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法律信任状况的实证分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ds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信任危机日益受到关注,法律信任状况关乎法的运行实效,具有研究价值。通过调查分析,中国社会法律信任状况的特点为:普通民众在思想上对法律缺乏信任,而在行为上却又依赖法律,对法律表现出较高的信任。
  关键词法律信任 实证分析 网络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96-01
  
  信任是思想领域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内心形成的对其他主客体情况的确信,并由此影响人们的外在行为。对于制度的信任则表明人们相信该制度的规定,愿意依该制度行事,其中包括对法律制度的信任。目前,中国社会的法律信任状况有如下鲜明特点,即普通民众在思想上对法律缺乏信任,而在行为上却又依赖法律,对法律表现出了较高的信任。
  一、调查对象及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以互联网为媒介,以不特定群体为调查对象,通过网上投票、网络调查问卷、匿名访谈等方式对民众法律信任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您是否信任我国法律”,“您认为我国法律是否公正”,“您权益受到侵害私下无法解决时一般会信赖何种解决途径”,“您认为有法律好还是没有法律好”,“您认为贪污腐败问题用法律是否能解决”等题目。
  二、调查的具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除去灌水与不相关回答,约65%的民众对于前两个问题:“您是否信任我国法律”,“您认为我国法律是否公正”,给出了近似于全面否定的回答,即在思想上表现出对法律的不信任。其中一些评论颇具讽刺意味,如:“您难道觉得法律是公正的?”“地球人都知道的答案还问啥?”“现在的法律都是txt文件(文本文件——笔者注),不是exe文件(可执行文件)”等。
  另外近35%的比例是肯定的回答或近似于肯定的中性回答,其大多分布在由法律人构成的论坛、小组。其观点主要为:虽然法律是有局限性的,目前中国法治状况还不够理想,但依然愿意相信法律。更有很多法律人明确表示,作为法律人必须相信法律。
  对于第三个问题“您权益受到侵害私下无法解决时一般会信赖何种解决途径”和第四个问题“你认为有法律好还是没有法律好”的回答率并不高,由于调查形式并不规范,在回答前两个问题的人中,有近六成的人回避了本类问题的回答,但在给出回答的人中,有近80%的人表示:对于双方私下解决不了的问题,还是愿意诉诸法律的。而更有超过99%的人都表示:有法律要比没有好。
  对于第五个问题“您认为贪污腐败问题用法律是否能解决”及其后的几个问题,由于题目设计不够周延,投票率不高,因此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关于第五个问题,仅有的几个投票结果均为否定的,但有网民在回贴中指出,“贪污腐败问题仅用法律途径是难以解决的,但没有法律也是肯定不行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中,前两个题目的设计,旨在抽象、笼统地询问民众对法律的感觉。通过调查结果可以发现,首先,目前民众在思想上不信任法律已成为一种显性的表现形式。这里的“显性”是指人们心中有不满,并愿意将之表达出来。当然,显性并不代表理性,真理未必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中,因此,笔者并不认为该现象可以直接证明我国目前法律就是不值得信任的。这其中可能也有部分人是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甚或认为批评当前中国的法治状况是一种时尚。相比之下,法律人的回答则普遍显得更具理性。事实上,民众关心国家的民主法治状况,并敢于将不满思想予以表达,这一行为本身,即是我国法治状况进步的一个表现;是民众愿意依赖法律、希望法律可以更完善的一种间接体现。
  其次,在访谈调查中,相当一部分民众指出自己不相信法律,并不是不相信法律文本本身,而是不相信法官、不相信法院,不相信法律能得到合乎良心的执行。由此可见,我国社会法律信任缺失,主要问题并不是立法层面的,而是存在于法的实施环节之中。
  本次调查的第三、第四个题目的结果则明确体现了民众在行为上对法律的实际信任与支持。民众愿意遵守法律,并渴望得到法律的保护。由此可见,民主法治精神已深入民心,民众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具有内心认同感的。
  总结以上调查结果,并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社会民众尚很难在思想上形成基于道德基础层面的法律信任;然而,通过调查亦不难发现,民众对于法律功利层面的信任已初步形成,在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大多数人仍然是愿意选择使用法律作为其纠纷解决方式的。
  四、对完善法律信任状况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信任危机的产生往往具有普遍性,这种转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主体对于法律的信任。随着民众对于法律依赖度的提高,同时其对法治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深入普法,进一步增强法律权威,提高民众对法律的满意度,从而提升法律信任度,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社会普遍信任危机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2]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3]马新福,杨清望.法律信任初论.河北法学.2006(8).
其他文献
投标报价已成了施工单位做工程的第一道关卡,要使企业能在竞争中获胜,在投标过程中必须考虑各种因素:研究招标文件,了解施工现场,熟悉施工环境,根据招标文件及有关工程价格的
物理学困生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效果差,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有效解决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组学习,以优帮困,可以帮助学困生解决所遇到的问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和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这就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
初中体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积极性不高,体育锻炼技能意识不强等问题,以致体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下降。本文以“快乐教学”的基本思想作为基础,针对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就其核心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被羁押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红十字会参与保护被羁押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行性及其构想等。  关键词权益保障 红十字会 监管场所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7-186-02    一、我国被羁押未成年人权益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犯罪未成年人改造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感化和挽救。目前,实践中关注较多的是对未被羁押的犯罪
[摘要]新一届政府把“三农”问题,即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作为未来若干年的工作重点难点来抓。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意义特别重大。笔者就这个问题对文成县农村的法制建设、文化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提出四点看法。  [关键词]法制建设 完善机制 发挥优势 完善设施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启蒙和初始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看,音乐对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着非凡的意义。笔者认为,音乐元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乐感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幼儿多元思维的形成,对幼儿整体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本文详述了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音乐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音乐元素;学前教育;审美能力;创新意识;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广大教师践行新课程标准,把握新的课程理念并渗透应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但仍有很多教师对教学存在模糊认识,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倾向,造成教学效果低下。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体育终生化,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使学生具有参与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
在当今的网络环境下,传统采编工作已经无法适应复合图书馆的需要,复合型图书馆的采编人员只有顺应潮流,改变观念,完成自我的角色转换,才能够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使图书馆的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