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感的三种途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_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叶圣陶先生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和吕叔湘先生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更是指出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感的培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要重视语感的培养”, 关于语感培养的途径,我主要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在倾听中培养语感
  据统计,“听”占人们日常言语活动的45%,可见听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手段。听也是一门学问,听的质量上来了,语感也会培养起来的。基于此,我提出了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观点:在倾听中培养语感。
  训练和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在倾听中培养语感,方法多种多样,具体的如:
  1、听读。学生通过听口诵或播放录音所提供的文字材料,把握其内容,理解其意图,学习其表达,以提高听说能力。2、听述。学生通过听别人的讲述、讲解、会话、讨论,从而获取知识,学习表达技能,体会语言艺术,锻炼听话能力。3、听记。学生通过收听口语训练材料,并加以记录以提高听话能力。听记需要耳、脑、手互相协调,因而能培养学生反应的敏捷性,注意的分配力,行为的协调感。
  (二)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叶圣陶先生说的使学生“自能读书”,就是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些课我是按这种操作过程进行的:首先,用朗读的方式齐声阅读,在朗读前,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说明。读后,立即让学生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文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并由此引开,进行讨论。这时,针对实际情况并依据预先的设计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从而导入第二步。第二个步骤是精读,以默读的方式进行。精读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语文知识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对课文进行分析、概括、比较、揣摩、咀嚼、寻求并掌握知识规律。在精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细微处的把握最为重要。在细微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同时又引发联想,进行比较,便可以使学生对文章有理性上的认识,这也正是学生经验积累的关键过程。在精读中,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无疑是使学生的阅读训练走向规范化的保证,而且,教师的启发诱导,读后的总结,正是给学生以总结积累经验的钥匙。第三步:自由阅读。自由阅读,即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性认识之后又跳出来,重新回到感性上去。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那么,再次阅读,学生只要碰上关键性的字词句便可即刻领悟文章的审美主题,往往还有新的发现。
  (三)在写作中培养语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写作,这是至理。阅读之于写作究竟有何裨益呢?通常说来,阅读可以积累语言,同时也可以积累思想,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关于阅读对于吟诗作文的好处,古人有太多的深刻的洞见。如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文能力的基础条件是思想与语言。思想一则来自对生活观察,一则来自对前人思想的继承,也即是阅读。而语言也来自两方面,其一是我们所处的语言环境(我们的生活空间),其二为书本。周围的语言环境不是我们教学所可控制的,姑且不作论述。让学生通过书本来学习语言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中心工作甚至全部工作。今天学生作文能力之所以进步缓慢,或者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是达不到某个境界,是颇值得研究的。我们曾经把丰富学生生活作为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方法,我们也曾把积累精妙的语句作为提升其写作水平的手段,可是,这些努力之后,我们依然遇到了问题:面对现成的素材,学生写不出佳作;背诵了足够丰富的名言警句,学生的作文依然艰涩不通,更别说文从字顺,读之如行云流水了。这里的症结便在学生缺乏语感。我们在学生习作中看到大量的语病错句,文白掺半的语句,不规范的口语等,这都是语感迟钝衰弱的表现。
  其实,语感的培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语文教学中永远的话题,培养语感必须是语文教学中永恒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鉴赏能力等等。
  
  张慧,教师,现居江苏盐城。
其他文献
从教十五年来,令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严而有度,严而可亲”这句至理名言。是的,学生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也只有在这种既敬又爱的氛围下才能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保证最好的学习效果。“严而有度,严而可亲”是我从教的座右铭。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实践着这一准则,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努力做一名富有爱心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
《荷塘月色》的美丽是如此上演的:舞台是线条“曲折”优美的荷塘,主角是让人恋恋不舍的“莲”,配角是摇曳多姿的“杨柳”,背景是让人神魂颠倒的“梦”,至于那“舞女”、“美人”、“乳”就更裸露了女性之美。因此本文的“颇不宁静”实质上是一种性压抑。  “老实说,我是个欢喜女人的人……将女人作为艺术而鉴赏时,切不可使她知道。”(《女人》)朱先生喜欢女人、偷窥女性,是不是有点低俗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在某种程度上拥有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多种智能。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是不是这所有的智能大家都具备了呢?不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优势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有的人,可能在这方面优势大一些;有的人,在那方面优势大一些。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一定要认真地、详细地从多方面去了解我们所面对的每
语文课应该是最有魅力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滚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山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上面一段
如何让科普文教学洋溢“语文味”,笔者结合近期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的教学实况,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听课感触和反思。    一、深入解读文本,找准情趣点    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有语文味,首先必须找准情趣、理趣交融的生长点。这个生长点就是课文的重难点、语言的闪亮点、读写的结合点。例如必修3第四单元科普文的教学,在单元提示中明确地说明了阅读科普文的作用和注意点——“阅读科普文,冕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
《先秦诸子选读》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好学深思的探究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却对本门课大皱眉头,原因有二:一是觉得它深奥难懂,提不起学习兴趣;二是觉得它距离现今太“久远”,学习它对现实生活没什么帮助。广大一线教师也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任务难以完成。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方法的探究。    一、激趣法    “
在很多情况下,生活的精彩显得妙不可言,但它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束缚,引领学生从感悟生活入手进行写作,学生的作文就只能是干巴巴的骨架,没有了生活的血与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提倡“感悟生活”便显得尤为重要。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
华莱士·马丁在其著作《当代叙事学》中指出:“在绝大多数当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事视点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在一篇小说中采用什么样的视角,有时候是判断其作品成败的关键点。朱山坡的《小五的车站》因为选择了独特的少年视角而让整个故事充满张力。青春期是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少年人在生理上开始出现一些显著的变化,心理上也对周边万物敏感起来,处于一种好奇而困惑的生存状态。他们
无论是公开课还是随堂课,上课伊始,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师这样的要求:“请同学们将课文迅速地浏览一遍”,甚至有老师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还一个劲地催:快、快,我们后面有精彩的内容,慢了就来不及了。  于是,学生在催促声中,匆忙地浏览课文,大部分学生还游离在文本之外,老师就已经开始匆忙地将设计了的问题和活动一一呈现。如果文本内容简单,语言浅显,阅读障碍较小,老师的问题与文本内容关联又不是很紧密的话,全班还有
新课程背景下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主动权在教师。班主任应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以至爱的情感、平等的视角、交友的心态去对待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理解。而作为班主任,更应以其真挚的感情和深沉的爱心与学生交朋友,实现跟学生心灵的沟通,与学生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与学生同喜同悲,同甘共苦,这样才容易进入学生心里。  班主任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