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青少年学生最缺的是什么?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wangdo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倘以高中语文教学为基本视角,有人这样发问:“当今青少年学生最缺的是什么?”回答肯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五花八门。或许是问题过于尖锐,近乎“钻牛角尖”,根本不可能出现一种得以普遍认同的“标准答案”;或许是在我们看来,当今青少年学生“缺”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最”就更加难以确定和落实了;也或许是问题已经远远超越了高中语文教学的覆盖范畴,无法作出确切回答。笔者以为,这些都是原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我们对这个咄咄逼人的问题缺乏积极关注和认真思考。
  这些年来,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和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一直认为“思想活跃”是当今青少年学生的重要标识之一。正因为如此,自然很少会有人将青少年学生的“最缺”去跟“思想”关联起来。然而问题的症结正在于此。依笔者之见,实际上当今青少年学生“活跃”的最多只是一些“(感性)思维”,并非真正意义的“思想”。将“思维”和“思想”等量齐观、混为一谈显然不恰当,也必定是不科学的。诚然,如今的“90后”,生活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从小就没有多少僵化的意识形态和机械的条条框框的强势约束,个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得以显露和张扬,往往“心想”的就能“言说”,几乎可以毫无保留地直言不讳地表白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不必闪烁其词,遮遮掩掩,顾左右而言他。然而,这一切只表明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不能证明他们是有“思想”的一代。因为“思想”既不是自然状态的产物,也不是社会环境的附生,货真价实的“思想”的形成,除了行为主体自身的不断实践、积极探求和认真思索外,还离不开各种形式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培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不但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而且力度继续加大,尤其是体现政府行为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使中学语文又一次站在教学改革的新起跑线前。不过,宏观的得势并不等于具体的获益。由于理念、体制、教材、考试、评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以及我们长期以来对学科教学的探讨和研究失之于浮躁、肤浅和偏狭,热情、声势有余而冷静、务实不足,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并未取得多少实质性的突破,许多问题依然没有找到切实解决的有效方法。就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培育而言,暂且不论究竟有多少同仁正在想方设法身体力行地积极尝试,说句令人沮丧的话,就是能够认真关注的或许也很寥寥。当然,不是广大同仁不愿去实践,去努力,而是对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够充分。
  其实,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发言和作为思维外化的重要形式——作文,当今青少年学生“思想”之“最缺”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说的“思想”,并非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那些博大、深邃、精辟、隽永、出类拔萃、独树一帜、彪炳千秋的文化精华,而是指能够恰当地运用语文知识、审美判断和理性思维,洞察、思考、分析和探究各种纷繁现象,并深入发现、揭示事物本质的认知能力与思辨能力,其核心成分就是理性思维。质言之,我们这里讨论的“思想”,重点定位于理性思维的坚挺度和击穿力。教育部制定并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早就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由此可见,拙文强调的“思想”完全符合《课标》培养“三大”语文能力的教学理念,既没有僭越语文教学之本位,也没有包揽“育人”之全责。
  当然,笔者将复杂而高深的“思想”刻意简化、浅化和细化,不仅为了阐述的方便,还考虑到这样处理更加切合青少年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哲学和思维学常识告诉我们,理性思维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而这种理性思维的优劣强弱往往决定了“思想”质量的高低阜匮,故从理性思维的层面审视和剖析当今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状况,还是比较合理而便捷的。
  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笔者认为,就本质而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缺失,最直接而常见的显现就是一种“理性思维疲软”。所谓“理性思维疲软”,主要指理性思维的密度不紧、宽度不广、厚度不足、深度不够和力度不强等。下面分点展开简要阐说——
  1. 密度不紧。这里的“密度”是指理性思维的周密性和缜密性。“周密性”通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思维流程呈现的具体性和完整性,二是思维元素的彼此衔接和互相照应的紧密程度,即“点”与“点”之间的关联性;而“缜密性”则是组成思维链(流程)的各个环节的要素融合的严密程度,即每个“点”内部的逻辑性。我们通常把这两种思维品质看做理性思维的基本属性。然而,无论是“周密性”还是“缜密性”,即使不是青少年学生思维的“最缺”,也应该是他们的思维“软肋”之一。只要稍稍留意日常进行的语文教学活动,这种由于“密度不紧”而导致“思想”缺失的现象司空见惯。如回答问题,不少学生要么挂一漏万,顾此失彼;要么东拉西扯,互相龃龉;要么四面出击,头绪纷繁;要么有头无尾,百孔千疮……凡此种种,貌似“思维活跃”,个性纷呈,实为周密性和缜密性欠缺。而在写作(文章)操练过程中,更是明显而集中地暴露出青少年学生的思维“软肋”,不仅会不自觉地“重复”上述思维缺陷,而且还可能被无意识地“放大”和“凸显”。笔者连续数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能接触到不同年份莘莘学子的许多作品,阅卷体验告诉我们,尽管考生每年都不一样,而考场作文存在的“密度不紧”等状况却惊人雷同,如出一辙,这些作文大多主题不稳、中心不明、构思不周、思路不清、衔接不紧、照应不密,即便是最起码的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也不够具体、完整,思维缺陷显而易见。
  2. 宽度不广。任何科学思维均具备一定的宽度,理性思维亦自然如此。简言之,思维的“宽度”主要涉及三方面内涵:一是向(角)度多,二是范围广,三是变化频。向(角)度就是思维的取向,体现了思维的选择性(指向性);范围则是思维的层面,呈现了思维的宽广性(开阔性);而变化属于思维的状态,表明了思维的变通性(灵动性)。由选择性、宽广性和变通性构成的思维“宽度”,是保证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等理性思维顺利运作的必要条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思维宽度影响着认知能力。然而,在这些年语文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普遍存在着角度单一、范围狭隘、状态板滞等思维缺陷,严重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理性思维的正常发育。前不久笔者参与了一次高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教材文本系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的寓言小说《黑羊》。该小说尾段只有耐人寻味的一句话:“唯一诚实的只有开头的那个人,但他不久便死了,饿死的。”整整6堂课下来,对于“饿死的”结论,没有一位学生(都是高三)提出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其实,假如能够恰当把握思维的“宽度”,以整体文本为解读范围(背景),多向而灵活地推敲有关情节,便不难领悟那个“诚实的人”“饿死”的可能性固然很大,但也并非完全是因“饿”而死的,至少还有恪守诚实、不甘堕落(不愿行窃)、无奈郁闷、身不由己等若干很重要的原因。“宽度不广”的思维“软肋”可见一斑。
  3. 厚度不足。众所周知,理性思维的基点和起点是概念,没有概念的推动和支撑,分析、推理、概括、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都无法正常进行,因而我们通常视概念为思维的“细胞”。由此可知,思维的“厚度”主要取决于概念在人脑中的储存数量和娴熟程度。这里的“概念”不是广义的“心中的观念、想法”,而是“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来的普遍观念”狭义的逻辑要素,即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性的特征的反映。从理论上说,只要把握了概念,也就等于认识了事物。通常来说,人们的认知结构(图式)储存的概念越是丰富,就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就广泛,思维的“厚度”被充实的可能性也越大。其实思维的“厚度”不只是单一的数量积累,更关键的还在于驾驭概念的娴熟程度。如果对已经储存的概念不够熟悉,无法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那么即使积累的概念再多,也仍然不能形成真正意义的思维“厚度”。换言之,构成思维的“厚度”的概念,数量的储存固然必不可少,而熟练地运用则更为关键。笔者以为,身处后喻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之所以思维“厚度”不足,并非概念的储存数量偏少,而是掌控和运用概念的熟练程度不够。在层出不穷、铺天盖地的各种新概念的“笼罩”和“浸泡”之下,有许多概念不是主动获取,而是被动储存的,往往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无法熟练而恰当地运用,自然难以转化为思维的“厚度”。这种状况则势必导致理性思维的局部甚至整体“疲软”。
  4. 深度不够。“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思想家帕斯卡尔的这些至理名言揭示了“思想”无与伦比的杰出价值。而人类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能思想”的要求也随着时代进步而提升,有没有“深度”便成为衡量“能思想”的重要标准。这里的“深度”主要是指“思想”的深刻性和独特性。深刻性指的是彻底撕裂并剥离那些遮掩和包裹在事物外表的扑朔迷离的种种现象,从而发掘和揭示事物内在的本质;独特性则是既不人云亦云,盲目迷信,也不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努力以严谨、务实的姿态在辩证分析、逻辑推理等方面充分展示个性和见地。无论是深刻性还是独特性,都是“思想”最璀璨最耀眼最宝贵的基本特性,也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元素。具备了足够的“思想”深度,不但有利于仔细观察,深入理解,善于发现,而且有助于提高分析、综合、推理、抽象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假如“思想”缺乏足够的深度,那么思考和分析问题难免失之于粗浅或偏误。如2010年我省高考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面对这种“材料 标题 提示”的命题模式,不少考生审题立意的“深度”就明显不够,未能根据材料信息和提示要求,就“文化反哺”“角色”“转换”“之间”“年轻一代、年长一代”等要素进行“深度”琢磨和掂量,游离和脱落“文化反哺”、呆板和狭隘“角色”、变性和整容“转换”、忽视和放弃“之间”、模糊和消解“年轻一代、年长一代”等失误比比皆是,既丧失了一定的深刻性,又黯淡了必要的独特性,自然不可能打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理想佳作了。
  5. 力度不强。尽管“思想”无形无色无影无踪无边无际,但它有质量有重量有温度,也有力度。尤其是能量空前的“力度”常常显示出思想不可抗拒的巨大影响力,而思想的这种威力通常由穿透力、冲击力和震撼力等构成。“思想”的穿透力就是“不畏浮云遮望眼”,想方设法成功穿越阻挡事物真谛的重重迷雾和种种假象,探赜索隐,披沙拣金,寻求、发现和还原事物的本真。而冲击力重在凭借胆识勇气和理性精神,提出意见、质疑和批评,张扬真知灼见,在见解、舆论、观念等意识形态方面形成剧烈碰撞和激烈交锋,不但冲击人们的耳目,而且触碰人们的心灵。至于震撼力,顾名思义,就是用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造就强度不小的“震级”,在心灵深处引发“地震”,以震撼和动摇那些曾经根深蒂固的观念意识。可见,增强“思想”力度依靠的不是那些言辞偏激的奇谈怪论或违反规律的异端邪说,而是立足事实,尊重规律,信仰科学,坚守真理,开阔视野,豁达胸怀,勇于探索,长于思考,善于辨析,永不止步的优良品行和智慧头脑。然而,许多青少年学生缺乏的正是这种“品行”和“头脑”。除了偶尔生搬硬套似懂非懂的几个概念外,即使像“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油不得”“楼倒到”“梁少少”等一些可感可触的算不上有多少复杂的现实生活现象,也很少能够用理性思维(思想)进行有力穿透,认识和发现隐蔽在这些现象背后若干深层次原因,自然遑论什么冲击力、震撼力了。
  总之,我们认为当今青少年学生“思想”缺失(即“理性思维疲软”)是一种客观而严峻的普遍现象,理当引起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的认真关注。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够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具体实际,脚踏实地,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尽力而为,各显神通,切实重视和强化培育他们的“思想”,让理性牢牢根植心灵,用思想紧紧守护人生,使生命时时闪烁光彩。
其他文献
和煦的春风吹来,春天的脚步近了,花儿们伴着温暖的风竞相开放,鸟儿们也在风中肆意飞翔。迷你意想留住这一缕带着花香的春风,于是召集世界各地的捉风人,看谁本领强,能捉住活泼的风。你看,他们开始比赛了。  機长:安徽省蚌埠市新城实验学校五(12)班 邵九语  强烈的风掀起巨浪,让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惊恐不已。捉风人醒春披上云朵织成的斗篷,抓起捕风网就立即前往海平面。醒春熟练地挥舞起捕风网,把捣蛋的海风捉到随身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技能性的课程,学习的目的不仅仅表现在学生认知性知识的积累与深化,而且表现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增强和行为态度的转变,还有给学生心理上带来的体验。在这个体能、技能与心智锻炼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品尝酸甜苦辣,领略艰难困苦,触摸成功与挫折,体味喜悦欢笑,上一堂课就像是参加一次心灵的旅行——胸怀渴望,踏过茫茫的旅程,在每一处景点的短暂驻足都能带来心灵的触动。  为了让每一处景点更有吸引力、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也感受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
我家养了一条小狗,名字就叫狗狗。它全身棕色,尾巴上带着一点黄色。狗狗很听话,每次我叫它,它都会飞快地跑过来。但是在一件事上它很不听话——洗澡。  每次只要我对它说:“去洗澡了!”它听了准会“嗖”地一下跑掉,躲到角落里去。如果这时我过去抱它,它就会发出“呜呜”的声音,好像很不开心。所以,每次我想给它洗澡都成了一件难事!好不容易把它哄到卫生间,只要一觉得不舒服,它就会立刻发出“呜呜”声,仿佛在说“我不
执照,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或活动的资格证明,比如说营业执照、驾驶执照等,可是你听说过“行人执照”吗?难道过马路也需要执照?这不,法国小学的“行人执照”真是让人开了眼界,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天,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兴致勃勃地对我说:“今天警察来给我们上交通规则课,下个月我们要参加行人规则考试,合格的就能获得行人执照。”  女儿那兴奋的样子,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经常看到女儿在阅读
脚下有风,却不踏空  说到刘昊然,他的履历实在出彩:17岁大荧幕首秀,便凭借作品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新人奖提名;18岁以双料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19岁凭借《唐人街探案》荣膺第20屆华鼎奖“最佳新人奖”……但对于这些所谓的成就,刘昊然始终保持清醒理智:“我并不觉得一时的得到就是真的为我所有,我也并不相信现在立一个宏大的目标就能步步为营。我只确信那些脚踏实地做到的当下,只信奉安安
“老师,请你给我这篇习作打两个分数吧,一个按平常随心写作的标准,另一个按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学生心目中,写作评分有两个无法统一的尺度。升学分数压力造成的“生存危机”与中考满分优秀作文的诱惑形成一股合力,无形中筑就了一堵学生心目中的“柏林墙”!墙里墙外,是“率性写作”与“应试写作”的人为割裂。两者并非不可以融通,但拆除此墙,却非易事。当中考作文分值成为学生为“生存”写作的唯一“驱力”,谁不想吃作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目标,从“两能”到“四能”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只要有技能,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目前数学教学存在这样一种倾
从2008年下半年至今,尤其是2010年开始试题结构相对稳定,浙江高考文综共有12套试卷,包括历年的调测卷、正卷和2014年的参考卷。研究这些试题,一是有助于我们了解已考试题所在的考点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知晓哪些是常考考点,哪些是未考考点,当然,常考考点和未考考点的区分是相对的。二是可以帮助我们探究命题的基本思路,熟悉各模块相对稳定的试题类型,有助于我们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以《生活与哲
众所周知,本次中学政治课的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等方面都有了实质性的突破。笔者认为,关注人文、回归生活、重视实践是新课程标准的三大特色,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 关注人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和要求,而“以学生为本,使教育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得到最大的成功”,既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努力贯彻的一个重要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