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品格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F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物皆天地委形a,其物之形而秀者,又天地之委和也。和气所钟b,为圣,为贤,为景星c,为凤凰,为芝草。草有兰亦然。世称三友d,挺挺花卉中,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惟兰独并有之。兰,君子也,餐霞饮露e,孤竹之清标f;劲柯端茎,汾阳之清节g;清香淑质,灵均之洁操h。韵而幽,妍而淡,曾不与西施、何郎等伍i,以天地和气委之也。
  予嗜焉成癖,志几之暇,具于心,服于身,复于声誉之间,搜求五十品,随其性而植之。客有谓予曰:“此身本无物,子何取以自累?”予应之曰:“天壤间万物皆寄尔。耳,声之寄;目,色之寄;鼻,臭之寄;口,味之寄。有耳目口鼻而欲绝夫声色臭味,则天地万物将无所寓其寄矣。若总其所以寄我者而为我有,又安知其不我累耶?”客曰:“然。”遂谱之。
  淳祐丁未龙江王贵学进叔敬书j。
  (《王氏兰谱》,题目为编者所拟)


宋末元初画家、诗人郑思肖绘《墨兰图》

  注释:
  a 委形:赋予……形体。
  b 和气:古人认为是天地间阴气与阳气交合而成之气。万物由“和气”而生。这里引申为祥瑞之气。 钟:聚集,集中。
  c 景星:瑞星。在中国古代,景星被认为是吉祥之兆。
  d 三友:即松、竹、梅“岁寒三友”。
  e 餐霞饮露:餐食日霞,渴饮露水。这里形容兰花超凡脱俗的气质。
  f 孤竹:代指伯夷和叔齐。伯夷和叔齐是殷商时期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周武王伐纣时,二人极力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不食周粟,最终饿死于首阳山。二人历来被视为有节操的典范。 清标:高洁的节操。
  g 汾阳:指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早年他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重耳返晋当上国君(即晉文公)后,介子推携母出走,隐居绵山。晋文公求其出山而不得,遂放火烧山,介子推抱树而死。
  h 灵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字。
  i 西施:春秋末年越国人,以貌美著称,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何郎:指三国时期玄学家何晏,字平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何晏仪容俊美,面色白皙犹如敷粉,被称为“傅粉何郎”。后用“何郎”形容那些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 等伍:相同,与……为伍。
  j 淳祐:南宋理宗的年号。 进叔:王贵学,字进叔。
  大意:
  万物都是由天地赋予形体的。其中形秀质美的,则是天地阴阳之气和合而成的结果。和合之气聚集,就会孕育出圣贤、景星、凤凰和芝草。百草中的兰花也是如此。竹子、梅花、松树虽然被世人称作“岁寒三友”,但在挺拔的花卉中,竹子有节而少花,梅有花但少叶,松有叶却无香气,唯独兰是花、叶、香三者都具备的。兰是花卉中的君子啊,它餐食日霞,渴饮露水,身具伯夷、叔齐的清高品格;它茎干端正劲直,堪比介子推的坚贞节操;它清香而资质俊美,有着屈原的高洁情操。兰花既韵致又幽雅,既秀丽又淡朴,不与“西施”“何晏”之类为伍,因为它是天地和合祥瑞之气凝聚所生。
  我嗜爱兰花成癖,在有志于学业的闲暇时间,倾心于兰,爱慕于兰,又于各种著名的兰花中访求到五十个品种,依照它们的习性来栽培种植。有朋友问我:“人生本来没有身外之物的烦恼,你却为何用兰花来拖累自己呢?”我回答:“天地间万物都是有所寄托的。耳朵,是声音的寄托之所;眼睛,是表象的寄托之所;鼻子,是气味的寄托之所;嘴巴,是味道的寄托之所。人生来就有耳目口鼻这些感官,却偏偏要断绝它们对各种声色臭味的感知,那么天地万物就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寄托了。如果汇集这些寄托于我的东西,并化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怎么知道它们会牵累我呢?”朋友听后感叹道:“你说的对。”于是,我就写了这本《兰谱》。
  淳祐丁未年(1247)龙江王贵学进叔恭敬地题写书序。
  【点评】
  王贵学,生活在南宋宁宗、理宗时期。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撰成《王氏兰谱》一书,详细记载了五十个兰花的品种,同时介绍了兰花定品的原则、分拆栽培的方法和施肥浇水的技巧,将宋人对兰花的研究推向了一个高峰。本文是王贵学为《兰谱》所作的序言,着重阐述了兰花的品格。
  中国养兰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兰花就已受到了士人的青睐。儒家创始人孔子以“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自勉,用芝兰来比拟那些在困境中仍然孜孜不倦于道德修养的谦谦君子,从而提升了兰花的审美意境和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爱国诗人屈原不仅亲自种植兰花,还时常佩戴,以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由于孔子和屈原的推重,兰花被后人赞誉为“德花”。
  王贵学嗜好兰花成癖,正是因为看重了兰花的品格及其所蕴涵的精神。兰是大自然的瑰宝,和梅、竹、菊并称“四君子”。与松、梅、竹“岁寒三友”相比,兰兼具花、叶、香之优,可谓集众美于一身,因而以“全德”著称。
  文中,作者指出兰花“韵而幽,妍而淡”,清雅高洁,朴实无华,其淡泊德馨历来受到君子的宗奉。兰花天生地养,餐霞饮露,禀日月之精华,不需要太多肥料的滋养,也不似牡丹那样富贵娇气;兰花的茎称“箭茎”,因其形如箭一般强劲笔直;兰花还具有馨香和不染一尘之质,只有伯夷、叔齐、介子推和屈原这些操守坚贞、志行高雅的精神偶像,才能与之相匹配。清雅的神韵配以仙姿的丽质,成就了兰花的完美品格,使其获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的青睐,并创造出了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的中华兰文化。
其他文献
宋代的《五灯会元》里,有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禅师青原行思谈及他的参禅过程,认为经历了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初悟时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时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由懵懂无知,到雾里看花,再到透彻领悟,有我、无我、忘我,三种境界,依次展开,引人深思。  其实,读书何尝不是如此。  有我之境,是把读书作为人生的避风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面对坎坷、遇到挫折时,无所
期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书法神韵,但在每一个历史时代的初期,却往往受前代特定的政治功利、道德伦理的影响,受前代精神氛围、民俗风尚的浸染,继承着前代的文化基础和生活传统,逐渐才呈现出自己的特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曹魏时期的书法既有上下一贯的风采神韵,又有异于其前后时代的色泽笔调。  曹操、曹丕父子对书法非常重视。曹操尤为倾慕梁鹄的“八分体”,认为他的字比他老师师宜官雅劲,他破荆州刘表后,迫不及待地募求梁
期刊
于是越王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君不名教,臣不名谋,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国中荡荡,无有政令。越王内实府库,墾其田畴,民富国强,众安道泰。越王遂师八臣与其四友,时问政焉。大夫种曰:“爱民而已。”越王曰:“奈何?”种曰:“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越王曰:“愿闻。”种曰:“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无多台游则乐之,静而无苛则喜之。民失所好则害之,农
期刊
炎帝掌节a,祝融司方b。羲和案辔c,南雀舞衡d。映扶桑之高炽e,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烝,元服革而尚黄f。蛇折鳞于灵窟g,龙解角于晧苍。遂乃温气赫戏,草木垂干。山溯海  沸h,沙融砾烂。飞鱼跃渚,潜鼋浮岸。鸟张翼而远栖,兽交游而云散i。于时黎庶徙倚j,棋布叶分。机女绝综k,农夫释耘。背暑者不群而齐迹l,向阴者不会而成群m。于是大臣迁居宅幽,绥神育灵。云屋重构,闲房肃清。寒泉涌流,玄木奋荣。积素冰
期刊
“四书五经”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名词,常用来代表儒家经典。其实,细究起来,“四书五经”包含两个部分:“四书”和“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谈到“四书”,就不能不提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部书被视为注解“四书”的儒家理学名著,受到后世学者的广泛重视。学习“四书”,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甚至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
期刊
唐代文学家韩愈写有《后汉三贤赞》,“后汉三贤”指东汉时期的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王充我们比较熟悉,作为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独立思考、破除迷信的“疾虚妄”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代表作《论衡》是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  王符晚于王充约半个世纪,他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同样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特别是他阐述的政治理想和匡时济世的某些主张,“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颇具政论家的风度
期刊
《史记》作为自五帝时代至汉武帝时代的一部通史,承载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其中以战国秦汉历史的记述最为完备,线索最为复杂,笔调最为生动,内容最为多彩。尽管多有学者称颂《史记》表现出来的人民性、底层立场与平民视角,但是,身为帝制时代的历史学者,太史公不能不以较多的笔墨描画执政者的政治表现。《史记》的笔法,与后世正史作者书写帝王“家谱”式的政治史明显不同。《史记》中有关帝王体貌音声等身体特征的文字,包含着
期刊
无论是在哪种饮食文化中,肉类都是非常重要的副食之一。对很多人来说,它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食物。那么,“肉”的字形和它的诸多意义之间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解读这个字。  正如《说文解字》所说:“肉,裁(zì,切成大块的肉)肉。”“肉”最初是指切成大块供食用的动物身上的肉。为什么要特别指出是动物身上的肉呢?因为我们现在说的植物的果肉是不包含在内的。《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期刊
江陵陷②,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或问之,答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未有不恶其不悔不仁而归咎于读书者,日书何负于帝哉?此非知读书者之言也。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抑未尝非读书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观之,搜索骈丽、攒集影迹、以夸博记者,非破万卷而不能。于其时也,君父悬命于逆贼③,宗社垂丝于割裂,而晨览夕披,疲役于此,义不能振,机不能乘,则与六博投琼、耽酒渔色也④,又何以异哉?夫人心一
期刊
(唐昭宣帝天天祐四年,907)初,梁王以河北诸镇皆服a,唯幽、沧未下,故大举伐之,欲以坚诸镇之心。既而潞州内叛b,王烧营而还,威望大沮。恐中外因此离心,欲速受禅以镇之。  (正月)丁亥,王入馆于魏,有疾,卧府中,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恐王袭之,入见王曰:“今四方称兵为王患者,皆以翼戴唐室为名,王不如早灭唐以绝人望。”王虽不许而心德之,乃亟归。壬寅,至大梁c。  甲辰,唐昭宣帝遣御史大夫薛贻矩至大梁劳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