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至情之文引导学生,抒发至真之感

来源 :青少年日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zh06014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祭十二郎文》中的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和追亲之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都是经历或者将要经历的;所不同的是,古人把感受写而为文,成为千古绝唱;而今人需要读而生情,表现出至真之感。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做的就是创设体会情感的情境,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学生们是最知情、懂情也是最容易沟通情感的,尤其是对友情,他们有更直接的体会。这堂语文课,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一、激趣导入,设定情境。
  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文学是人学”,语文课是引导学生登上文学殿堂的阶梯。学生攀上“阶梯”要有挥洒汗水的辛苦,要有观赏风景的快乐,还要有体验人生的乐趣。有趣的开头,它不只是热热闹闹的,还可以是深沉思索的、引情入境的,开放的自主的语文课首先要能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文本中。
  二、感受阅读,表达情感。
  赏析语文课文的途径。文学欣赏最终是一个独立完成的思维活动,把学生引入感受、发现、思考、表达之路是语文课必经的过程,优秀的语文教师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大胆地圈点设疑,主动地发问表达。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语文课正是要培养学生拥有这样一双“慧眼”。
  三、丰富经历,体验情感。
  完成语文课堂的任务。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年纪轻、阅历少就没有他们的情感体验,事实上,语文课培养的就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那种观察能力,生活中的亲人、交往中的同学、求学中的老师都成为学生们直接的情感体验对象,而这其中不排除生活圈以外看到的、听到的事情或者是接触到的人,这些就成为学生更为丰富的间接的情感体验对象,反映在语文课上,就是语文课本上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用现代的观念领悟、理解每一篇课文,体会文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不管是文言还是其他,都让它成为学生对话的对象。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身在教室里,感知天下事,体会各种情,不再是那种课文中虽有描写而生活中却感受不到的感觉,学生也就能走进文本读出真情了。
  四、走出文本,创造情感。
  拓展语文学习的内涵。入选的课文很多是至性之言、至情之文,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进行理性思考,作出审美判断,产生至真之情,这种至真之情可以表达为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文明的喜爱,对健康美好和奋发向上人生的追求,对美的发现和创造。而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让学生走出文本,在探新中创造出最切合实际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这正是语文课的成效所在。教完《祭十二郎文》后,我给学生写了一篇《祭好友慈母》的下水文,同时也给学生留了创作一篇真情实感的祭文的作业。汶川大地震,学生又提笔成文(附后)。看了学生的习作,我很欣慰,我不再担心难为情动,更不发愁学生写不出或不愿写那种立意高远、深入生活的文章了。
其他文献
有一位中医告诉我,有三样现代人正在失去的宝贝。是什么呢?“就是流汗、放屁、打喷嚏!”这算什么宝贝呢?他说:“你不要小看这三样东西,一个人如果会流汗,他就不会得风湿症;如
母亲被公司分派到意大利出差八天。最后见到她的早晨也是被父亲拖着去与她道别。即使知道自己在这192个小时中将失去母亲,但仍不在乎地踏出家门。只有回到家后才发现没有她的
9月1日 晴  苏子瞻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到庐山的第一天,我才懂得了它最原始的涵义。  我来到了如琴湖畔,眺望湖的另一边,一亭蓝瓦黄壁的画舫似的小榭,静静地伫立在朝霞里,成为这萦绕的绿水中的点睛之笔。尤其是瓦面的蓝,本就是背后绿树、身前绿水的异色,再搭配上明亮的黄,给人说不出的俏丽。那么,就绕湖漫步,好好欣赏一下这如琴湖的美景吧。  少时,山那边忽然飘起一阵浓雾。半盏茶的工夫都
推荐书目:人间·名家经典散文书系:《醉》山东文艺出版社有些人醉着,有些人醒着,有些人时醉时醒,有些人醉着却也清醒……醉是人间常见的景象。一说起酒很自然地就会想起醉,大
“你离开第一年,在世界杯四分之一的决赛上,德国7比1打败东道主巴西,马航几个月内出了两次事故,《后会无期》上映时我去贡献票房了,奢侈地买了两张票,奢侈地将旁边的座位留给
1929年9月,艺术大师徐悲鸿受聘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上任后不久,就亲自去拜访当时处境十分冷落的老画家齐白石,聘请他来校担任教授。  齐白石是木匠出身,当时已67岁,但他的作品既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不落窠臼,富有生气与情趣。他画的虾、螃蟹、青蛙、蜻蜓等,妙趣横生、活灵活现,不但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令人遐想无际,回味无穷。当徐悲鸿看到他的作品时,不禁为之一惊,连声赞叹。  像这样一位画家,不发挥他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刊讯“中俄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0日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联合主办。北京师范大学
秋日的清晨对我来说是最美好的:呼吸着轻薄如纱丽般飘扬的薄雾,掬一捧剔透如珍珠般灵动的露珠,憧憬幽香如丹桂般的梦想之花……尽情地让每个细胞浸润在秋晨的气息中。那天,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