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昭昭 使人昭昭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h6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须识“道”
  
  曾经也和很多人一样,做着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最大化地运用多媒体、耐心制作精美课件、课上得热热闹闹的……但是,我心里隐隐约约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它来自于我的劳累与学生们收效不大的学习效果。
  通过在“教师发展学校”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渐渐意识到,求根务本,把握语文学科的内涵和文本的“道”,才能求得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课要有语文课的性质特点,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形象化。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先进行本色阅读,再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品味文章的“道”之所在。另外,课上又不能只求把文中的道理讲清楚就万事大吉,要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对语文学科内涵的理解,让我清楚了怎样做“语文”的事情,对文本内容的准确把握,为我上好语文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须得“道”
  
  本色阅读,是教师得“道”的起点。以《我若为王》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文章主旨的探讨上,人们似乎清一色地认为是批判奴才思想。但通过阅读,我认为应是批判王权意识。
   我的阅读自题目始。初看题目我有一个阅读预设:以“我若为王”为题,作者会写什么呢?作者是否想通过假设自己为王,来写“王”应该怎样来做,假此批判当朝者?抑或是矛头指向“王”没有能力或者昏庸腐朽等,评判“王”明达贤能的标准?但看完文章之后,我惊得目瞪口呆。作者所写和我的假想大相径庭。为什么自己假想的内容和作者所写有如此天壤之别呢?只因为我和作者对“王”的含义理解不一样。我所理解的王,是在文学及影视作品中那些勤勉廉洁、明达贤能的光辉形象,但作者眼里的“王”是“封建的残物”,应完全推翻。显然,作者批判的是人们头脑中的王权意识。这样,文章的主旨就水到渠成地被我读出来了。
  这个过程让我意识到,以往我常常在没有很深入理解文本时,就去看所谓“示范教案”,然后为现成的结论找论据证明,缺少了本色阅读和真知灼见,这显然不可能教好语文。
  
  学生须得“道”
  
  我认为,教师对文本理解清楚了,就像找到了文本中的“金子”。教师应该是一个淘金者,而不是挖沙匠。有时我们认为给了学生很多,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给学生的是“金子”还是“沙子”。
  教师不仅要给学生“金子”,还要让更多的学生淘到“金子”,让他们享受自己的劳作和收获。学生会坚信文章之中有“金子”并珍视这淘金的过程。反之,如果教师让学生感觉的只是淘金的疲惫,甚至自欺欺人地把泛黄的粗糙沙砾当作金子来敷衍自己的收成,语文教育就无从谈起了。生命的茁壮来自真诚的体验与感悟,在师生同行的道路上,孺子不可欺。
  “教师发展学校”给我带来了课堂生机和教学自信。我越来越感到教师对学科性质和文本内容的正确把握和深刻理解的重要了——读懂了,才能讲明白,以其昭昭,才能使人昭昭。不必冥思苦想教学形式、方法、流程设计,教师自己先把文章把握到位了,一切才能水到渠成。所以,我认为,“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其实很朴素,它的核心就是让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做好份内的事。□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关键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教学方法;分析  在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很特殊,每年都在加强。近些年,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一直在使用实际行动验证国内教育发展。舞蹈属于艺术教育中很特殊的专业和内容,深受各个学校重视与关注。从20世纪开始,国内众多院校就已经开设了舞蹈专业,用于满足社会对舞蹈、艺术教育的要求。相较于音乐专业,舞蹈专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晚,虽然20世纪就已经开设,但仍有很多困境需要处理。舞蹈教育
期刊
在我国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政策的影响下,竹笛音乐作为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重视.本文是以关于中国竹笛音乐的硕博论文为研究对象,来关注中国竹笛音乐研究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展望性的研究思路.
在已有的歌剧作品中,观众更多探讨的是歌剧作品本身.然而对于歌剧作品创作背后的歌剧观,总是人云亦云,误判了不同歌剧作曲家的歌剧观,认为各个观点之间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但事实却不见得如此.本文从理解力角度入手,以基础性理解、分析性理解、启发性理解、升华性理解四个层次,探讨由于不同层次的理解之下,对蒙特威尔第、格鲁克、莫扎特、瓦格纳四位作曲家歌剧观的理解,以求达到更为深层次的认识.
期刊
洛社“凤羽龙”作为江南龙舞的一部分,在中华龙舞文化中独树一帜。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对苏南非遗舞蹈“凤羽龙”进行深入思考。笔者从“凤羽龙”本体出发,探究其起源、技艺特征以及传承和发展脉络,并对当今凤羽龙发展现状的矛盾性提出见解。旨在引起人们对非遗舞蹈“凤羽龙”的重视和探讨,以促进江南龙舞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音乐发展的多元化,为乐器赋予了新的语义.在以往的认知中,电贝司是流行音乐电声乐队中的主角之一,对于一种音乐类型而言,它是近乎“符号化”的存在.但随着其表现领域的外延扩展,和独立演奏地位的逐渐巩固,电贝司在“主场”之外的实践似乎更能引起关注、反思和讨论.本文偏重于从理论层面看待电贝司在当下的内涵与价值,选取的视角与哲学范畴有关,与演奏、教学、欣赏亦有关.此处或许我们并不集中于分析某部作品,也不依赖于从技术层面剖析表现的手段和方法,但正是这种“局外人”的观感,更容易带来平衡、克制的观点.一是与电贝司表现形式相
[关键词]古琴;音乐传播;创新研究  古琴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古往今来,诸多名流大家都写有夸赞琴声旋律优美的诗词歌赋,例如欧阳修《赠无为军李道士》“音如石上泻流水,泻之不竭由源深”;刘长卿《听弹琴》“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等,这些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渲染着文人墨客对于琴的喜爱,更能从其中感受到古时琴艺所传递的感染力是十分强烈的。“古调
民族民间舞蹈诞生于民间,陪伴着我们的先辈走过了千百个春秋,在过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在全球一体化和文明现代化的大趋势下,参与群体愈发缩减,功能及规模有所式微.本文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在民间与庙堂的关系、古今与中西的定位、传承策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的探讨,来梳理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问题,以期今后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与研究.
贝多芬作为一位音乐巨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文章选取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第十一、第十七以及第二十一首作品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帮助演奏者、研究者、欣赏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特点以及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