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点”设问有实效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ren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鲜活的、流动的进程,一种主动发现、设问探究、解决问题以及经常不在预设中的“历险”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必要的预设和知识的传递,更要合理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善于把握设问的“点”,于“兴趣激发点”“思路偏离点”“理解关节点”“认知困难点”“作答易错点”设问,引领学生向着数学知识的更广处、数学思想的更远处、数学素养的更高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设问;预设;生成
  华罗庚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泉敞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问的艺术是教学的艺术,是引导的艺术。有效的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兴趣、纠偏思路、加深理解、突破难点、避开易错点。
  一、于“兴趣激发点”设问
  课前导入环节会为整节课拉开序幕,只有在课的预热阶段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唤醒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主动快速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
  例如,《可能性》一课,一位教师这样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早上我打开门,抬头远眺,太阳早早地就挂在西边了;低头近看,一只蚂蚁正叼着头毛驴向前爬行;偏头一瞧,一块骨头咬住了一条狗……
  (学生哄堂大笑。)
  师为什么笑?
  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
  师什么样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
  ……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导入,教师精心构思的开场白设计是充满智慧的,学生无意间落入预设的“陷阱”,反而高度集中了注意力,主动寻找不合常理的生活现象。教师及时以“什么样的事件是不可能发生的?”这提纲挈领的一问,进一步引发学生对“可能性”意义的自我辨析,为接下来“可能性”知识的学习奠定心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基础。
  二、于“思路偏离点”设问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不一定都是围绕主题的生成。虽然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舍弃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当学生偏离主题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上瞬间的动态生成,灵活巧妙地设置问题,保护学生自主研讨热情的同时,把他们“偏离”的思路拉回正軌,使学生的偏离点转化为新知教学的生长点。
  例如,《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教学——
  师花果山上住着谁?
  生猴子。
  师对,其中有这样4户猴子家庭。第一户有2只小猴子,第二户有3只小猴子,第三户有4只小猴子,第四户有5只小猴子。一天,这4户家庭的猴妈妈都买了一样大的饼。(在黑板上画4个同样大的圆)每户该怎样分给小猴们呢?第一户——
  生每人半个。
  师(展示不平均分的分法)是这样分吗?
  生不是,要平均分。
  (教师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师第二户呢?
  生平均每只小猴小半个。
  师第三户呢?
  生平均每只小猴小小半个。
  师第四户呢?
  生平均每只小猴小小小半个。
  师如果有像这样的第五户、第六户、第七户……呢?
  生平均每只小猴小小小……半个。
  师说得清楚吗?
  生说不清楚。
  师从数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一份该如何说才能既简洁又清楚呢?
  (学生讨论交流,通过交流感知分数。)
  ……
  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用纯生活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发现是缺乏数学元素的,这与教师的情境预设是偏离的,如果按此方向思考问题,预设的情境导入环节不仅没有意义,还有冗长拖累之嫌。而教师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教学中,用“从数学的角度看,这样的一份该如何说才能既简单又清楚呢?”一问,顺利把学生的思维从生活转向数学,引到课堂的重点——分数上来。有意的预设与无意的生成兼容相顾,互动共生,片刻间就让学生的思维从无方向到有靶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三、于“理解关节点”设问
  所谓知识的理解关节点,往往是那些或隐性或显性地牵扯到全课内容的重要知识。一旦厘清这些知识,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认知有所提高。教师若能于这些理解关节点处设计引领性的问题,就相当于抓住了整堂课的“课眼”,学生就能应导而思,以此作为认知的生长点,合理建构出系统的知识框架,既演绎出流畅的互动过程,更能发展分析类比、归纳概括等关键能力。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规则”这一数学规定的教学——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表示数量关系,还能表示公式。让我们来试一试:每个盒子里有x颗巧克力,8个盒子里有多少颗巧克力?你能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吗?
  (指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看到黑板上的式子窃窃私语起来。)
  师发现问题了吗?
  生字母x和乘号几乎一样,难以区别!
  师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可以把乘号写小点,把字母x写大点。
  生不好,还是把乘号写大点,把字母x写小点。
  生不如把乘号省略算了。
  ……
  师想法都没问题,但规则得统一才行。请大家自学课本例3的内容,了解统一的规则,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用字母表示数的简写规则”这一知识是约定俗成的数学规定,可以通过教师直接说明、学生自己阅读等方式让学生习得。而“乘号省略规则”是其中的重要关节点,对它的理解是否透彻影响着学生对整个简写规则的掌握程度。教师通过针对性的设问,引导学生发现乘号和字母“x”很像,容易产生混淆,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含有字母的乘法式子怎么表示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进而,让学生真正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四、于“认知困难点”设问
  学生认知的困难点往往是其认知矛盾的“焦点”,教师的设问若能正确投射在“焦点”上,引导学生操作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验证总结规律,不仅能让他们产生认知兴趣,还能让他们学会深层次、多维度地思考,在数学课堂这块“投屏”上显现出创意灵动的影像。
  例如,《分数的意义》一课教学——
  师(出示图1)露出部分是一个整体的14,这个整体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教师展示典型性作品,如图2—图4。)



  师判断这些图形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关键看什么?
  生关键看是否一共画了4个三角形。
  师4个怎样的三角形?
  生4个和露出部分完全相同的三角形。
  师大家是否猜中了?这个整体到底是什么呢?请看——
  (教师出示图5,学生表现出诧异的神色。)



  生这四个三角形没有连在一起,不算一个整体。
  师一定要连在一起的4个三角形才算是一个整体吗?
  生我觉得这4个三角形是一个整体。比如,一个同学,我们可以看作是一個整体;一组同学,我们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一个班的同学,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
  (学生交流与辩论,最后基本统一意见:这4个三角形是一个整体。)
  在常规的《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出示标好等分标记的图形,要求学生说出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或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教师设计了一个看部分想整体的环节,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还帮助学生实现了从“把单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思维跨越,有效突破了认知的困难点。
  五、于“作答易错点”设问
  学生在成长的路上发生错误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探索新知、获得能力的过程中,同样难免发生错误。所谓易错点,通常就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对学生易错点有所预料,对此开展有针对性的设问。
  例如,《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课堂练习反馈——
  师食堂有煤34吨,用去25吨,还剩多少吨?
  生34-34×25= 920(吨)。
  师你能说一说34×25求的是什么吗?
  (学生答不出来。)
  师如果题目改为“食堂有煤34吨,用去一部分后还剩25,还剩多少吨?” 这题中的“25”表示的意义跟之前还一样吗?
  生(恍然大悟)不一样!第一题的25表示具体的数量,根据数量关系“原有的数量-用去的数量=剩下的数量”可以直接列式:34-25= 720(吨)。而第二题中的25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指剩下煤的数量是总数量的25,要求还剩多少吨,就是求总数量的25是多少,可以用34×25= 310(吨)求出来。
  师分析到位!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也可以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审清题意、辨清数量关系,才能确保正确解答。
  我们应感谢这些出现错误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出错是那么自然且被需要,还因为他们的出错,让全班的注意力都聚焦到了错误“点”上。此时,教师针对性的设问,就能化腐朽为神奇,用“四两拨千斤”的只言片语,就把“迷途羔羊”顺利牵引回来。带回一大批可能犯相同错误学生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理性思维、严密求证和清晰准确表达的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项鲜活的、流动的进程,一种主动发现、设问探究、解决问题以及经常不在预设中的“历险”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必要的预设和知识的传递,更要合理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善于把握设问的点,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动力,促进学生互动交流的欲望,引领学生向着数学知识的更广处、数学思想的更远处、数学素养的更高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经历学习活动研究”(编号:E/D2018/0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春莉,吴正宪.读懂中小学生数学学习:预设与生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传统英语课堂存在“低效高耗”的问题,可以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来改善这个问题,同时不拘泥于特定教材,从而培养学生更广阔的世界观,来实现高效的课堂学习。  关键词:中学英语;乐学;优化;目标;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4-0027-03  迫于应试教育,传统的英语课堂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被动接受,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课堂在“低效高耗”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适当的情景、注重阅读的积累、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思维及听、说、读、写能力得到提高,让学生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真理的启迪以及道德的教育,从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的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4-0025-
通过分析课标、教材的要求,得出关于名著阅读“三维立体”的评价理论;在对2020年浙江各市中考名著阅读试题评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好”题的共性;结合理论建设和真题评析,描
文章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某市4所中学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共12个班,然后对12个班级进行整群随机抽样,三个年级各选取100名学生,共3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初中生价值观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结果表明,踏实型、从众型价值观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正相关;功利型、冷漠型价值观与生命意义感呈显著负相关,且冷漠型价值观对生命意义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摘要:文言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语法系统。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体现在涵养学生的语言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三个层面;文言文教学的“为何”,体现在熟读成诵、提问启思、涵泳言语、内化文化四个层面。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熟读成诵;提问启思;涵泳言语;内化文化  一、文言文教学“为何”  文言经典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
摘 要:2021年河北省高考将启用“3 1 2”的选科模式,为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有必要对2021年河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政治试卷(八省联考河北政治试题)进行科学分析。系统分析八省联考中河北政治试卷的各个试题,通过与全国卷进行对比,从试卷结构、题型、分值、解题方法等方面,总结出2021年河北省高考政治试题的命题方向与命题规律,并据此对高三政治复习备考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帮助高三师生
摘 要:语文学科引入微阅读,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素材、提升学习动机、强化学习体验、增强学习能力。教师要合理运用微阅读展开助学设计,创设微阅读情境、建立微阅读活动、延伸微阅读实践,将微阅读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助手。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阅读;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14-0020-02  “微阅读”指借助短消息、网文,及短文体的
摘 要:新一轮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以及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在分批次快速推进,此轮改革对基础教育学段原有的学科体系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通过整理分析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归纳出中高考改革对地理、生物等学科未来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探索出这些学科健康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考改革;高考改革;学科发展;地理;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工程思维是指按某一特定的目标,遵循一定的规范进行设计,然后进行生产或建设,直至最后制造出符合预期的产品的一种思维方式.以《造房子》一课为例,通过明确主题、研究讨论、
摘 要:初中物理教师应关注微课资源对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促进意义,以此提升课堂活力,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兴趣;同时直击观察实验现象的环节,以优化演示实验的效果;并依据学生的认知差异,搭建分层实验平台,从对接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突破实验难点等方面入手,实施微课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机融合,由此可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助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