1960年的时候,柯特兹把这张照片进行了剪裁,只留下了伊丽莎白的正脸和自己搭在她肩膀上的手。他说这种剪裁是一种视觉上的比喻,意为“我的另一半(My better half)”。
  在西方文化中,荆棘象征着苦痛和磨难。耶稣在被钉在十字架上之前,曾经被戴上荆棘王冠,忍受苦难与屈辱,替世人受难。此物象征着磨难,也是救赎。在自己妻子的肖像上放置一枚手编荆棘王冠,正是暗喻了失去妻子之后,柯特兹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巨大创伤。但与之相反,人们似乎没有从整张照片感受出那种悲恸欲绝,反而读出一种平静。柯特兹从不在作品中夸大自己的悲哀,反而彰显出一种克制的美,值得人反复回味。
  这些正如柯特兹一贯的摄影风格:简洁。他不喜欢对自己的照片进行过多的评论和阐释,对他来说,赋予照片意义远不如从生活中简单地捕捉它们来得重要。解读照片,应该是每位观者自己的事情。照片如同寓言,充满了诗意之美。这也是柯特兹作品的魅力之一。
  在这系列的照片中,最重要的意象就是玻璃小人。如果仔细端详那些透明的玻璃小人的照片,你会觉得陷入了一种巨大的沉默。柯特兹像是在用一种难以名状的镜头语言,对亡妻伊丽莎白传达思念。奇妙的是,很难分辨柯特兹传达的究竟是哪一种具体的情感。憧憬中埋藏伤感,孤独中包含安详,他的照片像一种情绪混合物,有一种微妙而复杂的灵气,给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感觉。
  天空之下两个小人彼此依偎的照片出现了很多次。柯特兹也许是把这两个小人当作自己和妻子的化身。虽然现实不能如人愿,但他还是希望将心中的美好场景营造出来,如同制造梦境。在梦境中,他和妻子仍然一起度过每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在天空下分享每一天的日升日落。对柯特兹来说,相机具有建构梦境的魔法。
  读者们也会看到一些略微伤感的照片,比如有这样一张:夕阳从窗外照进来,仍然是两尊相依的玻璃小人,而墙上却投射出柯特兹一个人的影子。在这张照片中,柯特兹将现实与“梦境”融合在一起,如同一个直视自我的局外人。即便对心中的梦境百般眷恋,但他终究明白自己的所失与无能为力。
  造梦师营造梦境,却并不沉溺。因为一味沉浸在幻境中,只是另一种逃避,就像对药物上瘾。治愈并不等于自我麻醉,柯特兹也只是在创作中缓解痛苦。
  如果说安德烈·柯特兹早期的作品是描绘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印象,那么“宝丽来”系列的照片便是他对自己内心的审视与观照。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先认识世界,最终总是为了面对自己。柯特兹用相片记录他的梦、憧憬与哀愁,他的衰老、相思与恐惧。用摄影的方式,在生命中留下坐标,才是不畏伤痛继续前行的良药。
  活在这个世上,人很难从不面对伤害。而治愈,是用各种方式,温柔地对待自己的心。但说到底,它并不是营造幻象,也不是自我沉溺,它应该是克制的、包容的,有一种向上而不言弃的力量。它应该是不动声色的披荆斩棘,是温和委婉的身心相抗。
  1985年9月28日,柯特兹在睡梦中平静地离世。他终于又能与妻子相守在一起了。
其他文献
有人说,新华社就像一台不停转动的大机器,记者就是其中的一颗颗螺丝钉。做一颗螺丝钉,就意味着坚守在一个岗位上,无论是这岗位是关键还是平凡,是危险还是安宁。    阿富汗战场历险  著名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意思是,一个好的摄影记者,对拍摄对象、对突发事件,要尽可能地靠近。  2001年阿富汗战争爆发前夕,10月4日,新华社莫斯科分社摄影记者王长山与文字
期刊
6月8日,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全球同步发布了NEX-C3数码微单相机和α35数码单电相机。   NEX-C3的“C”代表Compact,意为更小巧的机身。从视觉上看,NEX-C3颇为圆润,手柄部分采用了弧形的设计曲线,更加贴合手部握持感。此次,索尼为NEX-C3设计了三种颜色:粉色、银色和黑色。NEX-C3采用了新研发的1620万像素Exmor APS HD CMOS影像传感器。大尺寸APS-C、
期刊
在摄影和手机紧密结合的今天,手机拍摄可以说是视觉上的“零食”,就像走在路上看到摆设诱人的零食摊一样,会让人产生一种不想错过的冲动和激情,特别在当今利用数码技术进行拍摄的时代里,几乎在按下快门以后,每个人都会立刻去检视自己拍到了什么。这就相当于让每个人即刻就“尝”到了这份“零食”为自己带来的视觉上的“味道”。这份冲动和所获得的感觉,确实和品尝零食没有太大的差异。也可以说是一份享受。也可能正因此,无论
期刊
编者提示:本期月赛主题为荷花睡莲。2011年度“尼康奖”月赛,继续以主题形式开展,后续的主题分别如下:八月,民族风情;九月,神州风光;十月,时尚风采;十一月,人物肖像;十二月,街拍纪实。    蜂拥而至 *  (江西) 李伟民  难得的瞬间,构图简洁,色调雅致,动静相宜,逆光造就画面的舞台感。左下花瓣靠下的光斑略为分散视线,可考虑以此为界剪裁。    含羞待放 *   (河北)王树良  光线控制到
期刊
“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新闻发布会5月27日在北京举行,大赛官网(http: //www.zoom-inpoverty.org)、微博(http://t.home.news.cn/photoxh#M)随后上线,大赛进入征稿阶段。  大赛由新华社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举办,旨在通过摄影大赛和图片展示的方式聚焦贫困,将造成贫困的原因、应对办法和消除贫困取得的成果反映出来,唤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贫困问
期刊
6月10日,经过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刘灿国、人像摄影师刘明、本刊编辑洛瑶对参赛的38人(每人限投3张)113幅作品的多轮评选,在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专业市场部3位职员的监督下,“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出炉。一等奖,奖价值1500元的奖品;二等奖,各奖价值800元的奖品;三等奖,各奖价值300元的奖品;优秀奖,各奖价值50元的奖品。奖品由新康华有限公司和新康华影友俱乐部赞助,感谢佳能公
期刊
我们站在尘埃中,紧握梦想。  春天距离冬天只有一季,却显得最为漫长。在又一个轮回里,我们重又燃起希望,努力说服自己,开始新的等待。  据说,人类一切的智慧都蕴藏在这两个词之中:等待与希望。  1月19日,在孟加拉首都达卡,一名男孩手持气球站在河边的垃圾堆旁。  点评:我们站在尘埃中,紧握梦想。  1月24日,美国人马特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举行的纹身展上进行展示。(法新社照片)  点评:纹身的理由有很
期刊
“模特儿出来了!”不知谁喊一声,一位五四时期女学生模样造型的模特儿走出新华社综合楼一层大厅,朝着南面的红楼走去。一大片“长枪短炮”瞬间调转方向,随着模特儿的脚步奔了过去,快门的咔嚓声骤然响起。  6月2日下午,“新康华杯”新华社红楼人像拍摄比赛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新华社红一楼、红二楼进行。本次比赛由新华社培训中心、新华网、《摄影世界》杂志社主办,旨在通过这样的提高性培训班课程设置,来巩固学员们经
期刊
由奥神传媒、江西省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主办,三清山管委会旅游局、《旅伴》杂志承办的沿着铁路线去旅行第三站“清灵之韵至善之美”活动于2011年5月18日至21日在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如期举办并圆满落下帷幕。本次活动联合众多知名媒体,面向全国免费招募摄影爱好者,最终来自北京、天津、广东、湖北、湖南、上海、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福建等地5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另外还有来自韩国及孟加拉的四位外籍影友
期刊
编者按:2011年5月17~19日,在北京CBD一个约300平方米的房间里,整齐地展示了几千张从19世纪中叶的摄影名作到当代影像艺术品。跨越了150年的影像艺术品,让观者如同行走在岁月的长河里,感受着心灵里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震撼。这是华辰2011年春拍的预展现场,也是2011年众多春春季拍卖会中唯一的影像专场,吸引着远至纽约、巴黎的摄影藏家的到来。春拍落锤后,本刊采访了华辰影像,以期探究中国影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