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wwwbushi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里说:“烦,热头痛也。从页从火。”“从页从火”,表明这是个会意字,可是,是怎么会意的呢?看看这个字的篆体吧:燥。原来“页”表示人头(上边画着个人头的正面像,下边用“人”特别突出一下),加上“火”,当然就表示头脑发热如火烧。
  有一本很别致的解字之书,叫《白鱼解字》。从头到尾都是手写体影印的。是诗人流沙河先生的功夫之作。这里头说,耳朵发烧是“耿”,脸发烧是“赧”,那么“烦”呢?古时往往指“感风寒发低烧”,还说“前额发烧的病人,心情烦躁”,“后来,不病又不发烧,只是心情烦躁,动辄迁怒于人,也叫冒火”。于是,我们一般也认定“烦”就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
  我们常人都头顶“三千烦恼丝”,大概没有不烦的。哪怕是诗仙李白也逃脱不掉,他的一首《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开篇既不写楼,也不叙别,而是直抒“烦忧”,大唱“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看来,他深感“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心烦意乱,是一种历经了多少流光都难以排遣的精神苦闷。
  诗仙尚且如此,凡人情何以堪!世间大大小小的烦恼总是会跟着我们走,伴随我们左右,甚或整个包围着我们,你怎么挡也挡不住。一旦剃去烦恼丝入了佛门,还要普度众生,看似摆脱了世间的一切烦忧,殊不知,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但他们的本事就在于不断地摆脱,从烦恼中拔腿。
  “烦恼”一词意译于梵语“Klesa”一词,但在佛教中,它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還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或者直接概括为“贪、嗔、痴”三个字。通俗简化一下就是指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可是,咱们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对于这一切烦恼,似乎既没有恐瞑,也没有排斥,他居然说“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但是怎样才可以“即佛”“即菩提”呢?他紧接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坛经·般若品》)原来,他分出了前后两“念”:前念是迷惑执着,就依然是一个凡夫俗子;后念是参悟透彻,就可以成为佛了。前念是“著境”,执着于某种烦恼之境,就依然是烦恼;后念是“离境”,拔离出这种烦恼之境。就提升到菩提佛法了。一切烦恼都可转化为菩提,最关键的就是“悟”,是“觉悟”。原来“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如果换作意译,就是觉悟、智慧。
  我们有头疼脑热的时候,李时珍通过《本草纲目》告诉我们,有一种忘忧草可以入药,有退烧的疗效。我们总有烦恼袭来的时候,像是陌上的风沙,有时会迷了眼,有时会乱了心。那么,慧能大师也给我们开出了一种“忘忧草”:他鼓励我们“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可以“悟”,无论“渐修”“顿悟”。但“法源是一宗”,只因为人“见性有快慢”。所以“因人而立”罢了。而对于“烦恼”,只要能觉悟,能明心见性,就能放下,就能从“著境”走向“离境”,甚至通达菩提境界。
  走出烦恼,即放下,对于我们大多数凡夫俗子来说,靠的还是修行功夫。但这并非一定要剃去烦恼丝或者枯坐蒲团,日有所悟就好了。
  当烦恼来的时候,不要怨,也无需烦。想想“烦恼即菩提”,它扰乱你也成全你;想想烦恼不是一种长期折磨,仅仅是一种暂时打扰;想想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照常升起;想想西方谚语有云:“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去洗明天的盘子”;想想闻一多在《红烛·时间底教训》里说的:“昨日底烦恼去了,今日底还没来呢”。
  这样想的就是“悟”的种种。这样的想成了习惯,或许你会发现。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如此通透美好。
其他文献
“伊格纳西奥,你在我背上,告诉我,你听到什么声音或者看到什么地方有灯光了?”  “我什么也没有见到。”  “我们该离目的地不远了吧。”  “是啊,可什么也没有听到。”  “你好好看看。”  “我还是一无所见。”  “你真是个可怜虫,伊格纳西奥。”  这两个人拉长了的黑色身影在小河沿岸一上一下地移动着,这黑影有时爬上了石块,有时缩小,有时增大。两人只有一个摇摇晃晃的黑影。  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从
期刊
冬夜寒凉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他的影子诡异地往街边拉长出去。街很空旷,我自街口走去,他从望不见底的街头走来,我们原也会像路人一般擦身而过,可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条大街竟被他孤单凉寞的影子紧紧塞满,容不得我们擦身。  霎时间,我觉得非常神秘,为什么一个平常人的影子在凌晨时仿佛一张网,塞得街都满了,我惊奇地不由自主地站定,定定看着他缓缓走来,他的腳步零乱
期刊
大约400年前,日本的战国时代有一位枭雄领主,他从日本中部的小地方崛起,一步步改革制度,东征西讨,逐渐成为日本首屈一指的霸主大名。但他不满足当一方霸主,想更进一步统一日本。此时,他所信任的部下却背叛了他,并趁他轻装转移时,率兵围住了他借宿的寺庙。当他知道属下背叛的消息后,他跳起了他平生最喜欢的幸若舞《敦盛》,缓缓唱道:“人生五十年,即便是和天界最下层相比,也宛若梦幻。一度侥幸得生的人,焉有不灭之理
期刊
郁达夫用饱蘸情愫的柔毫,于故都的天地中细腻地描绘出“秋的深味”。其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在这片秋色中被缓缓展开。“清”“静”“悲凉”,这“秋的深味”亦可看作人生种种况味的折射。“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这更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这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到的感觉:“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  在《故都的秋》一文中秋景的
期刊
陶罐里的野菊花,引领我们走向深冬  满地的落叶,顾影自怜的模样都似曾相识  半山腰的茅屋,可以临窗望月  亦能彻夜听雨。我想要说的,无非是  ——午后空寂,余声点滴  所有的花朵正在流失  而你爱我。神也明白  荐诗/纳兰  看到诗的开头“陶罐里的野菊花,引领我们走向深冬”,被“引领”一词吸引。有引领多好啊,恰如拥有尽责的牧羊人,羊可以心无旁骛地吃草。诗人动了恻隐之心,所以看落叶,也是自身情绪和心
期刊
从小到大,外公给了我无数的感动。  外公一直住在老家,我们只有过年过节放假时才回去。走在楼梯间,就可以听见外公家“咚咚”的声响。一听到这声音,我脑海中马上浮现出外公的身影。外公在厨房,挥着一把坏了柄的刀,剁着砧板上的鸡。鸡的个头不大,皮色金黄,鸡头轻轻地插在翅膀窝里,一副安详的样子。外公会先将鸡腿、鸡脖、翅膀砍下来,再将剩下的鸡肉分为等大的几块。外公下刀又快又准,砍刀落在案板上的震动,有规律地伴随
期刊
还记得最初学习语文的情境吗?字组合成词,词再连缀成句。每一个汉字是语文最基础的元素,一笔一画都是先人的智慧,音形义中蕴藏的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字开篇,让你从头开始感受汉语的美妙与魅力。  仪,篆书作“儀”。《说文解字》说:“从人。义声。”显然这是个形声字。《说文解字》又说:“仪,度也。”这样看来,“仪”是“人之义”,即作为人该有的法度,既不能偏,也不能倚,要恰到好处,唯有如此,才是美的、好的。
期刊
好的文字如同恒星,穿越浩渺的空间与无垠的时间,仍能熠熠发光直至永恒。若你有足够的感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热爱中长篇小说创作,这里将是你发光的舞台——让你的小说如银河星系般铺展,你会被证明是新生的未来之星。  3  当天幕黑得像是冬日里的木炭时,满天的繁星才会发出钻石般夺目的光芒。为什么人们看着满天的星星会产生幸福的感觉呢?也许是因为看着它们,就能想象出另外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那一瞬间,可以忘记一切的
期刊
在北京开车,时常能见到这样的奇景:本来笔直通畅的道路,中间突然会无端横亘出一棵大树。这些大树不知树龄多长,但想必年头都不会小。修路的人尊重它们的存在,有意把道路弯折,为树留出一块余地来,来往的车辆通过,都要动一动方向盘,以此向这年长者致敬。  即便是高架桥也躲不开被树“劈开”的命运,天宁寺桥下,一棵大树屹立中央,适得二环路改了道。为了保护它,高架桥面特意专为这棵老树开了个大口子,它的根还扎在桥梁底
期刊
9  黑体是指能够吸收外来的全部电磁辐射并且不会有任何反射与投射的物体,太阳近似于黑体。在太阳系中,似乎太阳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承接来自各个星球的仰视,睥睨一切。月球只不过是反射太阳的光线,也能被世人仰视,爱慕。而数亿万光年以外的星球,默默地燃烧自己,也只不过是众多繁星中的一颗,没有任何特别。  运动会持续了两天。  第二天是周二,乔方要做值日。她在八点前赶到了学生会办公室,办公室里只有刘小媛部长。
期刊