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动感十足”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ding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我不禁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教法在变,理念在变,形式在变……“教无定法,善变则通”,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前进的!作为一线教师不可能毫无感触。现仅就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谈谈我的教学探索。
  一、动感之一:观念的变动
  众所周知,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语文是“大语文”,那是因为她有着最广博的天地!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教学方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老师都习惯一领到新教材,就去翻看内容,以便注意一下教材的编排,我也不例外。《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这篇短文被安排在第五单元。我想既然是好习惯,为什么不能早些培养呢?于是我把这篇短文更改在开学的第一天去学习。在以往,遇到这样的独立阅读课文,基本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能解答一些问题就罢了。可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此类课文产生索然无味的感觉。于是我仔细阅读此文,吃透了教材意图,明确了教学目的,并围绕教学目的设计了一个美丽的“陷阱”。
  上课铃响了近一分钟,估计学生已经有点等得心急了,我才拿了张报纸,边走边看。走到教室门口,一不小心碰在了门上,学生哄然大笑。我恍然大悟般说:“抱歉,抱歉……”顺手把报纸揉成一团,来了个高空坠物,往教室后的垃圾桶扔了过去。学生因为我这样“反常”的举动而向我投来了惊异的目光。有个学生问:“老师,你刚才在看什么呢?很好看吗?”“是啊,是啊,不过现在已经看完了……”我假装毫不在意地回答。
  “能说说你刚才看的是什么吗?”
  “你很喜欢看报纸吗?”
  “报纸有什么好看的?还不如看漫画书或者杂志呢?”
  “报纸信息量太多,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读怎么办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和我谈论开了。我就着他们的问题与疑惑,和他们共同探讨。从我们快乐的谈话中,同学们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到了读报的方法。
  “老师,你刚才做错了一件事情。我觉得你不可以把报纸到处乱扔,这样污染环境,而且你看报后要洗手,油墨有一定毒性的,你经常看报,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啊!……”一个娇小的女孩子红着脸怯生生地说。“非常感谢你的建议,你能教老师好的办法吗?”
  问题又抛给了孩子们,每个孩子都为此出谋划策。结论当然是会有的,而且是那么深刻。
  一堂课似乎在谈论一个闲散的话题,可是孩子们却真正领会到了读报的好处,以及应该怎样文明读报。
  上完这节课我想,语文重在感悟,用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悟,这是值得老师去花费心思的。作为现代的教师早就该走出教的误区,改“教”为“引”。
  二、动感之二:师生的互动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谁都知道尊重是相互的,在学生尊重你的同时,你更应该尊重学生。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就是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下唱出和谐乐章的!
  记得有一次在教学《过故人庄》时,有一个同学提出质疑说:“老师我想知道‘故人’到底指的是哪位朋友呢?他叫什么?”这个问题在我意料之中。我查阅过好多资料,都无确切记载,只是把他理解成“老朋友”而已。但是我想如果直接告诉他或许在学生心里会有搪塞之意。便说:“很抱歉,我暂时不能回答你的问题,你愿意在下课后和我一起去查阅资料吗?”学生欣然答应,结果一下课就有好多学生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我和他们一起在网上查询,终无果……学生对此有点遗憾,但是他们也同样有收获,那就是和老师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是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学习成为了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
  三、动感之三:课堂的灵动
  我总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该有固定程序。教师可以设计教学的基本程序,但允许在教学过程中修改程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提出新的程序,提倡常式和变式的结合。如果我们应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与交流──实践与应用”的教学程序,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就会形成开放的教学格局。同样是在学习《过故人庄》的过程中我刻意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学生对“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有了一定的理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句话“开轩面 ,把酒话 ”让学生有充分的想象,结果让人欣喜的是学生的回答让我叹为观止:
  “开轩面青山,把酒话家常”
  “开轩面绿树,把酒话友情”
  “开轩面黄菊,把酒话重逢”
  “开轩面翠色,把酒话花红”
  ……
  这一簇簇思绪的火花在这里绽放,这就是跳跃的创造啊。学生的课堂在这里灵动起来了。
  四、动感之四:心灵的感动
  “教书育人”,“教书”乃为“育人”。语文在这方面的任务则更重。“育人”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育人”,育人之心灵也。好多学生的作文中体现出,教师的一个小小的安慰动作就可以影响他们的一生。那放在额头探试体温的手,那个假装责怪的眼神,那理解的微笑……都会在老师和学生之间产生感动。
  记得一次语文课上,要进行说话训练,内容是“XX我想对你说”。当时我咽喉炎发作,没讲上几句话咽喉就干涩,并不停地干咳。我强忍着痛苦,不停地清着嗓子,试图叙述完说话训练的要求。可我话音未落,涂婷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休息一下吧……”
  “老师,您已经病了好久了,您的嗓子需要休息了……”范立亨同学满眼关切地说。
  “老师我去为你倒杯水可以吗?……”调皮鬼陶远同学急切地说。
  “老师您去办公室休息一下吧……”
  “老师,别担心我们,我们会让您放心的……”
  接下来的话我没有听得清楚,只感到有颗珍珠在我眼眶里滚动……
  这一切的一切,都很平凡,也很常见。可我却从中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当他们开始动笔写时,题目都不约而同地写成了:“老师,我想对你说”。
  也许那堂课按常规来说,是失职的课,可是我和学生都因为这堂课而感动。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融洽的交流,有了默契,有了那份珍贵的感动,我想那时候的语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入到令人乏味的地步的!而且这才是真正的“大语文”。■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了案例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ase-driven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omputer basic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
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应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感的体验和情境的发挥,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感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根据教学实践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意,使学
小儿重症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简称呼衰)是一种多器官损害的疾病,病势凶险、病情复杂。故诊断应及时,治疗以综合措施为主。现将我科1998-2000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68例呼衰患儿做
西藏高山土壤性质的研究,过去侧重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粘粒矿物组成。从土壤复合胶体特性来阐明高山土壤的发生分类还是初次。供试土壤选自西藏的高山草甸土(草毡土)、亚高山
收获完今年的葡萄,北京延庆县张山营镇前庙村的果农王秀雨一边盘点收入,一边在心里乐开了花儿。往年家里种植的20亩葡萄,至少会有10%被鸟儿祸害。今年,妻子王秀梅前脚给葡萄
合理的复种、轮作制度,是培养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手段。我国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合理用地与养地积累了极其宝贵的经验。由于我国土地广阔,气候、地形差异大,因而
信息高速公路(NII)是现代国家信息基础设备的一个形象化比喻,是指以最新的数字化光纤传输、智能化计算机处理和多媒体终端服务技术装备的地 The Information Highway (NII)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沉迷于遥控航模的世界,他们 沉醉于那自由自在的飞翔的感觉,仿佛灵魂脱离了沉重的躯体, 无拘无束的在梦想的世界飞翔。他们的心随着航模一起在
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学习邓小平理论工作会议上,对领导干部改造世界观提出了“三个正确对待”,即: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这是领导干部世界观改造要解决好
刚刚接触电脑的我有点搞不懂同为游戏的网络游戏与单机游戏到底有何不同?特别是我新组装的电脑,为何有些游戏运行起来依然不流畅?如果今后要升级硬件配置,针对我这种游戏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