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味的形式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like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简洁、凝练、克制而有分寸的文字如何写就?文言文篇章是磨炼文字功底的必读之物。在古意中探寻主题的侧面,在古文中聆听遥远的回响。如今,我们的心灵仍能与之共振,激起穿越千年的默契和声。

【作者简介】


  孟元老,号幽兰居士,宋代文学家。所著《东京梦华录》是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都市生活及风土人情的著作,描绘了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1102-1125)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成为后世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

原文


  娶妇
  孟元老
  凡娶媳妇,先起草帖子,两家允许,然后起细帖子,序三代名讳,议亲人有服亲田产官职之类。次檐许口酒,以络盛酒瓶,装以大花八朵、罗绢生色或银胜八枚,又以花红缴檐上,谓之“缴檐红”,与女家。女家以淡水二瓶、活鱼三五个、箸一双,悉送在元酒瓶内,谓之“回鱼箸”。
  或下小定、大定,或相媳妇与不相。若相媳妇,即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其媒人有数等,上等戴盖头,着紫背子,说官亲宫院恩泽;中等戴冠子,黄包髻,背子,或只系裙手,把青凉伞儿,皆两人同行。下定了,即旦望媒人传语。遇节序,即以节物头面羊酒之类追女家,随家丰俭。女家多回巧作之类。次下财礼,次报成结日子。次过大礼,先一日或是日早下催妆冠帔花粉,女家回公裳花幞头之类。前一日女家先来挂帐,铺设房卧,谓之“铺房”。女家亲人有茶酒利市之类。
  至迎娶日,儿家以车子或花檐子发迎客,引至女家门。女家管待迎客,与之彩段,作乐,催妆上车檐,从人未肯起,炒咬利市,谓之“起檐子”,与了然后行。迎客先回至儿家门,从人及儿家人乞觅利市钱物花红等,谓之“拦门”。新妇下车子,有阴阳人执斗,内盛谷豆钱果草节等咒祝,望门而撒,小儿辈争拾之,谓之“撒谷豆”,俗云厌青羊等杀神也。凹新人下车檐,踏青布条或毡席,不得踏地,一人捧镜倒行,引新人跨鞍蓦草及秤上过,入门,于一室内当中悬帐,谓之“坐虚帐”;或只径入房中,坐于床上,亦谓之“坐富贵”。其送女客,急三盏而退,谓之“走送”。众客就筵三杯之后,婿具公裳花胜簇面,于中堂升一榻,上置椅子,谓之“高坐”,先媒氏请,次姨氏或妗氏请,各斟一杯饮之;次丈母请,方下坐。新人门额,用彩一段,碎裂其下,横抹挂之,婿入房,即众争扯小片而去,谓之“利市缴门红”。婿于床前请新妇出,二家各出彩段,绾一同心,谓之“牵巾”,男挂于笏,女搭于手,男倒行出,面皆相向,至家庙前参拜,毕,女复倒行,扶入房讲拜,男女各争先后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妇女以金钱彩果散掷,谓之“撒帐”。男左女右,留少头发,二家出匹段、钗子、木梳、头须之类,谓之“合髻”。然后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讫掷盏,并花冠子于床下,盏一仰一合,俗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宫院中即亲随人抱女婿去,已下人家即行出房,参谢诸亲,复就坐饮酒。
  散后。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堂展拜,谓之“新妇拜堂”。次拜尊长亲戚,各有彩段巧作鞋袜等为献,谓之“赏贺”。尊长则复换一匹回之,谓之“答贺”。婿复参妇家,谓之“拜门”。有力能趣办,次日即往,谓之“复面拜门”,不然,三日七日皆可,赏贺亦如女家之礼。酒散,女家具鼓吹从物,迎婿还家。三日,女家送彩段、油、蜜、蒸饼,谓之“蜜和油蒸饼”,其女家来作会,谓之“眗女”。七日,则取女归,或送彩段头面与之,谓之“洗头”。一月,则大会相庆,谓之“满月”。自此以后。礼数简矣。

注释


  1.草帖子:古代议婚程序中,经媒人说合先写成的书面契约,上面写明家庭中三代的姓氏、官职及田产等。下帖子共两次,第一次写得较简略,叫草帖子;第二次写得详细一些,叫细帖子。允许:应允,答应。序:写上。名讳: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2.次:其次。檐:通“担”。银胜:银色花胜。胜,花胜,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缴:缠绕。
  3.元:通“原”。
  4.小定、大定:下彩礼叫下定,一般分两次,第一次是“纳彩”,初步确定婚姻意向,叫小定;第二次是“纳币”,确定婚姻日期,叫大定。相媳妇:见面看媳妇。
  5.彩段:彩缎。亲不谐:亲事不成。
  6.背子:一种无袖的服饰,类似于坎肩、马甲。说官亲宫院恩泽:指说合官宦、显贵人家的亲事。
  7.巧作:指精巧细致的手工制品(小食品、小礼物之类)。
  8.冠帔(pei):古代妇女的服饰。冠,帽子。帔,披肩。幞(fu)头:男子的头巾。
  9.炒咬利市:吵嚷着要喜钱。炒,通“吵”。利市,吉利,好运。这里指喜钱。
  10.阴阳人:阴阳先生,即占卜、看相、算命、测风水之类的术士。厌:压,镇住。青羊:传说中的木精、煞神。杀神:煞神,凶神。
  11.花胜:这里指婚礼上新郎官戴的一种花胜,与平时妇女所戴的花胜有所不同。妗(jin)氏:舅母。
  12.有力能趣办:有能力能够马上就办的。趣,通“促”,赶快,急促。
  13.鼓吹:锣鼓唢呐等敲打吹奏乐器,这里指鼓乐班子。從物:相关物件。
  14.眗女:后世一般称“暖女”。女儿嫁后三日,娘家馈送食物等问候,称为“暖女”。“眗”当为“眗”,即“煦”字,温暖的意思。
  15.大会相庆:召集大的聚会一起庆贺。

参考译文


  凡是要娶媳妇的,首先要写一份草帖子,男女双方都同意了,然后再写一份细帖子,写上家中三代人的名字,定亲当事人的身份、田产、官职等。接着要备一担许口酒,用花络罩住酒瓶,用八朵大花、彩色的生丝或八枚银色的花胜装饰着。再用花红缠系在担子上,叫作“缴担红”,给女方家送过去。女方家则把两瓶淡水、三五条活鱼、一双筷子,都放进原先的酒瓶内送回去,叫作“回鱼箸”。   然后,再商定下小定、大定的日子,以及是不是要亲自相看一下媳妇。如果要相看,就让男方家的一位亲人或未来的婆婆到女方家去,看中了,就把一支钗子插在姑娘的帽子上,叫作“插钗子”;如果不中意,就留下一两块彩缎,给姑娘压惊,那么这门亲事就不成了。那些说亲的媒人有好几等,上等媒人戴着盖头,身穿紫色坎肩,专门到那些官宦人家、与宫廷里面沾亲带故的人家说亲;中等媒人戴帽子,用黄布包发髻,穿坎肩,或者只系着一件裙子,手里打着一把青凉伞儿,媒人都是两人同行。男方下定了。第二天起就靠媒人在两家中间传话。遇到节日。男方就用过节的物品以及羊肉、好酒之类送往女方家,根据男方家的情况,丰俭随意。女方家则大多回赠一些精心制作的小食品、小礼物之类。接下来就是下彩礼,再接着通知成亲结婚的日子。然后是过大礼,过大礼的头一天或是当天一早,男方送去催妆的花冠、披肩、花粉,女方家则回送一套礼服(正装)以及花头巾之类。结亲的头一天,女方家先要来男方家挂帐子,在新房铺设床上用品,叫作“铺房”。男方家要给来铺床的女方家亲人荼酒招待以及喜钱等。


  到了迎娶的那天。男方家用迎亲车或花轿组成迎亲队伍出发迎亲,来到女方家门前。女方家招待迎接,送给他们彩缎,奏起音乐,催促新娘化妆出门,新娘上了花车或花轿,车夫轿夫们却不肯动身,纷纷嚷嚷着讨要喜钱,这叫作“起担子”,给了喜钱后才起步。迎亲队伍回到男方家门前时,跟随的人们以及男方的亲友们纷纷讨要喜钱、花红等,叫作“拦门”。新娘子下了车轿,这时有一个阴阳先生拿着一只斗,里面盛着谷物、豆子、铜钱、水果、草节等,念念有词,求神祷告,然后抓起这些东西向着门前抛撒,引得小孩子争相抢拾,这叫“撒谷豆”,民间习俗认为这样可以镇压住青羊等凶神恶煞。然后新人走下花车或花轿,踩着青布或者毡席,不能踩到地上,这时一人捧着镜子倒退着走,引着新娘从马鞍、草垫和秤上跨过,走进大门,在房中设一顶帐子,让新娘在里面坐一下,叫作“坐虚帐”;或者直接进入新房中,坐在床上。也叫作“坐富贵”。那些女方送亲的客人们,则赶快喝完三杯酒,随即告辞,叫作“走送”。前来贺喜的客人们在筵席就座,喝了三杯酒之后,新郎穿着礼服,戴着花胜,笑容满面,坐上中堂中预先摆好的长榻的椅子,这叫作“高坐”,先请媒人,再请姨母或者舅母,备斟一杯酒请她们喝了;最后请来丈母娘,敬上一杯酒,这才下来。新房房门的横楣上,用一匹彩缎,下面撕成一条一条的,横挂在上边,等到新郎进入洞房,客人们就争先撕扯下小块彩缎而去,叫作“利市缴门红”。新郎在床前请新娘出来,男女两家各拿出一匹彩缎,绾结成一个同心结,叫作“牵巾”,新郎这头挂在笏板上,新娘那头搭在手上,新郎倒退着走出来,与新娘子面对面,走到家庙前参拜祖先,行礼完毕,新娘倒退着走,由人搀扶着进入洞房行拜礼,新郎新娘抢着先行礼,对拜完毕,坐到床上,新娘面朝左,新郎朝右,这时妇女们就抓着铜钱彩果往床上抛撒,叫作“撒帐”。接着,按照男左女右的规则,各自取过来一缕头发,两家人拿出缎带、钗子、木梳、头须之类,把它们绾在一起,这叫“合髻”。然后端出两杯酒,用彩带连接在一起,新郎新娘互饮一杯,叫“交杯酒”。饮完后把酒杯连同花冠子一起扔到床底下,如果两个酒杯一个仰着一个扣着,按照风俗这叫“大吉”,那么众人连忙道喜恭贺。然后才掩上帐子。这时。院子里送亲的随人把新郎抱持出去,其他人也跟着走出新房,行礼感谢亲友,然后再坐下来饮酒。
  酒宴散场后。第二天五更时节,摆一张桌子,把镜台镜子安在上面,对着中堂行拜礼,叫作“新妇拜堂”。接着礼拜各位尊长、亲戚,同时分别献上彩缎、小制作、鞋袜等礼物,这叫作“赏贺”。尊长、亲戚们则另换一块彩缎回赠,叫作“答贺”。新郎回新娘家拜谢,叫作“拜门”。有能力马上就办的,第二天就去,叫作“复面拜门”,不然,三天七天都可以,送给岳家的礼品也都和女方家送的礼品一样。岳家酒席散场之后。准备好鼓乐班子及所需物品,送女婿回家。三天后,女方家送来彩缎、油、蜜、蒸饼,叫作“蜜和油蒸饼”。女方家来女婿家送礼聚会,叫作“眗女”。到第七天,岳家要把女儿接回去,或者送彩缎、首饰给她,叫作“洗头”。满一个月,就要召集一次大聚会来一起庆贺,叫作“满月”。从这以后,相关的礼数就少了。

漫读


  仪式,就是典礼的秩序形式。仪式中外皆有,古今传承,无处不在。在社会生活中,仪式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包含着社会学、文化学、民俗学、人类学、生活美学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涵。不过。那些铺张奢华、博人眼球的作秀或仪式不在此列。
  仪式的存在让我们的很多活动有了依托,有了具体的表现形式。“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不贴副对联,不挂个红灯笼,哪像过年?哪有过年的气氛?“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少年,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黄裳《喜迁莺·端午泛湖》)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喝雄黄酒,如果这些统统没有,那还是端午节吗?
  仪式的出现让很多事情变得正式、庄严。比如古代皇帝即位,不搞個登基仪式就显得名不正言不顺;一场盛大的赛事,如果不举行一个隆重的开幕式,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学校开学了,如果不举行一个开学典礼,不免给大家一种还没正式开学的感觉,难以一下子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来。
  仪式是一种事物存在的郑重体现,一些法定的仪式含有庄重感、神圣感,对人的心理具有引导和教育作用。每天清晨,伴随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和雄壮的国歌声,天安门前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油然而生一股豪情。国家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公祭的方式祭奠死难同胞。当和平大钟被敲响,谁人不深味铭记历史、不忘耻辱、居安思危、追求和平的深刻意义?这些仪式就是活动本身,形式就是它的意义。   人在一生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仪式。如祭拜仪式、婚丧仪式、成人礼、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入党宣誓仪式等等。每一项仪式都是一种生命体验,一种人生教育。有了一定的仪式,平凡的事物才会显得独特,寻常的日子才有了特别的氛围,从而体现它的意义,同时也才能引人重视,让参与者受到感染,从而起到特定的作用和效果。比如慎终追远是我们的传统,敬奉祖先是普遍的民俗,如果没有牺牲玉帛或是香烛鲜花,没有虔诚礼拜或是肃立默哀,无论是家庭祭祀还是集体扫墓,其缅怀先贤、激励后人的效果就很难达到。
  假如缺少了仪式,我们的历史会乏味得多。秦国章台之上,蔺相如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物,我们赵王送玉璧来秦时曾经斋戒五天,这么重要的宝贝,您不斋戒五日,不在朝堂举行九宾之礼,怎见得您对赵王的尊重及对和氏璧的珍重?这样我怎么敢献上宝物呢?“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秦王求璧心切,勉强应允,斋戒五日后还真的设九宾礼于廷。就是在这样一个隆重的交接仪式上,蔺相如斗智斗勇,使完璧归赵,让贪婪的秦王颜面尽失。
  易水河边,太子丹为荆轲壮行诀别。“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没有这场悲歌慷慨的送别仪式。荆轲刺秦就只是一次普通的冒险行动,也许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之中了。历史很精彩,有时还有赖于一个仪式来添彩。
  假如缺少了仪式,很多活灵活现的人物会黯然失色。巨鹿之战,西楚霸王声势威望登峰造极,他要召见参战的各路诸侯将领。向来好大喜功、高调行事的项羽自然要把这个接见活动搞得风风光光。可是战场上条件简陋,怎样才能搞得有仪式感一点呢?他仿效古代帝王巡狩、田猎时止宿在险阻之处的做法,用战车围成屏藩,又在军营两边成对竖起一排排战车,让车辕对峙如门,形成一个长长的通道,两边虎贲交戟。有了这种排场、架势,项王何等威风凛凛!于是“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没有这个仪式,怎显大王威风?怎见大王性格?而他的对手刘邦也是一个爱风光、喜排场的人,他“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亲自击筑。意气洋洋地唱起了《大风歌》。但他的形象向来不怎么好,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在《哨遍·高祖还乡》里,着力刻画了他还乡时想显威风却丑态百出的场景,把本应庄严高贵的还乡仪式写成了一出滑稽可笑的闹剧。仪仗盛大,架势十足,可是在熟悉刘邦底细的乡民看来却是那样怪里怪气,莫名其妙。“见一彪人马到庄门,匹头里几面旗舒。一面旗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一面旗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一面旗鸡学舞,一面旗狗生双翅,一面旗蛇缠葫芦。”“这些个乔人物(装模作样的人),拿着些不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嬉笑怒骂的手法,表现了刘邦的好虚荣、讲排场,令人忍俊不禁。
  假如缺少了仪式,我们的文化会苍白得多。中国文化中,仪式总是与礼关系莫大,更有“礼仪”一词,愈见其密不可分。礼仪文化是传统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礼仪之邦自然礼仪繁多,方方面面的制度也称之为礼,而哪一种礼制没有仪式?或者说,哪一种礼制不依赖仪式而存在、体现?被称为“三礼”的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是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对礼法、礼义做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其对先秦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礼法诸制,包括冠、婚、丧、祭、乡、射、朝、聘,以及巡狩、刑法、养老、选拔官吏、学校教育、居处、车马、衣服、饮食等各种礼仪,都有详细的规定与记载。可见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活动无不充满仪式感,或者通过规定的仪式呈现出来,继而借助仪式传承下来。没有仪式,很多东西就失去了依存,仪式其实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礼仪,其实也是后世众多礼仪、仪式、民俗的来源。
  比如说婚礼。《礼记》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昏礼者,礼之本也。”因此,儒家对婚礼非常重视。《仪礼·士昏礼》是我国关于婚礼的最早记载,一套完整的婚姻礼节有六个步骤,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后世称之为“六礼”。本文所选《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的婚礼礼仪和习俗,反映的是北宋都城开封的情景,虽然名目有些变化,但基本步骤与《仪礼·士昏礼》并无大的不同,显然是由此继承发展而来,只是更加民间化、世俗化了而已,变得更加喜庆、热闹。到了民国时期,如琦君《故乡的婚礼》所描述的情形,与《东京梦华录》所叙述的情形可谓大同小异。其实直到现在,在传统习俗保留较好的地方,婚礼习俗与北宋时期又何尝有很大的区别呢?至少没有根本的区别。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婚礼以及其他许多礼仪文化,通过仪式的承载传承下来,让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依然鲜活生动,同时也更加丰富多彩、绚丽多姿。
  假如缺少了仪式。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寡淡。春种夏播,秋收冬藏;朝九晚五,上班下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岂不太枯燥单调了?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生活中有仪式感的角落。往往是诗意的世界。我们的祖先很讲究生活的情调、情趣,读着古人那些动人的描写,我们往往为之欣然神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惬意,多么富有诗意!《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于是我们看到王羲之《兰亭集序》“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的赏心乐事。一年到头,岁时节令,婚丧嫁娶,歌哭悲欢,无不上演着一出出充满生命气息的典礼,体现着对天地万物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哪怕是日常生活,也要認真对待,营造出一点别样的气氛,调适成一道别致的风景。“沐浴焚香,抚琴赏菊”,读书则要“焚香沐手”。多了一份仪式感,则多了一份情调,多了一份色彩、一份滋味,更多了一份感受和体验。有人说,仪式感于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看似无趣的事情,认认真真地把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发现生活的乐趣。诚哉斯言!
  然而朝来暮去之中,许多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习俗、仪式正与我们渐行渐远,我们的生活确实也淡化了仪式感。固然,那些过时的、陈腐的繁文缛节大浪淘沙东流去自是自然规律,但放任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习俗流逝消失也绝不是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多样性也必须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并保持其个性与特色。事实上,一些传统习俗文化正逐渐衰退、凋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不重视其中的仪式或其中充满仪式感的程序环节,总是简化、省略,甚至视之为累赘而抛弃,以至于失去了那份独特的意味,失去了吸引力。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因为没有了各种仪节所提供的切身的体验、感受,没有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化,自然无法获得亲近感、认同感。许多人痛感洋节流行,传统节日受冷,却不见有一些人把洋节搞得煞有介事、仪式感十足,而让传统节日连基本的形式都没了。曾几何时,端午节成了年轻人戏称的“粽子节”,中秋节成了“月饼节”。中国节日成了“吃吃吃”,这对于现今物质条件丰厚优越的国人来说,还会有多大的吸引力呢?


  不过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对精神享受的追求,让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古代,投向了一度受冷的传统节庆和习俗,传统文化随之快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融合在民俗仪节中的传统文化之丰富生动,富有意义。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有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成为法定假日的保障,传统文化必将不断升温。现在按传统方式过节、办婚礼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人们也定然会随着那些富有仪式感的活动形式更全面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其实也就是这样悄然而生、潜滋暗长的吧。
其他文献
在北京开车,时常能见到这样的奇景:本来笔直通畅的道路,中间突然会无端横亘出一棵大树。这些大树不知树龄多长,但想必年头都不会小。修路的人尊重它们的存在,有意把道路弯折,为树留出一块余地来,来往的车辆通过,都要动一动方向盘,以此向这年长者致敬。  即便是高架桥也躲不开被树“劈开”的命运,天宁寺桥下,一棵大树屹立中央,适得二环路改了道。为了保护它,高架桥面特意专为这棵老树开了个大口子,它的根还扎在桥梁底
期刊
9  黑体是指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反射与投射的物体,太阳近似于黑体。在太阳系中,似乎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承接来自各个星球的仰视,睥睨一切。月球只不过是反射太阳的光线,也能被世人仰视,爱慕。而数亿万光年以外的星球,默默地燃烧自己,也只不过是众多繁星中的一颗,没有任何特别。  运动会持续了两天。  第二天是周二,乔方要做值日。她在八点前赶到了学生会办公室,办公室里只有刘小媛部长。
期刊
《说文解字》里说:“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从页从火”,表明这是个会意字,可是,是怎么会意的呢?看看这个字的篆体吧:燥。原来“页”表示人头(上边画着个人头的正面像,下边用“人”特别突出一下),加上“火”,当然就表示头脑发热如火烧。  有一本很别致的解字之书,叫《白鱼解字》。从头到尾都是手写体影印的。是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功夫之作。这里头说,耳朵发烧是“耿”,脸发烧是“赧”,那么“烦”呢?古时往往指
期刊
我们看历史,会发现古代帝王的一举一动,无不包含着烦琐而盛大的仪式:登基时有登基大典,每年春耕前有耕耤仪式,军队凯旋后有献俘典礼,祭天,早朝,封禅……每一项都声势浩大,花费甚巨。且不说皇帝出行,就是县令巡乡,也是“肃静”“回避”两边排开,一阵一仗,让人陡生敬畏。  这些仪式竭力营造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规定了权力的边界,主要目的是使“威仪不可侵犯”。民族国家借用这套方法,在国庆、升旗、咏唱国歌时来激发
期刊
“烦恼”这个话题实在有些宽泛。它存在于我孩提时代还能回忆起的几次号啕大哭,存在于我让家长头疼无比的青春期,还必将存在于我生活的某处。若数得仔细,烦恼无时无刻不在。与它的磨合还塑造了我的点滴习惯——它将不屑、皱眉和发脾气变成了不易察觉的微表情,将患得患失变为处之泰然,或者说通俗一点,将我最喜爱的饮料从可乐变成了黑咖啡。回顾我的人生轨迹,这个塑造的过程叫“成长”,但让人烦恼的是,成长中的“烦恼”却令我
期刊
导演:黄进  编剧:黄进/陈楚珩  主演:曾志伟/余文乐/方皓玟/金燕玲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  前些日子在电影院看了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检票进场后,偌大的厅内只有我一人,而当电影播放完之后,场灯亮起,影院工作人员进来,我却瘫坐在椅子上无力站起。这部电影是《一念无明》。  当记者的朋友介绍,去年4月份,他因一部商业喜剧电影去采访了曾志伟。问到他近期的工作计划,他说刚刚帮一位香港新导
期刊
作者|[俄国]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  翻译|顾蕴璞  我们紧闭着双眼,  饮啜人生的酒盏,  却用自己的泪水,  沾湿了它的金边:  待到蒙眼的遮带,  临终前落下眼帘,  诱惑过我们的一切,  随遮带消逝如烟;  这时我们才看清;  金盏本是空空,  它盛过美酒——幻想,  但不归我们享用!  荐诗|流马  莱蒙托夫这位继普希金之后俄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在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从20世
期刊
诗歌不分国界,无论古今,都是灵魂所渴求的节奏。风格多样的中外诗歌与读诗心得贯穿古今,让世界变得诗意盎然,走入诗的领域,爱上诗歌,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  她欢欢喜喜往前去,  坐在葱绿陡峭的坡上。  而我站在后面,以便用铝笔  描画英景中她的形象;  不久天阴,落下雨点,  但栽继续画着,顾不上雨丝  纷纷打湿沾染  我的画稿,就如怪异的恶作剧  留下惨污的画面。  这样我画下了那道风景:  她独自
期刊
白话文的自然跳脱,清新随性是今人得以直抒胸臆的关键。今声聚焦现当代美文与时文阅读,今人所思所想自然是振聋发聩,声声入耳。活在当下,既严肃又幸福。  可是母亲乌油油的柔发却像一匹缎子似的垂在肩头,微风吹来,一绺绺的短发不时拂着她白嫩的面颊。她眯起眼睛,用手背拢一下,一会儿又飘过来了。她是近视眼,眯缝眼儿的时候格外的俏丽。我心里在想,如果爸爸在家,看见妈妈这一头乌亮的好发,一定会上街买一对亮晶晶的水钻
期刊
老李正在为一件事情感到烦恼。  儿子今年刚刚初中毕业,成绩本不拔尖,一个数学大题失误,就沦为“三等生”,挣扎在择校人潮里,抬头不见名校大门,连市立的普通高中都得额外交“建校费”。  而老李作为一个好干部,恰恰是单位里领导中的典范。一清二廉,不拉关系,不收红包,深入基层,一心为民。  可面对儿子的升学,他却伤透了脑筋。儿子虽不聪明,却也努力。本来拼一拼,运气好还可以踩线拿到市重点补录名额。他深知好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