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启蒙和初始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看,音乐对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着非凡的意义。笔者认为,音乐元素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乐感意识,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幼儿多元思维的形成,对幼儿整体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本文详述了音高、音强、音值、音色等音乐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音乐元素;学前教育;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应用
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活动,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启蒙和初始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作为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应当着重从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深化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音乐作为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和审美作用不可忽视。从艺术的角度看,音乐的可听性对于学前儿童听觉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看,音乐对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着非凡的意义。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中,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之于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去探讨应如何更为有效地实施教学,让教学对象获得审美体验和培养音乐的兴趣。
一、 音乐元素与学前教育对象的适用范畴
(一) 音乐元素的界定
音乐元素指的是构成整个音乐音响结构的内部要素,整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音高、音强、音值、音色。音高指的是音的高低,由发音体的频率所决定,人们在长期的音域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发音体不同和音高的秩序排列,从乐音定义的角度,产生了调、音阶、音区等诸多概念;音强指的是音量的大小,由发音体的振幅所决定,音量与振幅的大小成正比,;音值指的是音的长短,由发音体的振动时间决定,并与时间长短成正比。音色指的是发音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听觉音响,不同的发音体音色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听觉感受。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音响结构的基础,因此对音乐元素的充分认识,是我们认识音乐、学习音乐、培养音乐思维能力的内在要求。
(二) 学前教育对象的界定
学前教育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一般在未进入正常学校体制之前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学前教育。因此对学前教育阶段的界定应着重在于幼儿园教育,按照年龄的划分大约在3-7周岁,凡是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可以界定于学前教育对象,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有了语言行为、认知行为等各方面的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7岁的年龄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就音乐教育而言,这一阶段也是学前儿童对音乐感知最为明显的阶段。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在学前教育阶段,只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音乐教学上,必须把微观的音乐元素作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对象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才能让教育对象更好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为将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音乐元素教学对幼儿整体能力形成的重要性
(一) 丰富情感世界,获得成长自信
情感指的是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态度体验。除了以上定义外,情感还有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感情等,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承受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说明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情感世界的培养尤为重要。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虽然没有客观存在的语义性,但是有着丰富的表情性,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音响进行解读,进而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学会情感认知。从第二层含义上,幼儿所共有的心理情感特征外在表现为易冲动、不稳定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甚至很多幼儿因为不懂得人际交往而患有自闭症、抑郁症等疾病。音乐教育实践表明,音乐可以促进幼儿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加自我和同伴的信任程度,从而获得成长自信。
(二) 形成多元思维,强化创新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過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认知阶段,其中,学龄前儿童所处的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即受到直觉活动的影响。但是在部分群体中,已经呈现出了具体形象思维特征。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以幼儿的直觉活动为基础,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材料和实践形式,逐步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思维,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活动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影响。创新意识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基础上的,而幼儿在这些经验上的不足,常常导致创新思维受阻,因此教师应当根据音乐元素特点的不同,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 音乐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 音高
音高的训练是培养幼儿音准的基础,对于训练音乐听觉有着很大的帮助。根据幼儿音高辨别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天生具有音高感;二是后天培养获得音高感。凡是有着正常思维能力和行为的儿童,通过系统的练习,都可以获得辨别音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音高练习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主要介绍三种形式:
1. 通过语音声调体现音高
无论是在音乐教学还是在其他教学中,教师通过声调的高低让学生具有音高意识。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可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 通过音程辨别音高
音程指的是两个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选用钢琴作为教学用具,先以一个音作为基点(也称为根音),选择度数较大的音程,形成一定的跨度,这样会让学生非常明显地辨别出两者的距离。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地缩小音程度数,如果学生能够辨别出度数越小的音程,说明音高感的把握越好。
3. 通过肢体动作模仿音高 现在教学中通用的柯尔文手势就是通过手型的变化来表现音阶,对于幼儿而言,这种手势过于复杂,在练习时可以通过单人游戏或者双人游戏的方式指定某一音高在身体上的位置。
(二) 音强
音强练习也可以称之为力度练习,指的是让幼儿认识音的强弱。音强与音高不同,音高具有绝对性,而音强具有相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解释强弱,因此对音强的练习应当是在对比中进行的,主要呈现出两种形式,一是固定音强的对比练习,按照力度符号的标记,如p-f,pp-ff等;二是渐变性的力度变化,如ppp→pp→p→mp→mf或fff→ff→f→mf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音强的变化特点,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如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通过伴奏音量的不同,让学生做蹲起的动作,这样会更加形象地体现出音强的变化,还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趣味性。
在音强的运用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在音乐美学和心理学中,联觉是经常运用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音响能够让人们不自觉地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常态现象或者事物。其中力度的变化就与空间位置的变化产生了联觉,如用小军鼓进行由弱渐强、由强减弱的表现时,便可以体会出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空间联觉反映。因此在音强练习上,教师应当从音响联觉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 音值
相对于其他音乐要素而言,音值包含的范畴较广,一是表示音的长短,具有拍子的概念;二是与速度、时间有关系,音值与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三是具有节奏上的概念,节奏既包含强弱力度,也包含时值长短。因此在音值的训练上,常常以节奏代替。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与核心要素,关键是让学生如何把握准确的节奏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体态律动、朗诵节奏等教学法都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音值或者节奏教学上,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为简单的音符入手,逐渐建立拍子的概念,并通过一定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初始训练中,速度设定为中慢速,以便于幼儿能够稳定地掌握拍子的进行。在初始阶段稍有成效的基础上,再逐步地引入不同的节奏类型,并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了解音值、速度、节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在不同的节奏游戏中识别和记忆各种节奏。
(四) 音色
音色是最为贴近生活的音乐元素,因为音色是有不同的发音体的材质所决定的,幼儿正是通过声音的媒介而获得对于物质世界有意义的体验和认识的。对于音色的认知,能够增强幼儿在听觉上的判断力,甚至可以脱离视觉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在音色练习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听觉,但不是每一种物质都可以依靠听觉而辨别,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应当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音色练习的材料。笔者主要是采取分类的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如把碗、盘子、勺子等归为餐具;钢琴、小提琴、二胡、吉他归为乐器等,让学生们在不同的分类中辨别音色。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对物体进行介绍,并让学生识别音色;二是让学生感知物体,自己动手获取音色。三是教师遮挡物体,让学生从音色上进行辨别。其中前两个步骤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才能进行第三步骤的实施。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还是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而言,必须认识到音乐元素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对于音乐元素的运用并不单单只适用于音乐教学,在其他的学科教学或者是活动中都会运用到,这说明学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其次在音乐元素的实际运用中,前辈教师的努力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應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所以教师不能只看到现有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培养创新思维,以音乐元素教学作为出发点,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出发,去关注每一名幼儿的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学前教育中,教师也应当从自我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周革新,宋二华.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3):55-57.
[5]刘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5):36-37.
[6]王懿颖.论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J].中国音乐教育,2000,(8):14-16.
[7]陈宝久,刘纪秋.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J].大众文艺,2011,(4):222.
作者简介:
张晓璇,李勋,河北省沧州市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关键词:音乐元素;学前教育;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应用
教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活动,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启蒙和初始阶段,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的培养直接关系到未来发展,作为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应当着重从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去深化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音乐作为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教育和审美作用不可忽视。从艺术的角度看,音乐的可听性对于学前儿童听觉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教育的角度看,音乐对于学前儿童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有着非凡的意义。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在学前教育中,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之于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并从具体的实践出发去探讨应如何更为有效地实施教学,让教学对象获得审美体验和培养音乐的兴趣。
一、 音乐元素与学前教育对象的适用范畴
(一) 音乐元素的界定
音乐元素指的是构成整个音乐音响结构的内部要素,整体上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音高、音强、音值、音色。音高指的是音的高低,由发音体的频率所决定,人们在长期的音域实践过程中,通过对发音体不同和音高的秩序排列,从乐音定义的角度,产生了调、音阶、音区等诸多概念;音强指的是音量的大小,由发音体的振幅所决定,音量与振幅的大小成正比,;音值指的是音的长短,由发音体的振动时间决定,并与时间长短成正比。音色指的是发音材料的不同而形成的各种听觉音响,不同的发音体音色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听觉感受。音乐元素是构成音乐音响结构的基础,因此对音乐元素的充分认识,是我们认识音乐、学习音乐、培养音乐思维能力的内在要求。
(二) 学前教育对象的界定
学前教育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一般在未进入正常学校体制之前的教育都可以称之为学前教育。因此对学前教育阶段的界定应着重在于幼儿园教育,按照年龄的划分大约在3-7周岁,凡是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可以界定于学前教育对象,这一时期的幼儿已经具有了语言行为、认知行为等各方面的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3-7岁的年龄是最重要的受教育阶段。就音乐教育而言,这一阶段也是学前儿童对音乐感知最为明显的阶段。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在学前教育阶段,只能根据教育对象的客观情况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在音乐教学上,必须把微观的音乐元素作为核心内容,以培养对象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才能让教育对象更好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为将来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音乐元素教学对幼儿整体能力形成的重要性
(一) 丰富情感世界,获得成长自信
情感指的是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一种态度体验。除了以上定义外,情感还有第二层含义,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所形成的社会感情等,包括人际交往、自我承受能力、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童年是塑造人生情感倾向的重要时机”,说明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情感世界的培养尤为重要。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虽然没有客观存在的语义性,但是有着丰富的表情性,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创作背景以及音响进行解读,进而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学会情感认知。从第二层含义上,幼儿所共有的心理情感特征外在表现为易冲动、不稳定和自控能力差的特点,甚至很多幼儿因为不懂得人际交往而患有自闭症、抑郁症等疾病。音乐教育实践表明,音乐可以促进幼儿获得情感上的平衡,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同伴关系,增加自我和同伴的信任程度,从而获得成长自信。
(二) 形成多元思维,强化创新意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過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认知阶段,其中,学龄前儿童所处的阶段称为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即受到直觉活动的影响。但是在部分群体中,已经呈现出了具体形象思维特征。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当以幼儿的直觉活动为基础,充分运用现有的教学材料和实践形式,逐步地开发幼儿的多元思维,通过一系列的创造活动对幼儿进行积极的影响。创新意识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基础上的,而幼儿在这些经验上的不足,常常导致创新思维受阻,因此教师应当根据音乐元素特点的不同,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逐渐培养其创新思维。
三、 音乐元素在学前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一) 音高
音高的训练是培养幼儿音准的基础,对于训练音乐听觉有着很大的帮助。根据幼儿音高辨别能力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天生具有音高感;二是后天培养获得音高感。凡是有着正常思维能力和行为的儿童,通过系统的练习,都可以获得辨别音高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中,音高练习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主要介绍三种形式:
1. 通过语音声调体现音高
无论是在音乐教学还是在其他教学中,教师通过声调的高低让学生具有音高意识。如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可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2. 通过音程辨别音高
音程指的是两个音之间的音高关系。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选用钢琴作为教学用具,先以一个音作为基点(也称为根音),选择度数较大的音程,形成一定的跨度,这样会让学生非常明显地辨别出两者的距离。在长期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地缩小音程度数,如果学生能够辨别出度数越小的音程,说明音高感的把握越好。
3. 通过肢体动作模仿音高 现在教学中通用的柯尔文手势就是通过手型的变化来表现音阶,对于幼儿而言,这种手势过于复杂,在练习时可以通过单人游戏或者双人游戏的方式指定某一音高在身体上的位置。
(二) 音强
音强练习也可以称之为力度练习,指的是让幼儿认识音的强弱。音强与音高不同,音高具有绝对性,而音强具有相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解释强弱,因此对音强的练习应当是在对比中进行的,主要呈现出两种形式,一是固定音强的对比练习,按照力度符号的标记,如p-f,pp-ff等;二是渐变性的力度变化,如ppp→pp→p→mp→mf或fff→ff→f→mf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音强的变化特点,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如让学生们围成一个圆圈,通过伴奏音量的不同,让学生做蹲起的动作,这样会更加形象地体现出音强的变化,还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趣味性。
在音强的运用上,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在音乐美学和心理学中,联觉是经常运用到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由不同要素构成的音响能够让人们不自觉地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常态现象或者事物。其中力度的变化就与空间位置的变化产生了联觉,如用小军鼓进行由弱渐强、由强减弱的表现时,便可以体会出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空间联觉反映。因此在音强练习上,教师应当从音响联觉感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 音值
相对于其他音乐要素而言,音值包含的范畴较广,一是表示音的长短,具有拍子的概念;二是与速度、时间有关系,音值与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关系;三是具有节奏上的概念,节奏既包含强弱力度,也包含时值长短。因此在音值的训练上,常常以节奏代替。节奏作为音乐的骨骼与核心要素,关键是让学生如何把握准确的节奏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在此问题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体态律动、朗诵节奏等教学法都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在音值或者节奏教学上,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最为简单的音符入手,逐渐建立拍子的概念,并通过一定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在初始训练中,速度设定为中慢速,以便于幼儿能够稳定地掌握拍子的进行。在初始阶段稍有成效的基础上,再逐步地引入不同的节奏类型,并进行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了解音值、速度、节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在不同的节奏游戏中识别和记忆各种节奏。
(四) 音色
音色是最为贴近生活的音乐元素,因为音色是有不同的发音体的材质所决定的,幼儿正是通过声音的媒介而获得对于物质世界有意义的体验和认识的。对于音色的认知,能够增强幼儿在听觉上的判断力,甚至可以脱离视觉进行判断。笔者认为,在音色练习中,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需要听觉,但不是每一种物质都可以依靠听觉而辨别,尤其是在幼儿教育中,应当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音色练习的材料。笔者主要是采取分类的方法,把不同的事物进行分类。如把碗、盘子、勺子等归为餐具;钢琴、小提琴、二胡、吉他归为乐器等,让学生们在不同的分类中辨别音色。一般经过三个步骤,一是对物体进行介绍,并让学生识别音色;二是让学生感知物体,自己动手获取音色。三是教师遮挡物体,让学生从音色上进行辨别。其中前两个步骤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强化才能进行第三步骤的实施。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还是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而言,必须认识到音乐元素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对于音乐元素的运用并不单单只适用于音乐教学,在其他的学科教学或者是活动中都会运用到,这说明学前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其次在音乐元素的实际运用中,前辈教师的努力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應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操作,所以教师不能只看到现有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培养创新思维,以音乐元素教学作为出发点,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出发,去关注每一名幼儿的发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学前教育中,教师也应当从自我综合能力培养的角度,不断加强学习,才能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杨立梅.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匈牙利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周革新,宋二华.幼儿音乐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3):55-57.
[5]刘丹.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5):36-37.
[6]王懿颖.论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J].中国音乐教育,2000,(8):14-16.
[7]陈宝久,刘纪秋.浅谈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J].大众文艺,2011,(4):222.
作者简介:
张晓璇,李勋,河北省沧州市沧州师范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