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的生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q198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眼前的生活》在全球电影界评论界和观众群体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观众看后还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到底在演些什么。主人公戴安娜在枪击事件中的死活还是不甚清楚。读者反应理论指出要把读者当作一种积极地起着中介作用的存在而予以充分重视,并需要重视读者的阔读活动。如果视观众为试听文本的读者,则电影中模棱两可的地方就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有效解读。
  【关键词】读者反应理论 文学批评 主观阅读
  
  《眼前的生活》(The Life Before Her Eyes)改编自劳拉·卡塞斯克(Laura Kasischke)创作的同名小说,是导演瓦迪姆·佩尔曼的作品,凭借这部影片,佩尔曼已经在美国电影工业中将自己的形象树立成严肃、一针见血的的戏剧作品的代表人物《眼前的生活》将主人公黛安娜生命中的两段时期以一种严丝合缝的方式结合到了一起,用一种独特视角挖掘了我们都需要面对的人生十字路口的抉择——往往一个简单的决定就有可能改变一切,那种感觉就好像一生的时间都被压缩到了那一刻中。主人公的生与死在电影中被浪漫主义手法模糊处理了,其实正是这种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激发了观众要深入了解主人公黛安娜的命运与选择,引导观众去质疑有关社会道德与生存价值的法则。
  伊瑟(Wolfgang lser)在其《潜在的读者》(The Lmp Lied Reader)一书中认为,虽然文本提供一定的社会历史准则,但这绝不仅仅是对当时价值观的再现。作者在选取社会标准作为其电影文本讨论的话题时,这些标准并非完全符合当时的价值观,而是很有可能成为被质疑的标准。他认为,标准是一定的社会规范。当这些标准被移植到文本中时,它们自动失去了原本实用的本质。它们被置入了新的语境中并改变其原有的功能,不再充当社会规范,不再肯定自身的正确性,而是作为讨论的主题而被质疑。
  这就说明文本选取的标准将被置于读者的讨论和质疑中,“通过不同程度的否定,读者被推动或是激励去寻求一种确定的平衡”。(lser:刈)换言之,读者受到激励,在解释文本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文本中探寻一种与其从前熟悉的世界不同的现实,从而看到社会上普遍流行的规范的不足之处。为了激发读者积极参与,小说通常提供众多不确定、模棱两可的地方,留给读者充分的空间去解释,因为“文章即使有它的物质存在也并非真实的物体,而是在读者心中经历的一场事件,在解释文本时,读者的反应占有首席位置”。(Tyson:157)哈特曼(Geoffrey Hartman)也指出“不确定性就像交通灯指挥交通一样,会提示哪里有;中撞或冲突,这些冲突会被记录或复述下来,但不会被解决。”(Hartma n:265)因此,尽管读者在文本解释中扮演积极的角色,文本解释也不能“任由读者完全主观地去评价,而应受制于文本中的暗示”。(Iser:36—37)读者是受到暗示的读者,在解释文本时受到文本一定程度的引导。
  在电影文本的众多不确定中,主人公黛安娜的生或死引起的观众争议最大。有些人认为。黛安娜成年后的生活,是她在死前想像的。这真的是一个非常唯物主义的解释,既符合事情的发展顺序,又非常符合理性的坐在屏幕前的我们的理性人的理性,基本上没有触碰到现实里面的任何条理和规则。也有人认为黛安娜自私地牺牲朋友换取活下去的机会,她最后的死亡是她自己的一场想象,她想象或是说希望自己已经死了,以此来逃开15年后的黑暗和阴影。这种解释就是承认主人公黛安娜一直承受着道德的拷问,背负了沉重的十字架,这与社会道德规范是相悖的。正如伊瑟尔所说的那样,“读者根据我们现有的只是、经验、及世界观对‘空缺和不确定性’进行能动的反应。读者被文本引导,同时也使文本的意思得以实现。”不同的读者将同一部作品‘具体化’(充实空框结构、填充空白、实现文本中的潜在要素活动)的结果各有差异甚至同一读者如果多次阅读同一作品。每次阅读时要完成的具体化形态也必然有所不同。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学艺术作品可能以非常多的方式被接受”。恰如导演瓦迪姆·佩尔曼所说:“这也是为什么我鼓励观众至少要看两遍以上的原因,它真的值得你多看几遍,因为每一遍你都能从中发现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笔者认为,影片想说的是:生命。是宝贵的,宝贵到死去的人也相信自己依然拥有它,即使拥有它的代价是他们背负着沉重的道德的十字架。那么,当面临死亡的选择时,我们应该不应该谴责那些把生存的机会留给自己的人呢?而我们又该给那些把生存机会留给别人的人怎样崇高的评价呢?所谓的道德的底线到底在哪里?把生存机会留给自己,是道德的下线吗?或者,把生存机会留给别人,是道德的下线吗?而在贪婪、性乱和麻醉充斥的现代社会里面。道德栖身何处?这些问题都有待读者去解决。
  费什(stanley Fish)指出“句子的作用比句子的意思更为重要。”(Fish:261这一观点指出了读者角色的重要性。在黛安娜的医学课上,教授讲到“心脏是身体最强壮的肌肉,大脑细胞比银河系的繁星还多,人身72%是由水组成的”,而后的影片中也一直重复“心脏是身体最强壮的肌肉”,这再联系到学期结束时教授和黛安娜所说的一些话:鸟要飞翔,必须要有合适的翅膀形状,合适的压力和合适的角度,你有翅膀。但是希望你能改变方向。就可以理解影片所有的都是黛安娜临死之前的想象,如果她选择了背叛,良心的谴责会让她时刻承受着折磨。在当时,黛安娜的现实生活太糟糕,如果基于她现在的情况。未来是很昏暗的,她不敢想象未来。有点逃避的味道。所以她选择了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憧憬一下未来的美好旺当她陷于美好之中时,自己残酷的现实又把她生生的给拉了回来,美好和残酷,别人的天堂和自己的地狱两者之间巨大的反差我想是促使黛安娜作出决定的一个关键的因素。可以认为想如果按照黛安娜一贯的做法,在当时危机的情况下,她会选择背叛,可能是当时她想到了这些话,告诉自己是需要作出改变的时刻了。她要走出自己阴影(别人无意说荡妇的时候,她就认为是意有所指)。给自己创造一片内心的宁静。友情,道德。现实,未来所有的种种都促使了黛安娜选择了死亡。
  电影中有另外一个对黛安娜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她幻想中的丈夫,那个讲演师保罗,讲过一段让人印象蛮深刻的话:“你的未来决定于你的现在。引导人存在于世的主要事物是想象力,我们能够审视机遇,刻画自己的未来想象需要勇气和努力,但想象也给予我们驾驭命运的希望,我们希望当前正确的选择影响未来,希望来自于美,来自干承诺。我们具有根据自己亲眼见到的各种人生而去幻想自己未来人生的能力,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道德心。”看完电影后笔者又回头看了下这一段。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思索使黛安娜的价值观有了变化,电影的开头也有另外一 个镜头,一两人晚上在回去的路上,经过水花四溅的花坛的时候说的一些话:雨水过后,有些花已支离破碎,有些花却坚强的抗了下来。观众足够仔细的话,会发现她在这两个镜头中的神情惊人的雷同却神韵相反,让人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很轻描淡写地在述说自己的悲哀,一个是在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这两个表情也许决定了她在后来面临抉择时候的判断与思考。不可否认这些都是黛安娜希望得到宽恕、洗心革面开始新生活的生命提示。观众再一次从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不禁设身处地联想到黛安娜所处的童年恶劣生活环境对她造成的“逼迫”,导致她不停地用性爱和毒品刺激着那已经被过度透支了的身体,完全不理会她那相对保守的好友莫琳无助却担心的目光。主演乌玛·瑟曼也表示:“在我看来,你可以努力,却没办法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你一直对你的孩子或其他人说谎,他们是能够觉察出来的,继而就会引发许多不安全感和概念的混淆。人的内心都是脆弱的,尤其是在经历了像黛安娜那样的遭遇之后,使得她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对于她来说。生命中再也没有值得期待的东西了。”这样,观众在听到她忏悔的声音及希望得到上帝宽恕、开始新生的渴望时,有意无意会产生希望她得到宽恕的心理倾向,正如伊瑟在其《阅读的行为》,一书中所说:读者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期待着作品能够表现出切合自己意愿的审美情趣和情感境界,并期待着作品表现出一种台乎自己理想的人生态度,流露出一种与自己相同的思想倾向等等。(lser:35)也就是说,观众在听到“枪声响起”时已经实现了从文本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跨越,会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的价值取向投射到黛安娜身上,希望黛安娜能够像自己的好朋友莫琳一样做出符合社会规范的选择并开始另外一种新生活,也许是在天国。并希望从黛安娜的经历中寻求到正确的行为方式以及对未来生活乐观向上的决心。因此,观众在观看影片过程中质疑黛安娜言行的似是而非的同时,也从她的故事中“获得了启发、告诫、警示和改进的机会”。(Defoe:326)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有关戴安娜女儿艾玛的。年轻时的戴安娜和朋友莫林见到一园子里满是夭折的孩子的名字,其中有一个就是她女儿艾玛的。艾玛聪明且非常具有创新精神,那小模样像极了黛安娜小时候。看着女儿的小脸蛋,黛安娜总是忍不住陷入深沉的回忆而不自觉。现实远没有表相那般美好,尤其是当她在少女时代所经历的那场惨剧的15周年纪念日一天天临近之时,黛安娜一直试图逃开的黑暗再次将她笼罩……她的丈夫保罗越来越不着家,艾玛又养成了喜欢对老师说谎的坏毛病——最最糟糕的是,黛安娜握在手中、自以为是的真相,也开始慢慢现出它本来的面目。
  其实结尾处几个快镜头就交代清楚了这一切是怎么回事。镜头一,黛安娜惊讶地看到和教授手牵手的竟是年轻时的自己,暗示当年和教授偷情的就是她:镜头二,黛安娜在枪案15周年活动上否认是幸存者,因为此黛安娜根本就不是彼黛安娜,真的黛安娜已经死了,这一个不过是真身想象的未来的自己,真实身份其实是教授的老婆:镜头三,黛安娜和莫琳在酒吧聊起将来的生活时,一个酷似成年黛安娜(其实是教授的老婆)的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注意黛安娜的目光被短暂吸引,然后镜头一摆,这个抱孩子的女人虚化与黛安娜的画面融在了一起,暗示就在此刻,黛安娜将这对母女设为了自己未来生活的载体。文中也一直反复出现枪击事件以及有关的纪念活动,这些反反复复的镜头使观众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联系到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
  伊瑟认为“小说是一面镜子,读者照镜子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自己自我矫正的机会”。(Iser:36)读者可能会看到自己未知的一面,认识到“期望获得正确的行为方式可能首先需要摆脱自己熟悉的观念”。(Iser:36)但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是一种潜在的东西,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产生不同的方式”。(Iser:36)《眼前的生活》中黛安娜的时代背景、生活处境、社会身份及其行为方式为读者解读黛安娜言行表现出的矛盾和不确定以及质疑当时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提供了机会,使读者把自己的价值观念投射到主人公身上,从而作出对黛安娜的选择行为的不同评判,也即对生存与道德做出自己的良心选择。饰演戴安娜的乌玛·瑟曼说:“我是在差不多两年前读到了《眼前的生活》的剧本,一下子就被里面的故事感动了。就结尾处的那个待解的谜团。确实有很多人追问我是否能给出一个比较‘官方’的答案。可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知道有的时候,幻想比实际更能勾起人的生存欲望。我觉得这样的影片,可能会让已经身为父母的人或兴奋或尖叫或愤怒,但具体有什么样的反应,还要依人而定……总之,读完了剧本之后,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我非常喜欢里面的写作风格,所以我决定接受它,才不会管它到底是主流还是独立呢。”
  确实,《眼前的生活》就是那种你看完之后会不断想找人述说自己的“观后感”的影片,乌玛·瑟曼继续说:“虽然不知道看过影片的人,会不会真的急于找一个人讲述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但是我觉得它至少是那种让你难以忘怀的作品。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真有很多的青少年能够看到《眼前的生活》,那将会是一件多么棒的事情,从电影院走出来之后,我相信这些人将会是受到最大影响的群体,他们可能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改变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无论他们从中认识到哪一点,都会对他们日后的成长带来巨大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 蒂姆波顿的电影常被称为“电影童话”或“黑色童话”,是好莱坞电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人批评其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缺乏深度、人物类型单一,但更多的人欣赏其瑰丽想象、怪异荒诞和心灵触动力。其实,其电影作品的“童话”特色是他在好莱坞独树一帜的法宝之一,这种特色的形成源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对童话的独特理解与运用,正是童话元素和表现手法成就了他某些深受欢迎的经典电影。  [关键词] 蒂姆波顿
[摘要] 《天下足球》栏目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育栏目遇到的问题,而是传统电视遇到了正在崛起的网络电视,但二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可以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共同为受众服务的。特别是传统电视,要积极面对存在的挑战,对栏目进行必要的编排,要努力借助网络平台的力量,让像《天下足球》一样的优秀的栏目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传统电视 网络媒介 体育类 栏目  一、引言  体育栏目是收视
[摘要] 电影《左右》讲述的是一场以挽救生命为名而展开的伦理与情感的博弈,让人观后对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左右》 生命 博弈 人性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0.022  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上,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作品《左右》获得银熊奖,引起评论界广泛关注。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场以挽救生命为名而展开的伦理与
[摘要] 电视节目主持人策划,是以专业化频道的整体定位为基准,以栏目的内容、样式、对象等为依据,以受众可能的审美期待为参考,对电视节目主持人进行当下形象设计和未来形象规划的一种活动。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媒体的重要标识,主持人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目的成功与否,所以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电视节目 策划 主持人  doi:10.3969/j.issn.1002-69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提出,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使“中国梦”成为热议。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梦”?它与众所周知的“美国梦”又有哪些不同呢?  本文将以电影《惊天动地》和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对“中国梦”和“美国梦”从内涵、实现途径、产生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中国梦”的提出及其意义  “中国梦”这个词,最初也许是在“美国梦”的刺激下进入人们讨论
[摘要] 《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是年轻学者闫凯蕾近年推出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新作。作者以开放的电影史观,从“明星研究”这个在中国电影史学界仍比较陌生的新视角入手,把宏观的时代背景和微观的明星群体相结合进行研究,建构起新的史述框架,对民国电影史进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在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明星和明星制问题日渐凸显,因此本书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中国人建立起本民族的电影明星理论
2012年,在香港电影界浸淫多年的导演陈可辛拿到了一个时下大陆最热门的题材——“创业”,拍摄完成后以《中国合伙人》为片名在2013年5月上映。这部电影被市场认为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这部电影在选题上的独特之处在于描述了几位“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白手兴家”的故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制约,商人或企业家这个阶层并不是国产电影选题关注的对象。但是在如
[摘要]电视剧《远去的飞鹰》主要讲述了民族空军英雄高志航率领中国第一代空军英勇抗日的传奇故事。剧作还原英雄原型短暂而传奇的一生,把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观照相统一,为观众塑造了一个融碧血丹心的爱国情怀与铁骨柔情的儿女情长为一体的形神俱备个性十足的英雄形象。  [关键词]高志航 形象 爱国情 怀儿女情长 形神俱备  由华谊兄弟天意影视有限公司倾力打造的30集空战传奇大片《远去的飞鹰》主要讲述了民族空
[摘要] 演员在影视表演艺术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演员的表演,需要高度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表现力,多向的模仿力等。演员只有追求外在表演与内在精神的统一,才能塑造出个性鲜明的角色。青年演员王茜华通过不断努力,凭借自己扎实的表演功力,在影视舞台上越来越成熟,她塑造的农村新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她的表演真切自然,对角色诠释到位,是一位具有潜力和实力的演技派演员。  [关键词] 王茜华
[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迪士尼的二维歌舞动画片曾经到达过巅峰。近年来,在三维动画的挤压下,传统的手绘动画片已经渐渐淡出观众的视线。《公主与青蛙》作为2009年迪士尼的年度大片,再度回归二维手绘动画,用经典的童话故事包装励志的美国梦,描绘出一幅只要肯努力打拼,人人有希望实现梦想的美景。迪士尼对自己传统表达方式的继承,在这部《公主与青蛙》里展露无遗。  [关键词]迪士尼 《公主与青蛙》 女主角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