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写法略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im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作文就是选择一个话题或一个相对广泛的写作范围,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不限文体或尽量减少文体限制,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一种新型作文形式。话题作文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近几年中高考的主要作文命题形式。
  话题作文不同于命题作文,它的写作范围远远大于命题作文,无论从审题立意还是文体选材,都给了学生充分发挥写作能力的余地,让学生有话可说。这种作文命题形式改变了中学作文教学“模式化”的局面,启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探索出自己个体世界中前所未有的东西,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准确审题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也是决定作文成败的重要环节。审题包括“题目材料”、“话题”、“注意事项”与“写作要求”等。文章内容必须限定在“话题”范围之内,如果仅仅限制在材料提供的内容本身来写就束缚了表达自由,如果超出了话题限定的内容范围就会偏离题意,甚至跑题。因此在审题时要注意运用联想引申或作正反权衡等方法。如以“交往”为话题进行写作,如果只从大方面谈“交往”的重要性,就不容易写好,如果缩小写作范围写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或同学之间的交往、亲朋好友之间的交往,既能紧扣题意,又能深刻地表现主题。
  
  二、巧妙拟题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文好题先好。”优秀的文题能够显示作者较强的语言功底,让读者一目了然,收到先声夺人之效。拟题与审题、选材和构思紧密相连。因此所拟题目必须结合话题作文的特点,力求切旨、切体,求新、求趣。
  
  1、范围话题,尽量窄小。题材范围宽广是话题作文的显著优点,它有利于打开文思,激活想象,张扬个性。但文章开口太大、谈多求全会导致空泛无际、肤浅杂乱,善于化大为小,以小见大,才有利于写出深度,写出个性,中心思想才会更集中。
  
  2、精美醒目,出奇制胜。拟题时可借助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引用,对比、设问、反问等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特殊加工,能够收到新颖含蓄之效。可以选择涵盖文章内容的诗词、成语、俗语、名言等作标题,或对现存语言进行仿照改换拟出新标题。也可以用某些数理化公式的内容或外壳,也能达到新人耳目、引人读兴的目的。
  
  三、立意新颖
  
  1、立意构思忌平淡,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未言。写作前应先想一想,别人会怎么写,避免与别人雷同,要思索几种有把握写好的主题,从中选出一种别人可能不写的材料来写。同时在紧扣话题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话题可深刻挖掘的潜在思想,力求使文题深刻、新颖。要在广泛掌握信息的基础上,在实践活动中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自己特有的声调。克服陈旧的思维定式,打破常规去思考、分析,发人之所未见。
  
  2、选材忌陈旧,应“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确定了文章写作内容的范围之后,就要从自己储备的众多的写作材料中选取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刻的东西,要用独到的眼光去发现那些典型的新颖的材料,学会从普通人、平凡事中捕捉其闪光点。魏巍的《我的母亲》所选的七件小事就是极好的范例。还应着眼于当代生活和社会的热点问题,让自己的作品跳动着时代的脉搏。
  
  四、活跃文体
  
  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放宽了对文体的要求,不像命题作文那样限定一种文体,而是给了学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放宽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写什么必须是什么,写什么必须像什么,不能杂乱无章。因此,写作时要善于选择文体.尽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具备一定语言功底的基础上除了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之外,还可以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都会达到好的写作效果,从而培养了写作能力。
  当然,要写好话题作文,还需要学生练好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文章结构的把握,要多角度、多方位地细心观察周边的人和事。只要他们勤于思考,不断训练,勇于创新,善于发散,一定可以写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文章来。
  
  冉传舰,中学语文教师,现居贵州道真。
其他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是不是这所有的智能大家都具备了呢?不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优势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在这方面优势大一些;有的人,在那方面优势大一些。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地、详细地从多方面去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每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滚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山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上面一段
如何让科普文教学洋溢“语文味”,笔者结合近期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的教学实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听课感触和反思。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情趣点    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有语文味,首先必须找准情趣、理趣交融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就是课文的重难点、语言的闪亮点、读写的结合点。例如必修3第四单元科普文的教学,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说明了阅读科普文的作用和注意点——“阅读科普文,冕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
《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对本门课大皱眉头,原因有二:一是觉得它深奥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二是觉得它距离现今太“久远”,学习它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帮助。广大一线教师也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任务难以完成。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激趣法    “
在很多情况下,生活的精彩显得妙不可言,但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引领学生从感悟生活入手进行写作,学生的作文就只能是干巴巴的骨架,没有了生活的血与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倡“感悟生活”便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
华莱士·马丁在其著作《当代叙事学》中指出:“在绝大多数当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在一篇小说中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有时候是判断其作品成败的关键点。朱山坡的《小五的车站》因为选择了独特的少年视角而让整个故事充满张力。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少年人在生理上开始出现一些显著的变化,心理上也对周边万物敏感起来,处于一种好奇而困惑的生存状态。他们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上课伊始,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将课文迅速地浏览一遍”,甚至有老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还一个劲地催:快、快,我们后面有精彩的内容,慢了就来不及了。  于是,学生在催促声中,匆忙地浏览课文,大部分学生还游离在文本之外,老师就已经开始匆忙地将设计了的问题和活动一一呈现。如果文本内容简单,语言浅显,阅读障碍较小,老师的问题与文本内容关联又不是很紧密的话,全班还有
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班主任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以至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而作为班主任,更应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爱心与学生交朋友,实现跟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同喜同悲,同甘共苦,这样才容易进入学生心里。  班主任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阳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更是指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关于语感培养的途
“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要诀”,是人重要的个性品质,是自主精神的主要内容。学生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生机勃勃,无忧无虑。在当今,国家非常重视教育,给孩子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学生们本来应该是幸福的,然而一件件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不幸結局的事例一次次地触动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广东一名高二学生因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在家中自缢;富平一高一名学生因心理障碍厌学服毒自杀;天津高一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不想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