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共性技术形成的供给机理

来源 :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2859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总结了共性技术的特征是基础性、共享性、风险性、外部性、超前性、非独占性、社会效益性;分析并归纳出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关键词:产业共性技术产业集群外部性供给机理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7-0012-03
  
  1.产业共性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共性技术第一次被明确定义是在1988年美国ATP(先进技术计划)上:一种有可能应用到大范围的产品或工艺中的概念、部件、或工艺、或科学现象的深入调查。在这个定义中,共性技术及其与之相对应的“专有技术”是就它所服务的范围来说的。1992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经济学家egoryTassey提出了一个用于科技政策研究的“技术开发模型”,1997年后称为“以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围绕该模型,Tassey将技术分成了基础技术、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由此提出了共性技术(Industrialgenerictechnology)的概念。自此之后,尽管国际上有通用的称谓,许多国家也将支持共性技术研究作为科技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共性技术定义。目前国内对产业共性技术尚无统一的定义,国内学者李纪珍认为,产业共性技术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究成果可以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1]陈玉瑞等认为,共性技术是指该技术与其他技术组合可导致在诸多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能对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深度影响的技术;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与基础技术平台之上的,具有产业属性的技术,是技术产品商业化的前技术基础;是不同企业专有技术的共同的技术平台。[2]马名杰认为,共性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得以广泛应用的、处于竞争前阶段的技术。[3]国内已有的定义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种。第一种是从共性技术所处的技术研发阶段出发,即将技术分解为实验技术、共性技术、应用技术和专有技术,或者提出共性技术处于基础研究之后的第二个基础技术研发阶段。第二种定义是从共性技术的影响范围出发,如共性技术是对整个行业或产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都会发挥迅速的带动作用,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或者是指在很多领域内已经或未来可能被普遍应用,其研发成果可共享并对整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及其企业产生深度影响的一类技术。国内目前比较多的是这种定义。共性技术在技术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归纳起来产业共性技术具有:
  
  1.1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基础技术构成技术基础设施,是企业专有技术开发、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基础。从研发过程来看,共性技术在产业技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于企业专有技术属于“竞争前技术”,也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迈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某产业的共性技术在其所关联产业部门中是处于比较基础和关键的位置的,只有在共性技术得到较为成功的解决后,其他技术才能在它的推动下一起迅速实现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
  
  1.2共享性:产业共性技术是为产业多个企业而不是单个企业服务、共享的开放平台。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可在一定范围和领域通用和共享,并对一个或多个产业、企业和用户的技术进步产生深度影响,对整个行业技术水平、产业质量和生产效率发挥迅速带动作用.
  
  1.3风险性。产业共性技术往往涉及到多个技术领域,使得开发周期更长、资金规模更大、预期收益波动也更大,再加上产业共性技术的超前性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产业共性技术具有风险性这一特征。因此,对于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需要多方合作,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1.4外部性。指研究开发产业共性技术的个体不能独占产业共性技术成果及其带来的全部收益,因此会导致较严重的市场失灵,因此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需要政府、企业及其它部门的合作。
  
  1.5超前性。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来看,技术商品化经历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工程化等阶段,因此,共性技术是基础科学研究成果的最先应用,是基础研究迈向市场应用的第一步,属于“竞争前技术”。共性技术是企业专有技术开发和技术产品商品化、市场化的基础。
  
  1.6非独占性。共性技术研究成果比应用研究成果更无形,难以实施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其外部性强。
  
  1.7社会效益性。共性技术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性质,称为“准公共产品”。一方面企业在共性技术基础上开发出专有技术,可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共性技术具有共享性,可以为一个产业或多个产业共享,因此,具有广泛的效益性。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强,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获得竞争前技术,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提高企业的素质,从而提升国家、地区和产业的竞争力。
  
  2.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的供给机理
  
  产业共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以及共性技术形成的内因和外因上来看,其形成的供给机理主要是:
  
  2.1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从技术特性上看,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越来一体化,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技术创新凸现更加重要的地位,产业共性技术除了技术创新走向竞争前技术的角逐,技术平台越来越多之外,产业共性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科学的发展过程看,科学可以进一步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从技术的发展过程看,技术可以划分为实验技术、共性技术、应用技术和专有技术。但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科学与技术趋同化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K.Pavitt在一篇讨论《技术的性质》的论文中说,随着科学与技术一体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化的趋势越来越强,比如当GE、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时,曾说严格区分科学与技术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出发,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技术的同质在增强,技术的融合在增加,更进一步,从社会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一体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越来越快速,所有这些促进了产业共性技术的形成。
  
  2.2科技研究和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特别是技术的产业化趋势,决定了任何一个研发机构在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时,都会感觉到单个个体的能力有限,这样单个个体不能,也不现实去完成从基础科学到专有技术的一系列过程的研究开发工作(也即完成整个研究开发链的工作)。大量的研究开发外包是这种情况的反应,国内外出现的众多专业研发技术的公司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制度上说,产业共性技术处于政府(包括非营利机构)和以企业为代表的营利机构关注点的中间地带。由于产业共性技术既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也不具备商业上的独占性,因而很容易出现营利机构和非营利机构都不供给的局面,即制度供给的失灵。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科学技术的一体化使得处于中间地带的共性技术包含的知识众多,这样,单独的企业或者政府经常会感到供给上力不从心,导致制度上的“无人”供给。还有,由于研究开发的分工越来越细,使得需要专门的机构来研究开发一类特殊的技术——共性技术,因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可能会出现“制度空洞”。[4]
  
  2.3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指众多的企业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而聚集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群体。集群的出现,把竞争从单个企业之间提升到更大的群体之间,它通过聚集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实现了集群内众多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资源要素整合,重塑了竞争形态。而共性技术主要是体现在工艺等通用的技术,企业都会使用到,有合作研发的基本利益导向。因此,通过在产业集群中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构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集中力量开发行业共性技术,能在较短时期内突破关键和重大技术领域的瓶颈,增强集群和企业的竞争实力。并通过共性技术外部性强、经济和社会效益大的特性,实现较少的投入而获得更大的创新产出。在产业集群中,毗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通过技术转让与模仿,该项技术创新较容易地在集群内扩散。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科技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另外,在产业集群中各行动主体因地域的接近、交往的频繁、亲友的情缘等因素积累了丰厚的社会资本,减少了学习与交流的交易费用。集群中技术溢出效应更强,专业知识更容易扩散汇。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5]
  一般而言,目前相对成熟的产业集群中的大部分企业的产业相关度高,它们对共性技术有着共同的需求,需要共性技术为其竞争性技术的开发提供基本手段和技术支持,以便实现新产品、新工艺的持续创新,从而提高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提高整个集群创新能力,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对共性技术需求与共性技术供给之间产生了强大的张力,构成了共性技术创新的动力;产业集群直接面对市场,可以准确地把握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动向,为共性技术创新指明方向;产业集群内部信息交流的方便、快捷,创新活动的频繁、生产要素的聚集为共性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主要表现在:产业集群内持续发生的创新活动,使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对共性技术需求不断增加,促使共性技术创新的速度加快;产业集群内大量具有专业化技能的人力资源集聚,为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准备了基础。企业在这种学习氛围内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激发出创新意识,当这些创新意识在产业集群网络间流溢并不断地累积后,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共性技术创新;当一个企业以共性技术为基础,形成竞争性技术创新成果出现时,邻近的竞争者将会模仿,企业间员工的互动与交流也会促进共性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这样又会促进共性技术被企业的引入并应用于实践中,保证了企业竞争性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从而提高了产业集群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6]
  在网络组织上,产业集群内企业联系紧密,易于合作研发。企业为达到更高的生产效率,对共性技术的研发有一定的动机,产业集群内企业空间距离相对集中,彼此间分工合作,对某一项共性技术又有着共同的需求,因此集群内企业更倾向于利用空间优势合作研发新技术。在资金筹集方面,由多个企业共同出资,每个企业所分摊的部分少,从而更有易于资金的筹集。在研发过程中,各企业分工协作,也可以提高研发的效率。
  在降低风险上,产业集群内企业能集合大多数企业的集体力量,降低共性技术的创新风险。共性技术创新对单个企业无论在研发核心能力还是在市场信息的获得上都有较高要求。单个企业很难同时具备这些能力。在产业集群内,一方面企业间通过人才和技术的交流,集合大多数企业的集体智慧,易于研发的成功,降低研发风险;另一方面,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可以相互弥补各自市场需求信息的不足,使研发投入的效益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李纪珍.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体系[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2]陈玉瑞、鲍健强、项浙学.整合科技资源,构建浙江共性技术科技创新体系[J].今日科技,2003(6):10~13
  [3]马名杰.共性技术的内涵与评判标准[EB/OL].(2004-11-11)[2007-04-08].http://www.drcnetcom.cn
  [4]吴贵生,李纪珍.产业共性供给体系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3,(8):379~380
  [5]王君.促进共性技术有效供给,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J].宏观经济研究,2006,(11):45~49
  [6]虞锡君.产业集群内关键共性技术的选择[J].科研管理,2006,(1):80~84.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成为当下的热点话题。学校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地理高考试题与传统文
汉字记录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上,是其不断发展的结果。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一个专属
中图分类号:R6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10-0060-01  摘要:目的:了解盘龙区山区育龄妇女生殖道感染与宫颈糜烂关系。方法:对我区山区育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妇检及实验室检查。结论:宫颈糜烂的发生与年龄、生育状况、避孕方法等有关,常见生殖道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性阴道病、滴虫性阴道炎感染不是主要原因。结果:引起宫颈糜烂的因素仍需长期随诊,而且治疗方面不
“综合与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新的领域,许多一线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地转换角色,充分发挥教师
网络全球化正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新媒体的运用中探索、实践。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并购,并日益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而跨文化整合是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对中国企业跨文化整合障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是跨文化
摘要:2008年1月1日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了旅行社的用工制度,其中一些规定对兼职导游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兼职导游的归属、与兼职导游签订劳动合同、兼职导游的薪资等问题,值得我们深思。首先分析兼职导游构成现状及新法对兼职导游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试图从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兼职导游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劳动合同法 兼职导游 影响 措施  
基于教育发展形势,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时时能研究、处处能研究、人人能研究,实现"真研究""真实践",形成"真成果",我们结合镇域特色,创建学生活动基地,让学生
【正】进入21世纪,创新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样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给学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按照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