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务正业”-的栾润峰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a_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13号线城铁中,一位儒雅的中年男子手捧《史记》专心研读,国字脸、卧蚕眉,眼神温和而睿智,周边的喧闹彷佛与他无关,到达城铁“西二旗站”,中年男子仿若大梦初醒般起身下车。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讲堂中座无虚席,此人在讲台上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听者无不聚精会神。
  80多篇学术论文、600多场演讲、著作等身、讲课光盘热播……
  以上种种情景暗示栾润峰似乎是一位“不务正业”的企业家,不过金和软件的市场业绩摆在那里,“不务正业”一说有待商榷,虽然他的行为更类似一位学者。
  有人戏称:“栾润峰一年12个月,有8个月的时间在各地讲课,2个月研究精确管理思想,1个月思考人生,剩下1个月在金和软件开开会也就过去了。”
  栾润峰很难被定义为一位企业家,他的行为更接近一位学者;金和软件也很难被定义为一家软件企业,金和更类似一家为精确管理思想落地提供辅助工具的企业。
  就是这样一个由学者创立的企业,从1994年创立至今,度过十年分文未进的困境,2004年迎来第一位客户后陡然发展。2007年最后一天在深交所进入资本市场成为公众企业。上市第二年,恰逢让无数企业遭遇滑铁卢的2008年,金和软件逆势增长300%;上市第三年,全球经济进一步滑坡的2009年,金和软件增长速度达到324%。
  忍不住要把栾润峰和金和软件同时放到“显微镜”下观察,看看他取得如此骄人成绩的秘笈是什么?观察的结果是:精确管理思想。
  栾润峰对记者说:“先有思想后有软件是金和迅猛发展的原因。金和不卖软件,只传播思想,这也是金和未来发展的保证。”
  
  “不识时务”的创业者
  
  金和软件的逆势成长,离不开两个十年的积累。1984年到1994年,这是精确管理的萌芽期,只有思想没有软件。1994年到2004年,是精确管理思想的成熟期,有了思想有了软件却没有赏识之人。
  众人评价栾润峰总是站在时代之外,他的每一步选择都超越时代,栾润峰听后讪笑回答:“说超越时代是对我的夸奖,我哪里是超越时代,分明是不识时务。”以亲身经历,栾润峰对创业者忠告:“创业最好不要领先别人一步,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弃,以失败告终,也不能不领先,最好领先半步。”
  栾润峰创业时领先别人许多步。
  1994年以前的十年时间,栾润峰都用在精确管理思想的研究上,研究管理成为他最大的爱好。针对企业,栾润峰以他的精确管理思想管理企业。很快,栾润峰发现他引以为豪的精确管理思想有一个最大的弊病:有效管理半径有限。“这个时候是1996年上半年,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一个人花了十年时间,搞了一套自己很欣赏的管理思想出来,结果发现这个管理思想只能管几十个人,人再多就会遇到执行困难。”
  此时,栾润峰有机会到美国IBM参观考察,在那里,他见识到了一样改变自己、改变金和命运的东西—因特网。
  他迫不及待地回到中国,几乎倾尽所有把精确管理思想产品化,变成磁盘里的软件。此时栾润峰的想法是,因特网可以把我的精确管理思想具体化,就能解决有效管理的人数限制问题。市场反应大多数时候都背离创业者的意愿,1997年6月,金和的多点协同解决方案1.0版本出炉,无人问津。究其原因,领先市场太多是产品滞销所在。
  首先,管理理念上很难让人接受。栾润峰毕其十年之功于一役所得精确管理,提倡无为而治,不管就是管。当时,丰田管理之道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大行其道,此种理念自然而然让人对其管理效果质疑。
  其次,精确管理理念通过信息系统实现。1997年,国内因特网并不普及,技术发展程度限制了人们接受精确管理理念。
  第三,国企改制刚刚开展起来,民企多数发展规模较小,外企在国内数量不多。对管理的重要性普遍没有认识上去,企业家会认可花钱购买计算机提高工作效率,但不能认可花钱购买软件管理员工。
  栾润峰自我总结道:“产品是好的,也不能说用户不适应形式,关键还是我不识时务,领先市场太多,现在推出协同解决方案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类似精确管理软件这样的产品,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如果今天才推出,市场是够成熟了,可是同样也不会有人认这个产品了。所以,把握时机领先半步很关键。”
  所谓半步之说,倒也不尽如此,某一思想理念的产生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日积月累而成。举例来说,今天栾润峰以精确管理思想为根本,所做金和软件大热,众人效仿他也创某一管理思想,没有十年八年是出不来的。
  产品推出后直到2004年大卖,栾润峰有出无进,金和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于那个时候的心理状态,栾润峰坦言,自己坚持下来的原因远没有外界描述的那样“伟大”,一方面是因为投入成本越大,退出就越困难,另一方面是对产品的信心。
  “要说我当时有什么特崇高的决心,都是瞎说的,没这回事。现在我都佩服我自己能坚持十年,说实话,那个时候每天晚上睡在床上我就后悔,我怎么就做了这么一件就自己看着喜欢,别人都不认可的产品。每天晚上都想,这个事情没法做了。第二天早晨,见到阳光我就灿烂了,就想今天就会有人懂得欣赏这个东西的好。不过我对产品是一直充满信心的,我在美国看到企业规模都很大,管理很规范,中国企业早晚也会发展到那个规模,到时候也会需要精确管理思想,需要我们的软件,这是不容置疑的。”栾润峰坦诚得近乎不计形象。
  
  用事情管理人
  
  在栾润峰的人生词典中,精确管理与讲演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词。在金和软件的十年艰苦期,栾润峰在全国20多个城市,举办600多场讲座,累计约120000名企业人士现场聆听。
  彼时,栾润峰的身份不是IT企业董事长,而是高校教授,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中科院研究生院等高校都进行了专题讲座。
  到目前,金和软件取得了非常优异的市场成绩,栾润峰仍然没有停下传播思想的脚步。“是的,每年我仍把大部分时间用来在各地讲课。”
  何为精确管理?精确管理就是通过对企业行为和员工的规范和控制规避风险,并通过行为影响心理,最终影响企业文化。简言之,精确管理的本质就是“用事情管理人”,将人变成系统的有机部分。为了实现战略目标,不断分解企业每个阶段的目的和行为,并量化到每位员工的每一分钟。
  栾润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释精确管理的内涵。“人对某一事情感兴趣,不用别人督促管理,他就会自己主动去做。反之,管理越严格,越适得其反。所以精确管理要做的就是了解员工的个性、特质,然后想办法规避其缺点。每个人都有缺点,精确管理并不是要强行改变员工的缺点,而是想办法规避掉。”
  精确管理把员工做这项工作的相关心理活动、特点了解透,对症下药,用计算机软件把相关的情况展现在员工面前,一旦员工认清自己的问题,不再把工作业绩作为负担,就会主动完成工作。不仅如此,精确管理为企业的每位成员提供一面镜子,员工如此,管理者也是,管理者能迅速知道自己企业的变化,规避掉人脑对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的缺陷。
  员工轻松,管理者也轻松,高效、快乐地工作,这就是精确管理思想。
  至此,记者有一个疑问,不提国外IBM、甲骨文,国内已有的用友、金蝶等管理软件供应商也同样可以在系统上实现此项功能,金和与其相比,有何优势?
  栾润峰回答:“金和软件以‘人’为核心,其他软件以‘事’为核心。比如其他软件厂商也能实现及时掌握企业库存、销售点情况,但是没有把库存、销售和销售人员结合起来,对销售人员的影响几乎为零。金和软件掌握企业库存、零售店的情况最终目的是为销售人员做一面镜子,让他时刻清楚自己该干什么。”
  金和整合ERP、财务软件、零售店的销售软件等不同软件的数据,形成对员工的分析。
  “在组织管理中,把组织中最活跃的因素—人的问题解决了,就是解决了管理中的大部分问题。”栾润峰告诉记者。
  
  精确管理的未来发展态势
  
  金和软件的核心竞争力是精确管理思想。按常规理解,栾润峰应该对其避而不谈。而学者都是以传播思想为己任的,栾润峰也是如此。在央视、各高校大谈精确管理,“甭管谁来听,都欢迎,思想本来就应该是公开的” 。
  精确管理思想是不断发展的,由曾经的栾润峰一人研究,到现在的精确管理研究院,汇集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探讨。
  当问到是否会担心未来精确管理思想被取代、被淘汰?栾润峰颇理智,“这种情况迟早会出现,历代历朝都会产生伟大的思想,但是这个思想没有提炼升华,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就会被淘汰。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要做的就是争取使精确管理能真正贴合人本,符合人本的东西一般是替代不了的”。
  “但是,一旦我们没有做好,被替代是完全有可能的,不过我想这不是近期的事情,因为精确管理其实还是一个‘很年轻’的思想,当它到了‘中年’以后可能才会面临这样的危机。当然,现在这还不是我主要考虑的问题。”
  栾润峰所说精确管理的“中年”,他自有判断:“技术和市场环境至少还要发展三四十年才能达到比较成熟和完备,在这样成熟的环境下,精确管理思想能运营多少年,就不好预测了。”
  截止目前,有两百多万人在用金和软件,预计五到十年内,会有一千万以上的人使用金和软件。
  无论栾润峰给公众的印象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评价略显低调。“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不是在做管理工作,我是在做研究工作,我把每一件管理工作都当成我研究的课题来看待,所以金和是我在实践工作中用来验证我的研究的场所。不过,很遗憾,我无论是做企业家还是做学者都不够好。”
  金和软件目前是同行业企业中发展最快的企业,栾润峰做到今天,名利双收,用“成功”来定义他并不为过。不过,显然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本文开篇一幕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在北京市内出行首选地铁。为什么?“我要看的书太多了,坐在汽车里面看书我会头晕,所以在路上的时间用来看书多好。”
  栾润峰太不像一位IT企业董事长了,他不应该是整日忙于企业会议、各种谈判、与人应酬中抽不开身吗?可他在干嘛?他整日忙着看书、学习、讲课。最前沿的思想、技术方面的创新是他的兴趣所在。作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人员,栾润峰在专业知识自然要紧跟世界学术发展脚步,中国国学流派如道家、儒家思想也有所涉猎。
  栾润峰也为自己和金和设定了一个未来发展目标,“到2015年,金和要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对此,栾润峰解释为“2015年,我们能做到为一千万人带来高效、快乐的工作,那我们就是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此目标实现起来并非高不可攀。蒙牛、中化化肥、迪信通、金六福酒业、金隅房地产、中铁建、海淀卫生局等1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已经成功实施了精确管理,精确管理改变了这些企业的现在和未来,同样也改变了金和软件。
  相较于现在鱼龙混杂的管理学研究,精确管理能有一席之地,栾润峰将思想与工具相结合功不可没。金和软件将精确管理具体化,在市场层面经过上百万人实践,并且得到认可,这是目前许多管理思想尚不能及地方。
  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分析后,栾润峰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务正业”的企业家。确切来说,他是以学者的方式做企业。
其他文献
变化多,诱惑也多。要驾驭这变化,还得明晰企业的愿景(vision)。可以说,变化是360度,整个球形的,但是要真正区分哪里是前,哪里是后,哪里是左,哪里是右,哪里是陷阱,哪里是歪门邪道,非得愿景这把剃刀出来披荆斩棘,指引前程    许多企业家喜欢自目为天才或者精英分子,其实他们的成功或有个人才干,然后天时地利这种“运气”当是功不可没的。  “不变的只有变化。”一句俗不可耐的话,却是现代企业面临的一
期刊
  
期刊
人们恭维他是台湾房地产界的“天王”。赵腾雄却有话要说:“说实在话,其实我这辈子交的学费比赚的还多,只是外界不了解罢了。”      作为一个企业家,要真正将大错归己,而不是怨天尤人,或者归咎商业生态何其万恶,或者属下如何不努力,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毕竟企业家,呕心沥血,为企业,为事业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到头来却事业却不如己愿,胸中难免愤懑。  赵腾雄相信,“把大错误归咎自己,方能成就霸业”。  
期刊
制度压力如何不断地影响家族企业元身份?元身份与环境间关系如何影响组织应对商业机会的能力?    家族企业根植于独特的社会结构,这与非家族企业的存在基础有本质的不同。这些社会结构,既可能是家族企业活力、能力的来源,也可能导致一些不正常的后果。一些学者就家族企业如何处理家族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进行了探讨,期望能够建立一种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提供借鉴。  家庭和企业之间不同层次的
期刊
一个好领导必须跟下属保持良好的关系。有工作经验的人所知道的很多事情都会表现在他(她)的行为中。人们只能通过经验来摸索如何处理困难、如何与他人相处。    最早出现的领导理论是19世纪的伟人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伟大的领导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后来研究者们开始寻找与有效领导力相关的个人特质,即特质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具备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自信、聪明、可靠、公平、外向、热情、外表
期刊
最近,哈佛大学的莎伦·P. 凯茨(Sharon P. Katz)与另外两位学者就私募股东如何影响公司的避税筹划,以及公司公开股权交易与否所选取的不同税收筹划方案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有益结论:  ◎对比其他的公司,有私募基金股东背景的公司更倾向于采取一致性(一致性是指营业收入与纳税总额的比率稳定,此时避税方案主要考虑的是边际税率问题,即通过营业收入和边际税率的综合考量,寻求一个最优的纳税总额)或不
期刊
【编者按】  公共交通系统往往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窗口,而公交企业也经常面临更多的管理困难。本案例讲述的是成都公交集团2006年以来的组织变革实践,由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井润田教授整理和编写。本案例曾经入选《中国高级工商管理丛书: 领导的科学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和畅销教材《环太平洋的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n the Pacific R
期刊
刘鸿生(1888年-1956年),宁波人,他生前有不少绰号,如“煤炭大王”、“水泥大王”、“火柴大王”等,是民国时期少见的实业巨子,曾担任过国民党治下的招商局总办(总经理)、烟草火柴专卖局局长等职务,与蒋介石、孔祥熙、宋子文等人关系微妙,既有求于人,也被人视为肥肉。   刘鸿生进入商界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这是一所由美国基督教公会所办的教会大学,但不幸的是,1916年秋,刘
期刊
如果没有史学的训练,往往会觉得历代的“圣旨”是了不得的东西。在法理上,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在意识上,它被渲染涂抹上浓厚的神圣色彩;在组织上,有着保证圣旨得以贯彻的庞大官僚机器;在手段上,执行它就有着最吸引人的激励诱惑,违抗它就有着最严厉的制裁措施。从表面看,圣旨毫无疑问能够被最无阻拦地贯彻执行。但是,扒拉开史书的缝隙,就有可能发现,即便是圣旨,在贯彻执行中也大有猫腻。道理很简单,如果皇帝的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